蔡康永的個人資料傳奇人生,遠比你想像中更精彩

2023-11-12蔡康永

在觀眾眼裡,蔡康永是「知性、優雅、情商高、會說話」的形象。不少人覺得,《康熙來了》的成功,主要源自於蔡康永和小S這對主持搭檔的性格互補,然而這是一個誤解。

當我們了解蔡康永的往事後,你會發現他才是那個離經叛道的人。

▲蔡康永和小s

首先,得從他的身世說起。

1949年,國共內戰的決勝前夜,此時的國民黨節敗退,勝負即將揭曉。上海最有錢的一批人目睹時勢已變,於是在除夕前登上最後一批前往台灣的遊輪。

這艘輪船嚴重超載,為了躲避海上宵禁,在夜裡關掉了航行燈,不幸撞上了另一艘貨輪後迅速沉沒,只有36個人活了下來。

這場災難多年後被吳宇森拍成了電影,而這艘船正是太平輪,它的主人,就是蔡康永的父親—蔡天鐸。

▲吳宇森2015年電影太平輪海報

蔡天鐸出生於1912年,祖籍寧波,年輕時是複旦大學法律系第一屆學生,以第三名的優秀成績畢業,二十多歲就成為了上海灘有名的律師,和蔣宋家族關係十分要好。

▲蔡天鐸與家中的陶瓷大狗

1943年,蔡天鐸和幾位老鄉一起投資入股了上海中聯輪船,其中購買的一艘船就是太平輪。輪船出事之後,保險公司就立刻宣布倒閉,所有賠償都由中聯輪船自己負擔。

蔡天鐸只能先帶著家人來到台灣處理後續事宜,但由於官司一直無法解決,中聯公司其他船一直被鎖在高雄,直至爛成廢鐵。

幾個月後國民黨兵敗台灣,蔡天鐸便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1962年,蔡康永在台北誕生,此時的蔡天鐸已經年過50,可謂老來得子。

▲兒童時期的蔡康永

蔡家本是江浙有名的家族,又和蔣宋關係非同一般,來往的都是台灣的上流人士。因此,蔡家在台灣幾乎保持了在大上海時的奢華生活。

▲蔡康永一家四口

蔡康永3歲時便被送到台北再興學校,再興學校是當時高官子女才能就讀的私立學校,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都有,是一個完整的子弟學校。此後十五年裡,蔡康永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在學校裡,蔡康永開始體認到自己的優渥是建立在別人所受的苦難之上,內心開始叛逆。他不想再按照父母和學校既定的方嚮往下發展,毅然辭去了班長和學生會主席的工作,並且在校刊裡發表一些過激言論,被學校記了大過處分,然後就離開學校了。

▲蔡康永中學時期參加話劇演出

後來,蔡康永進入東海大學,他不顧母親的強烈反對,選擇了外國文學專業,在家族看來,念文學沒有出路。

1986年,蔡康永大學畢業時,父親給他下了一道命令:「你去美國再念一個碩士學位回來,必須是一流大學。」蔡康永答應了,但也提出自己的要求,他要學電影。還好蔡爸爸並不介意,只要去美國拿學位就好,鍍金回來。

於是,蔡康永選擇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導演與編劇學」。在美國,他學習了專業知識,也受到了名人導演的照顧。

美國讀書時的蔡康永

1989年,蔡康永畢業後回到了台灣,這一年蔡康永27歲,在世新大學擔任電影學教師,這門課程每週必修兩個小時,上課也十分簡單。

班上有個學生叫做黃子˚,機緣巧合的是,日後讓蔡康永一舉成名的電視節目《兩代電力公司》,以及《康熙來了》的搭檔小S,都與他有著莫大的關係。

▲2015年台灣金鐘獎現場,很多人不知道蔡康永其實是黃子原木的老師

同年高仕電影公司的老闆周乃忠出錢籌拍《客途秋恨》,這是一部許鞍華的半自傳式的電影,許鞍華自己導演,女主角是影后張曼玉。蔡康永透過關係,順利進入劇組,擔任了製片經理的角色。

▲電影《客途秋恨》海報

而蔡父的那位周乃忠老弟更是十分捧場,此後又自掏腰包,請蔡康永來做編劇,關錦鵬擔任策劃,又找來了王祖賢等一眾演員,把蔡康永此前創作的小說《阿嬰》拍成了電影。

▲電影《阿嬰》海報

電影《阿嬰》拍完之後,因為種種原因直到兩年後才上映播出。這段期間,邵逸夫的夫人方逸華到台灣為邵氏電影物色年輕編劇,蔡康永得知後便前去面試。

蔡康永進入邵氏的時機其實非常尷尬,自從80年代邵逸夫入主無線電視之後,邵氏的業務中心已經逐漸向電視轉移,就在蔡康永簽約邵氏的幾年之前,邵氏更將自己的電影院線全部賣掉,電影逐漸停產。

於是,以編劇身分簽約的蔡康永便在TVB做起了電視編導,甚至在電視專題片《獅子山下》中出演了一個角色,這是蔡康永人生中第一次出現在電視上。

▲蔡康永在片中飾演歌手侯德健的代理人

在邵氏的幾年蔡康永發現,拍電影與自己在學校學習的完全是兩碼事,許多導演可能燃燒了一生,最終都留不下好作品,最關鍵的是,拍電影是個大投入的生意,要兼顧投資人和票房,不可能完全自我的表達。

在蔡康永的人生規劃裡,他希望能夠不停地嘗試和體驗不同的東西,他希望追求自我,而不是長期消耗在一件事情上面。於是,他又回到了台灣,這一年,是1994年。

因為報社的老闆是自己父親的好友,回台後的蔡康永很快就在《中國時報》上擁有了自己的專欄。當時能夠在《中國時報》 撰寫文章的各個都是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蔡康永的內容被安排在每週六,與龍應台、南方朔、陳文茜等作家並列在一起。

自此,蔡康永便有了作家的身份。

▲蔡康永和陳文茜一起參加中國時報的文藝研討會

此後蔡康永還在剛開播的大地電視台《流行市》專欄中客串了外景主持。

這階段的蔡康永,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更為重要的是,他正好趕上了台灣媒體史上最大的一次變革。

1992年,台灣當局解除了對申請設立廣播電台的限制,開始了「廣播天空開放」政策,1993年新聞局發布了《有線電視法》,結束了多年來的電視管制,全島只有中視、台視、華視三家電視台的局面就此終結。

此後在短短幾年內,台灣新增民營廣播電台50多家,台灣傳媒業的解禁,直接導致了台灣媒體大爆發,台灣的流行文化迎來了空前大繁榮。

台北之音廣播電台的創辦人王偉忠,十分欣賞蔡康永,便邀他來擔任電台創意總監,兩人還一起搭檔,主持了《台北黑眼圈》、《蔡康永台北秀》等多檔直播節目。

▲台北之音蔡康永台北秀宣傳照

1996年8月,TVBS的綜藝頻道TVBS-G上線開播,台灣著名主持人張小燕出任頻道總監。張小燕是張愛玲的外甥女,她媽媽年輕時是上海灘有名大小姐,張小燕和蔡康永兩家算是世交,張小燕又是蔡康永再興中學的學姐。新台開播需要節目,於是就讓蔡康永來做了一檔讀書節目《翻書觸電王》,這是蔡康永真正意義上第一部屬於自己的電視欄。

雖然這檔深夜讀書節目收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TVBS給了蔡康永極大的自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品味來分享書籍漫畫。

同年10月,美國雜誌巨頭康泰納仕進入台灣,並在台灣推出《Vogue》、《GQ》《Penthouse》等雜誌的中文版,當時公司的老闆劉炳森找到蔡康永,請他擔任GQ台灣創刊的首任總編。

▲1996年VOGUE台灣版創刊發布會

蔡康永也在GQ上開闢了一個「西方美食」專欄。

▲台灣版《GQ智族》創刊20週年時特別也為蔡康永準備了一期封面以示對首任總編的紀念

雖然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在現在看來,已經是日落西山的傳統媒體,但在90年代中期的台灣,這些還是中心化的公共平台,是寸土寸金的稀缺資源。蔡康永得益於自己獨特的家世背景,在媒體界混得還不錯。

時間到了90年代中期,此時的蔡康永還剛剛只是在媒體圈內站穩了腳跟,這一時期的蔡康永在島內觀眾眼裡還稍顯陌生,等到他真正開始在全台灣爆紅,是5年後的《康熙來了》,把他和小s推上了娛樂史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