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說歷史:鰲拜真的因驕橫跋扈而死?還是有某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2024-12-24鰲拜

鰲拜(明末清初時期,滿清政權下出名的武將),鰲拜曾跟隨皇太極討伐蒙古、進攻大明,屢立戰功,滿清入關後鰲拜又隨豪格(肅親王)出征四川並射殺了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這功勞堪比擊斃恐怖分子頭領賓拉登),若是給鰲拜頒發勳章,鰲拜的胸前絕對可以像現在朝鮮那些高級軍官一樣在禮服的胸前掛滿鎧甲般的勳章,皇太極更是賜鰲拜以“巴圖魯”的稱號,巴圖魯在滿語是勇士的意思,鰲拜應該是許多男人仰慕的對象。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勇士,卻也沒能逃過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結局。為什麼這麼說呢?看滿清初期的歷史就會發現,像皇太極(太宗皇帝)、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英親王阿濟格、肅親王豪格等等這些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或孫子都死了之後,愛新覺羅家族的男丁似乎展露出衰敗的跡象。

先是皇太極死後立了個兒皇帝福臨,史載福臨六歲即位,六歲的孩子當皇帝自然無法處理朝政的,所以大權必然淪落到底下的王公大臣手上,不過好在這時掌大權的是睿親王多爾袞,而且多爾袞一眾兄弟王爺都在,根本沒有鰲拜說話的份。話說福臨這皇帝當得確實是鬱悶,為什麼呢?因為他從始至終都是個傀儡一樣的存在,皇帝該說什麼該做什麼都有人替他準備好了,他只需要像個演員一樣把台詞念好把戲演好就行,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皇位不是憑你自己的能力得來的,所以你只能受別人的氣。

順治或許是因為皇帝當得太鬱悶了,感覺人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年僅二十三歲的順治皇帝竟然薨了,史載順治死於豆病,二十三歲的順治應該是精力旺盛、生龍活虎的年紀,但卻染上豆病而且治不好,這或許能說明一個人要是整天不高興,長期處在一種壓抑難受的狀態,身體的免疫力也會下降,身體染病的幾率會大大增加,所以說不管生活如何,還是要保持積極樂觀、鍛煉身體,身體不行,錢和權一定不會來找你的。

假設順治皇帝能活久一點,把那些掌權的人熬死,權力總有一天會回到他手上。但歷史沒有假設,年輕的順治走後,繼位的是順治的三子玄燁即康熙皇帝,康熙繼位時僅八歲,也是個兒皇帝,愛新覺羅家連續出兩個兒皇帝,是不是給人一種衰敗的跡象?但這兩個兒皇帝不是光緒和溥儀啊,愛新覺羅家不但不會衰敗,反而會走向鼎盛,這是後話了。

不管怎麼說,八歲的康熙即位,也是無法處理朝政,大權自然下放底下的王公大臣,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康熙即位之初,愛新覺羅家的能人王爺都不在了,沒辦法大權只能落到像鰲拜這種功勳卓著的滿洲勳貴手上,雖說大權還握在滿人手裡,但是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康熙可不想再過那種寄人籬下的鬱悶生活,等等,我們不要忘記一個人:孝莊,應該說是孝莊想再過那種寄人籬下的鬱悶生活。

孝莊在花一樣的年紀時就死了丈夫(皇太極),中年死了兒子(順治),這遭遇換作是誰都是不小的打擊,但孝莊不一樣,她是懂政治的,在經過幾十年皇家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孝莊早就把權謀手段修煉成精,所以孝莊始終屹立不倒,孝莊始終是最後的贏家,儘管愛新覺羅家的能人王爺都不在了,但老天卻給愛新覺羅家留了孝莊這位權謀高超的媳婦,別人想奪愛新覺羅家的權,孝莊不會答應,愛新覺羅家的天下不止這幾十年的國祚。

我們看到的歷史表像是,鰲拜專橫跋扈、目無皇上,因此少年康熙英明神武、智擒鰲拜,有沒有人想過,康熙只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怎麼知道這些權力鬥爭的手段?本人更傾向於是孝莊在背後謀劃布的局。先是賦予鰲拜權力,然後再慢慢刺激鰲拜的權力慾望,縱容鰲拜獨斷專行、排除異己、殘害忠良、最後目無聖上,等鰲拜把所有壞事都乾了一遍,惹得文武百官憤怒至極的時候,除掉鰲拜的最佳時機出現。怎麼說呢?鰲拜殺早了對康熙來說達不到立威的效果,震懾不了群臣,鞏固不了皇權,殺晚了又會錯過平息眾怒的時機無法展示出康熙做為皇帝該有的能力,這些年少的康熙怎麼懂得,所以很有可能是孝莊在幕後操控這一切。

個人認為鰲拜對孝莊的佈局應該是不清楚的,否則也不會不知收斂,朱元璋當初想除掉胡惟庸使的也是相似的權謀,就是先縱容你瘋狂,等你狂得差不多的時候再收了你。鰲拜顯然是沒有熟讀歷史書,不知道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調的道理,或許知道卻不以為然。鰲拜應該學一下唐朝郭子儀(自保之術)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也許能得個善終,可是鰲拜是游牧民族出身呀,哪曉得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許在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信念:勇往直前!至於什麼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煮、政治權謀,他根本就沒想過,這或許才是一個勇士該有的樣子。

鰲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