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子天下第一」談老子的智慧與從容

2024-12-15老子

老子天下第一”從何說起?

老子春秋時期地圖

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是人類史上集中出現大思想家、大哲學家的時期,也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大爆發期。中國出現了諸子百家,歐洲出現了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佛祖釋加牟尼也出現在這個時期。人類的精神底稿就在這個時期奠定了。

老子老子

中國的諸子百家之首,也就是最早的思想家非老子莫屬了。老子大概出生在公元前571年,我們熟知的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比老子小二十歲,孔子當年去拜見老子是點頭哈腰叫先生的,所以排第二的是孔子。孔子之後就如同過江之鯽,除了他們的徒子徒孫莊子、孟子、荀子、顏子、列子、墨子、惠子、韓非子等等,還出現了謀略家鬼穀子、兵聖孫子、外交家晏子、捭闔家蘇秦、張儀等等各類大家。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奠定了中華的精神基礎和華夏的文明底色。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成為人類唯一經歷數千年傳承而不散的文明,與諸子百家的思想浸染與傳習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諸子百家老子排在第一位,所以說“老子天下第一”是理所當然了。

“天下第一”的老子不僅僅是從時間上排第一,他的人生態度也可以稱得上是第一,他的人生態度概括說就是“從容”。

老子其人史書上並沒有祥細的記載,可考的只有三件事:一是曾經在周朝當過守藏史;二是接待孔子問禮;三是西出函谷關著書《道德經》。

我們僅通過知道的這三件事洞見一下老子的從容。

先說老子辭官。

老子在周朝擔當守藏史多年,守藏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合在一起的一個文化機構。到五十多歲時,眼看周朝日漸衰落,便毫不戀權的辭去官職,雲遊天下。可見老子在面對權仕上是很淡定從容的。

其次,接待孔子問禮。

孔子仰慕老子很久,一直想當面向老子請教有關周禮的問題。到孔子三十多歲時,終於約到與老子見面。見面後,孔子向老子提出了很多社會問題,特別是感覺眼下社會禮崩樂壞,應該克己復禮,恢復以前的周禮。孔子覺得終於見到了大咖,所以侃侃而談。

老子靜靜的聽了孔子一番慷慨激昂的話以後,根據《史記》記載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意思就是:你說的這些人連他們的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剩下你說的他們這幾句話。君子遇到好時機可以有所作為,時機不對就要韜光養晦,沉入社會。真正聰明的大富人低調不顯富,德行高的人看上去大智若愚。去掉你過高的心氣兒和太多的想法與志向,這種狀態對你身體不好啊。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了。 ”

老子孔子

孔子回去後,三天不和任何人說話。後來對身邊弟子說:“吾見老子,猶見龍也。”意思是老子像雲中的龍一樣,見首不見尾,高深莫測。

從上面老子與孔子的對話可以看出,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不是僵化迂腐的人,不守教條,不浮躁,低調務實,從善如流。人生態度淡定從容,所以老子高壽,傳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歲,估計不一定有一百六十歲,但肯定也是百歲左右的高壽老人了。

第三件事,是老子辭官以後,騎著一頭青牛準備從函谷關出去到秦國發展。看來老子不是個只會讀書的老學究,是很有眼光的,看到了天下的未來在秦國。老子到了函谷關,把守函谷關的官員叫尹喜,尹喜不是一般的士官,也是個有思想有見地的人,早就對老子十分仰慕。看到老子要出關,便極力勸阻。老子不聽,尹喜就說要出關可以,但是你必須把你的學問都寫下來,好傳給後世,不然你這一走不知道多久才能再見到你了。老子犟不過,便由尹喜安排住下來,寫就了千古名篇《道德經》。

老子函谷關

篇幅有限,我們只摘錄幾句《道德經》中大家覺熟悉的句子: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治大國,若烹小鮮”等等。

老子在《道德經》中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閃光的哲學思想,至今讓我們受益匪淺。

僅從上面列舉的第一句“上善若水”,就教會我們做人要謙遜而靈活的道理;最後一句“治大國,若烹小鮮”,更彰顯出老子的思想高度與境界。兩句話都充分體現出了老子活的多麼的通透,多麼的從容。

《道德經》不僅我們中國人學習,而且,目前有六百多種版本不同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發行量已經超過《聖經》。

老子《道德經》

面對現實紛繁多變的社會和激烈的大國愽弈。無論是從個人或國家層面,讀讀《道德經》,用「上善若水」和「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智慧來引導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應該都是極有益的。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