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大約在今天的湖南耒陽一帶。因改進造紙術,被評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也是《時代》周刊公佈的影響人類歷史的百大發明排名第7。毫無疑問,蔡倫的造紙術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和進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而也讓他譽滿天下。
然而,蔡倫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蔡倫,出身極其貧寒,父親雖然是工匠,但仍然很難養活一家人,經過商議,把作為長子的他送入皇宮成為了太監,以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蔡倫本身極為聰明,但或許因為十來歲就斷根,導致思想是偏激的,他不甘於平靜。入宮第二年就坐上了太監小頭目,不久開始捲入內廷鬥爭當中,而且手段極其狠辣。
漢章帝劉炟,在坐穩皇位之後,延續了其父親漢明帝一些開明做法,勵志圖治,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提倡樸素,實行“與民休息”,實現思想活躍、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局面,使得社會趨於穩定,出現了「明章之治」。然而,漢章帝33歲便去世了,後宮當中爭儲愈演愈烈,失控。章帝次子早卒,長子他不喜歡,便想立第三子劉慶。而此時蔡倫正是後妃竇氏宮門太監,竇氏得寵卻沒有子嗣,蔡倫也著急了。眼見章帝想立劉慶,便以「巫蠱之術」誣陷了劉慶及其母宋貴人,導致宋貴人最終服毒自殺,劉慶外放清河。
而後,蔡倫看皇帝鍾意四子劉肇,便又故技重施陷害了劉肇母梁貴人,奪了劉肇過繼給了竇氏為子。章帝去世,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竇氏成了皇太后,蔡倫也因功受賞成為中常侍,這個宮內太監的一把手。
隨著和帝長大,想要自己掌握權力,和竇太后逐漸起了衝突,竇太后之兄竇憲著急起兵對抗,蔡倫眼看不對,趕緊站隊到和帝這邊,主動聯絡各部,協助和帝平叛。不久叛亂平定,蔡倫再次因功晉升,兼任尚方令,秩六百石。
和帝不久去世,年方二十七歲。只生二子,長子劉勝(對,也叫劉勝,和中山靖王同名),有痼疾,未能立,外放;次子劉隆,才滿百日,鄧太后扶立,蔡倫此時又投靠鄧太后。鄧太后為了能鞏固垂簾聽政,推行新政,令官員們到各地推行新法新政,這時候繼續大量紙張。而以前造紙複雜,紙張品質也不行,聰明伶俐的蔡倫為了討好鄧太后,總結前人經驗,在幕僚幫助下,改進了造紙術,自然讓鄧太后大喜,蔡倫地位威望空前。
不久,劉隆夭折。鄧太后思慮再三,立了劉慶兒子劉祜承嗣帝位,這個劉慶就是被蔡倫逼迫自殺的宋貴人之子,蔡倫立即陷入了絕境,逼死了當朝皇帝的親祖母,逼迫當朝皇帝親爹失去皇位外放,此仇不報,怎麼可能?所以,等到鄧太后去世,徹底失去庇護的蔡倫,懼怕清算,提前喝毒酒自殺了。
總結來看,蔡倫的人品存在極大的問題,是個政治投機者,靠不斷陷害和轉換門庭上位,最後也落了個自殺身死的下場,整體上後人對他的評價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