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禺先生(1910-1996)
9月24日是曹禺誕辰110週年。曹禺是中國現代戲劇的泰斗,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時至今日,他創作的話劇仍在舞台上長演不衰,不少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以及歌舞劇等。
在曹禺86年的生命中,有長達50年的時間生活在北京,北京與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本期,一起追尋他在北京的生活軌跡,探索他的戲劇人生。
張自忠路5號,曹禺、歐陽予倩等都曾在此居住過。圖片 陳溥
清華大學圖書館寫出《雷雨》
曹禺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一個舊官僚家庭,原名萬家寶。生下三天后,母親因產褥熱不治身亡。後來父親繼娶了母親的孿生妹妹為妻,繼母是個戲迷,家寶常被繼母抱到戲院去看戲,很快成為小戲迷。
12歲,家寶進入南開中學。當時的南開有很好的戲劇傳統,校中有師生共同組成的「南開新劇團」。 1925年他成為南開新劇團中活躍的一員,參加過丁西林的《壓迫》,田漢的《獲虎之夜》等多部劇的演出。除演劇之外,家寶還寫詩和小說。在發表小說《今宵酒醒何處》時,他第一次使用了「曹禺」的筆名。 1928年9月,曹禺被保送南開大學政治系,但他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決心離開南開大學,到清華大學去學西洋文學。
1930年暑假,曹禺和要好的同學孫氍棠一同來到北京,準備報考清華大學。當時,他們住在孫氍棠的外祖父家。孫氍棠的外祖父姓徐,是清朝遺老,當時仍在任中山公園董事,每天去中山公園喝茶、聊天,但家道已敗落。田本相所著《曹禺傳》中記載,曹禺曾提到,話劇《北京人》中曾家的原型就是孫氍棠的外祖父徐家。當時徐家雖然破敗,「但徐家的陳設,仍然是十分講究的,處處都是古色古香,即使房屋的構造、格局,都能看出昔日的威嚴,棟樑上也留著過去金碧輝煌的痕跡,就像在《北京人》中所寫的。
曹禺順利地考上清華大學,直接進入西洋文學系二年級就讀。孫櫓棠考入歷史系。進校不久,曹禺就參加排演話劇,排的是《娜拉》。他不僅是主演,還擔任了導演。 1931年春天,《娜拉》在清華大禮堂公演,曹禺的出色演技引起轟動。 「九一八事變」後,為配合抗日救亡宣傳,曹禺還排演了根據外國戲劇改編的《馬百計》、《骨皮》等,諷刺日本軍國主義,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演話劇,曹禺還非常迷戀音樂,他是清華軍樂隊的成員,在樂隊中吹巴鬆管,樂隊也常在大禮堂演出。
清華大禮堂在曹禺的一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棟建築是由美國建築師墨菲(H·K·Murphy)設計的,1912年建成。門廳正中有四根愛奧尼克柱,柱頭、凹槽、柱頭都十分精美。禮堂的屋頂在八角形平面的鼓座上是大穹頂,使建築格外醒目。再加上禮堂前大面積翠綠的草坪,大禮堂更顯端莊明麗。
田本相所著《曹禺傳》記載,每當走在禮堂前,曹禺常聯想到天津的法國教堂,好像巴赫的彌撒曲又響在耳邊。但與教堂相比,他感到大禮堂更莊嚴巍然。
曹禺青年時代就能在這樣華美的禮堂內登台獻藝,也是一種幸福。這座禮堂也堅定了曹禺獻身戲劇藝術的決心。
對曹禺來說,清華大學圖書館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正是在那裡,誕生了他的第一部經典劇作《雷雨》。
曹禺 雷雨序
清華圖書館就在大禮堂北面不遠。圖書館的東翼也是由美國建築師墨菲設計的,1919年建成。許多建築裝飾材料和設施都是從美國進口的,被譽為「輪奐壯麗,可為全國冠」。 1930年擴建圖書館,新擴建部分由中國設計師楊廷寶設計,新擴建建築沿用了老建築紅磚、灰瓦與拱式大窗的風格,與原建築外觀一致,渾然一體。
話劇《雷雨》劇照
1933年,曹禺進校後的第二年,圖書館的擴建工程已完工。 《曹禺傳》中《〈雷雨〉的誕生》一章提到,曹禺還在天津南開大學讀書時,就動了心思要寫《雷雨》,劇中的人物、情節已經開始構思,但是真正寫作卻是在讀清華大學時。曹禺寫了許多人物小傳,數量遠不止《雷雨》中的八個人,他幾乎整天在圖書館寫作。
曹禺曾深情地回憶這段生活:「我懷念清華大學的圖書館,時常在我怎麼想都是一片糊塗賬的時候,感謝一位姓金的管理員,允許我進書庫隨意瀏覽看不盡的書籍和畫冊…在想到頭痛欲裂的時刻,我走出圖書館才覺出春風、楊柳、淺溪、白石、水波上浮蕩的黃嘴雛鴨,感到韶華青春,自由的氣息迎面而來。
《雷雨》終於在1933年暑期完成了。那一年曹禺23歲。
三座門大街「飛」出大戲劇家
曹禺寫完《雷雨》後,將書稿交給他的老同學章靳以。當時鄭振鐸、巴金、靳以(章靳以的筆名)正在籌辦大型文學刊物《文學季刊》。編輯部就在三座門大街14號(現在的門牌是景山前街25號)一個僻靜的小院子裡。
當時,靳以可能覺得自己和曹禺關係太近了,為了避嫌,把《雷雨》的劇本暫時放在了抽屜裡,沒有馬上發表。過了一段時間,他對巴金偶然間談起過這事,並從抽屜中翻出了劇本。巴金看完後,主張立即發表。靳以欣然同意。
巴金曾在《回憶曹禺》一文中寫道:「北平三座門大街十四號南屋,故事是從這裡開始的。靳以把家寶一部稿子交給我看,在南屋客廳旁那間藍紙糊壁的陰暗小屋裡,我一口氣讀完數百頁的原稿。現代戲劇史上劃時代的傑作誕生了。
曹禺與巴金
《文學季刊》只存在了兩年,出版共8期,但它卻刊登了許多在當代文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作品,培養了不少文學新人。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院子還在,只是院中房子大都經過翻建,又搭建了不少小屋,已看不出原來的風貌。
從清華畢業後,曹禺曾先後在清華研究院、天津河北女子師範學院等地工作。 1936年創作完成《日出》,後受邀前往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教。抗戰期間曹禺輾轉於長沙、重慶、江安等地,並陸續發表《蛻變》《原野》《北京人》《家》等代表作。
夏夢飾演陳白露
鐵獅胡同3號創作忙
對抗勝利後,曹禺與老舍受美國國務院邀請於1946年初赴美講學。一年後返國。
1949年2月,在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曹禺秘密抵達香港,並於1949年3月18日抵達北京。離開北京15年後,他終於回到了北京。此後,除出訪、赴外地開會,體驗生活外,他再也沒有長期離開過北京。
回到北京後,曹禺先被安排住在北京飯店。不久就住進了鐵獅巷3號寓所。鐵獅子胡同東起如今東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將鐵獅子胡同改稱其自忠路,並沿用至今,不過當時人們仍習慣稱鐵獅巷。
如今張自忠路5號,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大門,門的上部是圓拱形,其上又有柱子和女兒牆,外牆上鑲著一塊牌子,上寫“張自忠路5號,歐陽予倩故居” 。歐陽予倩是中央戲劇學院的第一位院長,因為當時這裡是中央戲劇學院員工宿舍,所以這裡不僅住著歐陽予倩,還住有包括曹禺在內的許多文化名人。
走進張自忠路5號院門,迎面是一棟小樓,有帶柱廊的前門,門上有三角形山花,小樓還建有哥德式尖頂,呈現濃鬱的歐式風格。在這座小樓中,住過詩人田間、表演藝術家金山、戲劇教育家沙可夫等。繞過小樓,後方是一棟座排房,最後一排13間中式房子,是歐陽予倩故居。歐陽予倩在這裡一直住到1962年病逝。
曹禺住在稍前的一排房子裡。住在這裡時,他是非常忙碌的。他先後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還有許多「委員」「代表」的頭銜。他不斷開會、講話、出訪,同時也繼續寫作。
他到協和醫院深入體驗生活3個月,於1954年7月完成描寫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劇本:《明朗的天》。這部話劇年底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公演,受到熱烈歡迎,在第一屆全國劇觀摩演出中獲劇本創作獎。
曹禺的女兒,作家萬方曾對這段生活有過回憶:「那時我家住在鐵獅子胡同三號,院子裡有一棵很大的海棠樹,春天花影滿地。我爸爸的書房是一排小北房裡的一間,被前面高大的房子擋住了陽光。了也香極了。
曹禺與夫人方瑞,女兒萬方、萬歡
「部長樓」寫出《王昭君》
1974年,曹禺的夫人方瑞去世,曹禺把家搬到三里屯北24樓。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他又搬到了復興門外大街南側的「部長樓」。在復興門外大街南側,木樨地附近有兩座高層住宅樓,樓牌號為木樨地22號樓、24號樓,這兩棟樓也被人們稱為「部長樓」。
當時,曹禺搬到了木樨地22樓6門的一個大單元。房子大了,但房間內的擺設仍是十分簡樸,客廳裡除了沙發、茶几就是滿壁的圖書,沒有什麼裝飾,唯有大沙發前的一面牆上掛著一幅關山月創作的紅梅條幅,為室內增添了喜慶。
1978年秋,擱筆十多年的曹禺,完成了周恩來總理早在1961年就囑咐他寫的《王昭君》,這部作品公演後反響熱烈。
晚年曹禺
1979年12月,他與相識三十餘年的著名京劇演員李玉茹喜結連理。 1980年,七十高齡的曹禺接連出訪瑞士、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忙碌之餘他也有苦惱,醞釀了好幾個劇本,但終因無法擺脫種種雜務而不能靜下心來寫作。
1996年12月13日,曹禺在北京醫院逝世。他永遠離開了鍾愛一生的戲劇,但是正如巴金所說:“家寶並沒有去,他永遠活在觀眾和讀者的心中!”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劉倩
徵稿
徵求原創首發類稿件。
內容:激人奮進的勵志故事,真誠動人的情感故事,發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數800-2000字為宜,文章以word格式以附件寄送,並在郵件標題註明授權首發。請附上你的聯絡方式以便發放稿費。
投稿信箱:3178310465@qq.com
若10天未得到回复,請視為退稿,作者可自行處理。
徵「夜讀」主播
工作職責:為公眾號粉絲朗讀每日「夜讀」文章。會基礎音訊剪輯。
履歷投遞信箱:3178310465@qq.com
郵件註明「主播」字樣:
請將過去的語音作品與履歷表一同發送。
更·多·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