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7月的某一天,長沙城通往岳麓山的路上湧滿了人群,人們都肅穆而憂憤,形成了一支綿延數裡的送葬隊伍。旗幟在風中翻飛,哀歌在空中迴旋。有些清朝軍警站立路旁,如臨大散──這是長沙的民眾正在安葬為國捐軀的愛國志陳天華。
愛國志陳天華(來自網路)
陳天華,原名顯宿,1875年出生於湖南新化縣下樂村一個落第才家。由於從小生長在社會下層,親眼看到了清朝統治下中國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難,看到了列強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屈辱辛酸,陳天華在青年時代就立下了奮發有為、報民報國的遠大志向。
日俄戰爭(來自網路)
1903年,陳天華得以留學日本。當時正值日本和俄國在東北進行爭奪中國領土的爭鬥,陳天華激於愛國義憤,奮筆疾書,寫作宣傳革命、宣傳救國的文章。他也曾咬破手指,寫出數十封血書,分寄國內各校,陳述世界各國的亡國之痛及中國所面臨的巨大危險,號召同胞們振作精神,共赴國難。封書信,凝聚著一個愛國赤子的滿腔熱血,飛回神洲,大大鼓舞了人們的愛國熱情。
黃興(來自網路)
陳天華不僅宣傳救亡,而且滿腔熱忱地身體力行。他與黃興等人提議,由留日學生中的進步分子組成了「拒俄義勇隊」。這個愛國組織被解散後,陳天華又積極參與組織“軍國民教育會”,走上了直接反對清朝統治的革命道路。他向人們呼籲:「要革命的、這時可以革了,過了這時沒有命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表
慈禧太后(來自網路)
後來,軍國民教育會決定派員回國,聯絡革命力量,準備進行反清武裝鬥爭,陳天華主動要求,與黃興等一道回到了家鄉湖南。 1904年2月的某一天,陳天華與黃興等人在長沙成立了革命組織華興會,提出了「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的口號。會後,陳天華奔走四方,聚集革命力量。最後他們確定在慈禧太後生日那天舉行武裝暴動,但因走漏風聲,起義計畫只好中止,陳天華等人只得遺亡國外。
後陳天華歸國,帶回了大量革命宣傳品, 在學校、新軍等處廣為散發,其中就有他本人所著的《猛回頭》、《警世鐘》這兩本小冊子。陳天華的宣傳作品感情充沛,通俗易懂,採用了民間彈唱的形式,洋溢著熾烈的愛國熱情,為廣大群眾所深深喜愛:
來自網路
陳天華認為,中華如要生存,就必須制止列強侵略,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推翻那反動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我們尚不把這個道理想清,事事依這朝廷的,恐怕口雖說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把這個道理向人們廣為宣傳。
清末軍警(來自網路)
除了反帝必須伴以革命這一思想外,陳天華也認為必須注意發展現代工業。陳天華說,現在有些人總是嚷嚷要保存我巍巍中華,但是在實際上卻又反對一切新東西,這是不行的。沒看到嗎,義和團反帝愛國的心思是好的,但是大刀長矛又怎麼能抵擋得住快槍。
陳天華的革命思想,使處在黑暗中的國人精神為之振奮,如《猛回頭》、《警世鐘》這兩本小冊子使關心時事的人們爭相傳看,他因此被譽為」革命黨之大文豪。
來自網路
1905年7月,孫中山先生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陳天華積極地參與了這一組織的籌備工作和《同盟會總章》、《同盟會宣言》的起草工作,並被選為書記。後來,他又成為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的經理和撰稿人,在革命派與立憲派的大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山先生(來自網路)
留日學生的革命行動,遭到了國內外反動派的仇視與鎮壓。 1905年11月,日本政府頒布了一項嚴禁中國留日學生參加愛國活動的“取締規則”,這激起了中國留日學生的強烈反對,八千餘名中國留學生罷課抗議。
但同時,學生內部也是良莠不齊,意見相左。陳天華看到這種形勢,怒火心中燒,又有一腔沉痛,多年鬱積的憂國憂民的強烈感情不可遏制,他決心以一死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無限熱忱,發出對反動派的強烈抗議,喚起依然沉睡不醒的同胞,於是在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在日本大森海灣投海殉國,當時31歲!
來自網路
就這樣,為了喚起沉睡的東方巨獅,陳天華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奏出了悲壯激昂的愛國絕唱,但他的精神將永遠銘於人們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