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荷馨:
餘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即古城),因上面大計未定,其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議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
為國戰死,事極光榮,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
端公(戴祖叔父,戴走向軍旅的引路人)仙逝,未及送葬。你們母子今後生活,當更痛苦。
但東、靖、籬、澄四兒,俱極聰俊,將來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幾年,即可有福,自有出頭之日矣。
望勿以我為念,我要部署殺敵,時間太忙,望你自重,並愛護諸兒,侍奉老母!
老父在皖,可不必呈聞。生活費用,可與志川、子模、爾奎三人洽取,因為他們經手,我亦不知,想他們必能本諸良心,以不負我也。
安瀾手啟
三,二十二”
這是1942年3月22日,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二〇〇師長戴安瀾,寫給妻子的絕命書。
1942年3月2日,身為中國入緬遠徵軍重要一支部隊,戴安瀾奉命率二〇〇師9,000多名官兵,進入緬甸。
同古,是緬甸仰光與曼德勒兩城之間的城池。扼守此城,對抑制日軍北進入侵我大後方雲南,至關重要。
當時,戴將軍正帶領二〇〇師全體將士孤軍奮戰,堅守同古城。
危機關頭,他寫下絕命遺言,以死守城。
(遠徵軍配圖)
同時,他向全體將士下令:
「本師長立遺囑在先,若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
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
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
置死地而後生,戴率兵堅守,抵禦日軍55師團6輪砲火的猛烈進攻,始終未退。
之後,日軍派30多架飛機輪番轟炸;地面部隊,竟然慘無人道地向我放糜爛性毒氣;還偽裝我友軍,企圖以木馬式戰術,蒙混進入我部,均被戴抵禦、識破、殲滅。
(遠徵軍配圖)
同古之戰,戴安瀾創下孤軍入緬,以一師抵禦日軍4倍兵力、殲敵5000的奇蹟,震動日本軍部。
日方司令飯田祥三郎中將驚呼:
「同古之戰,敵軍抵抗極為頑強,又善夜戰和阻擊,使我軍遭到重大損失。」
東條英機首相也不得不承認,「同古一役,為(日俄戰爭)旅順攻城以來,未有之苦戰。」
(戴安瀾將軍)
同古保衛戰,苦戰12天后,接上級部署撤離,全體官兵安全突圍。
然而,2個月後,戴將軍再次與日軍作戰時,不幸犧牲,年僅38歲。
這一天,正是80年前的今天,1942年5月26日。
戴將軍最後一戰之英勇悲壯、過程細節,本文不再詳述。在此摘取幾個資料片段,以颯讀者。
本文只想在今天,戴將軍犧牲的紀念日裡,回顧幾件小事,以「愛妻」「愛兵」「愛民」3個小故事,來更全面地了解這個軍人。
一、愛妻
1904年11月,戴安瀾生於安徽無為縣仁泉鄉風及村落。
家境貧寒,缺衣少穿,從小,他就長得又瘦又小。 20歲了,依然是一張單薄的身板。
其祖叔父,即絕命書所提的“端公”,曾追隨孫中山。他修書一封,將戴安瀾等叔侄4人,招到了廣東參加革命。
1925年,在部隊鍛鍊了一年,身體強壯起來後,戴安瀾才報考了黃埔軍校,成為第三期學員。
次年畢業,參加北伐,年僅22歲。此時,父親寫信要他把老家與早已結下娃娃親的姑娘,接到廣州完婚。
此時的戴,已是年輕帥氣、前途光明的國家軍官,對出生貧寒的娃娃親,他完全可以拒絕。
當時許多進步、有為的青年,大抵也都是如此。
但戴安瀾沒有拒絕。
1927年1月,他接納了這個農村女孩。
過門時,她連名字都沒有,戴給她取名:荷心。
在戴的幫助下,荷心識字唸書,持家苦讀,漸漸可以讀書看報了。
翌年,戴又給她改名:荷馨。
(戴將軍與家人)
不久,兒子、女兒先後出生。
當時,戴在山東打日軍,所以,就為孩子起名叫覆東、藩籬、靖東、澄東。
每一個名字,都代表保家衛國的耿耿之志。
兩人結婚生活,共15載,38歲的丈夫在國外犧牲時,他們的小兒子才幾個月大。
荷馨遵丈夫遺囑,一手拉扯著孩子,一手操持家務。全家老少二十三口人,全靠她一人。
丈夫犧牲後,國民政府給了他家屬20萬元法幣,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撫卹金,放在現在,也得有數十萬之多。
如果用這筆錢養家、吃喝用度,一定會綽綽有餘。
但誰能想到,王荷馨竟然找到杜垏明,表示家裡不留這筆錢,杜垏明無奈,只好建議她拿出來辦學校。
(戴將軍與妻兒)
於是,王荷馨散盡萬貫家財,在廣西全州,辦了一所私立學校,叫安瀾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而他們一家人,仍然粗茶淡飯過日子。
對王荷馨來說,錢不重要,最重要的人已經為國捐軀,國家也以國葬厚葬了他,甚至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為他發了勳章,名垂史冊,這已經夠了,其他都已不重要了。
1949年,國民黨退台時,邀請王荷馨一家同去台灣生活。王荷馨再次拒絕,堅持留在大陸為丈夫守墓。
1971年,荷馨去世,與丈夫同葬一處。
(戴將軍烈士墓)
二、愛兵
戴安瀾雖然年紀不大,但在國民黨軍隊中,是出了名的名將、儒將。
據說,他一聽到槍響,就在指揮部呆不住了,總往火線跑。
有人說,統帥自當安坐後方,運籌帷幄之中,但戴安瀾總是在一線當指揮官。
1933年春,戴任17軍25師145團的團長,帶兵守華北長城的北古口。
交戰中,日軍用步槍、輕機槍封鎖了他們。
日軍訓練有素,配合默契,打得他們抬不起頭。
他們想往下撤60多米,找一山洞掩護。但日軍火力十分密集,配合嚴密,幾乎找不到間隙。
而且日軍槍法既準又快,非常難逃其火力追擊。
(遠徵軍配圖)
戴安瀾躲在石頭後面,靜靜地聽著日軍的槍聲,終於悟出了他們步槍機槍相互配合的奧秘。
此戰,讓戴深感日軍訓練水準與自己部隊的差距。
他回憶說,這種差距讓無數士兵白白血灑疆土,讓他十分痛心。
回來後,他將領悟出來的經驗教訓,整理成冊,編出了一本軍事訓練教材,名為《痛苦的回憶》。
在書中,他對自己部隊的訓練和作戰方法,進行了許多改進。
(遠徵軍配圖)
戴的兒子戴復東回憶,父親在4年的抗日作戰中,總結出了「三不打」戰術,即:
看不見敵人不要打;
瞄準不準敵人不要打;
打不死敵人不要打。
“父親說,因為每每回憶起犧牲的士兵,都極為痛苦,因而起了這個書名,以表紀念。”
後來,他的二〇〇師成為國民黨軍隊中的王牌,不亞於日軍精銳。
(遠徵軍繳獲日軍物資)
三、愛民
戴安瀾作風正派。
一次,他穿著便裝,在昆明大街上的一家餐廳吃飯。
到結帳時,才發現自己身上沒有帶錢。
在當時,憑著其軍官和威名,給老闆說下自己的身份,誰也不會要他的錢。
但他沒有這樣,而是對老闆說:我坐在這裡,直到我遇到熟人幫我結帳。
(遠徵軍配圖)
不久,來了兩個憲兵,但不是熟人。
他們一頓大吃大喝後,不但不給老闆錢,反而對老闆罵罵咧咧的。
遇到了個兵痞子,戴安瀾很氣憤,便上前嚴厲訓斥。
兩個兵痞一看是個普通百姓,仍然耀武揚威。後來知道了戴安瀾的大名,才嚇得不住求饒,狼狽而歸。
(戴安瀾將軍)
戴安瀾的飯錢,還沒付。怎麼辦?
他就坐在那裡等。
此時,老闆也知道了他是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並提出不收他的飯錢。
但戴說一不二,堅持原則。
那天,直到坐到天快黑了,他才碰見熟人到來,幫他付了帳。
這一軼事,在當時軍民之間,傳為佳話。
戴將軍犧牲後,遺體運回國內,經過雲南時,老百姓見其棺材太簡易,主動提出用他們自己備用的楠木棺材,為將軍送行。
(戴安瀾將軍)
戴安瀾的葬禮,極為隆重,國共重要領導人都為他題挽詩挽聯。
遠在延安的毛澤東,做了一首五言律詩來悼念他,名為《五律·海鷗將軍千古》:
「外侮需人禦,將軍賦採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無違。 」
毛主席用五律為人作挽詩,極為罕見,史學家發現,只有2位軍人獲此待遇:
一位是1963年過世的羅榮桓元帥,另一位是戴安瀾將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