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關勝出場時的官職蒲東巡檢司,是當時不起眼的下級軍官。在被醜郡馬宣贊極力舉薦攻打梁山後,他僅帶領郝思文和十幾個心腹,收拾刀馬、盔甲、行李,跟隨宣贊連夜起程,來到東京。在樑山他先後活捉了張橫和阮小七。待到宋江從大名府揮師交鋒,在看到關勝相貌後,便毫無底線地進行誇獎了一番,未交手便發出了“將軍英雄,名不虛傳”的感慨,引得林沖、秦明等人非常不滿。
原文講道:「宋江看了,恐傷關勝,便教鳴金收軍。林沖、秦明回馬陣前,說道:「正待擒捉這廝,兄長何故收軍罷戰? 」宋江說:「賢弟,我等忠義自守,以強欺弱,非所願也。縱使陣上捉他,此人不伏,亦乃惹人恥笑。吾看關勝英勇之將,世本忠臣,乃祖為神,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願讓位。 ” 林沖、秦明都不喜歡。”
宋江為何見到關勝後便喜不自禁?這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地位外觀決定一切,就算再有能力也是要看出身的。鼓上騷時遷在梁山立下無數戰功,最後不是還是排名第一百零七位嗎?關勝自詡“漢國功臣苗裔,三分良將玄孫”,自然在名氣上就高出一截,而“繡旗飄掛動天兵,金甲綠袍相稱。勢更是為自己加分不少,此外宋江還是不折不扣的招安派,他之所以廣招社會名流上樑山,就是為改變“匪徒”形象,為梁山“洗白”,而關勝作為武聖關羽的後人自然引起他的重視。因此宋江設計呼延灼詐降關勝,誘他劫寨,被撓鉤活捉,宋江親解其縛並拜地請罪。於是關勝便和宣贊、郝思文一同投降了樑山。請注意宋江是“拜地請罪”,可見當時宋江的神態是多麼的“妖嬈”,關勝縱使一百個不願意,也只得就範。
歸順梁山後,關勝因前來圍剿的與單廷圭、魏定國二人是舊相識,便請纓前去抵擋。他與單廷圭交戰二十餘合,詐敗逃走,誘單廷圭追趕,用拖刀計將其打落馬下,單廷圭遂降。次日再戰,關勝被魏定國的神火兵殺敗,退軍四十里。魏定國正欲回城,卻得知凌州已被李逵、鮑旭攻陷,只好逃往中陵縣。關勝又與單廷圭同入中陵縣,勸降了魏定國,至此關勝的「五人小組合」完成。
樑山大聚義時他排名第五,力壓林衝位「五虎將」之首。這個排名很多讀者認為有些過高,畢竟他和林沖、秦明、呼延灼等人在出身、官職、資歷、功勞上有一定的差距,但為何關勝能力壓群雄成為武將之首,這是有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關勝是「忠義」形象的代言人。 關勝身上承載了太多的意義,不只是精神上的,還有道義上的。他身上有以武聖關羽為代表的「義」。而這種「義」從漢朝開始已經持續了千年之久,而非單為某一人、某一朝代效命的範疇,比宋江「小我的江湖義氣」或魯智深的「無我大義」都要深遠,有極高象徵意義,所以無形中他已經成為梁山信義的代表者。
第二:關勝上山後也立過一些戰功的。 兩次攻打大名府、收服單廷圭、魏定國,關勝都是主動請纓,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後來徵遼遇到遼國排名第一的兀顏光,梁山將領單打獨鬥都沒有拿下他,關勝帶領李應、柴進、宣贊、郝思文等人,並在花榮、張清的協助下,斬殺了這位遼國第一上將和他的軍隊。在徵方臘的戰役中他三鬥石寶,打了個平手,最後用計逼得石寶自殺,並且還在他人協助下斬殺方傑,雖然這些戰功都是在協同作戰下完成的,但是也算是啃硬骨頭的累活,其中應有他一份功勞。
第三:關勝對時局的把控很清楚。 在招安過程中,關勝沒有表現得很迫切,而是審時度勢做出了自己的判斷。關勝在招安初期曾講道:「詔書上必然寫這些唬嚇的言語,來驚我們。」這是許多人甚至包括吳用、宋江都難以認識的,對於招安的困難和艱辛,他有著清醒的頭腦騷,認為並非一朝一夕很輕鬆就能獲取並達到滿意的預期。
第四:梁山與宋江的現實需求。 宋江一直自詡“忠義”,並在梁山扯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而這些措施就需要找尋一位代理人,林沖雖然身居梁山元老,武功高強,但是有「刺配」經歷,名聲上說不過去,而其他諸如秦明、花榮雖然有過戰功,但背景資歷尚淺,所以把關勝列為武將之首既可以達到最佳的“廣告效應”,而且還容易在梁山服眾,於是關勝理所當然的成了最佳人選。
而關勝的運氣也出奇的好,在江南徵方臘後他也是僥倖活下來的那一批人,回京後他受封武節將軍,大名府正兵馬總管。在北京帶兵深得軍心,後來因醉酒失足落馬而亡。縱觀關勝這一生都與大名府淵源頗深。他從一個不起眼的蒲州巡檢的下級軍官被越級提拔,正是為了去救大名府;歸順樑山後他調轉槍頭兩打大名府,使大名府毀了半座城,百姓也深受其害,可謂是罪不可赦;最終他又成為了保衛大名府最高的軍事長官,關勝這一生興也大名府、終也大名府,真是天道輪回造化弄人。而這一切皆因他身上背負著武聖後人的光環,才成就他鮮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