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魯冠球》作者、財經作家胡宏偉簡介(從魯冠球的成長史,寫出一個時代的歷史)

2022-11-22胡宏偉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著名財經作家、澎湃新聞副總編輯胡宏偉的《魯冠球:一位中國農民、改革者、企業家的成長史》一書,近日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7月9日,新書在蕭山區魯冠球精神展陳館首發,杭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應雪林,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副總裁何成梁,蕭山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尹哲軍、萬向集團和浙江文藝出版社負責人,以及作者、財經作家胡宏偉等到現場。

魯冠球是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群體的“集體偶像”,建黨百年之際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時值建黨百年,迎來本書出版,作者胡宏偉接受了小時新聞記者專訪。

「這是我寫衝動非常強烈的一本書」

2020年最後一天,胡宏偉寫完最後一個句號,《魯冠球:一位中國農民、改革者、企業家的成長史》終於完成。 330個夜晚,400萬字的素材,20多萬字的書稿,這是他寫作耗費時間最長的一本書。

動筆寫這本書是在2020年元宵節,疫情之下。但寫這本書的想法,早在2018年就有了。

2017年10月底,在魯冠球的追悼會當天,胡宏偉寫了《為什麼「改革者」魯冠球比「企業家」魯冠球更值得懷念? 》一文。一年後,魯冠球去世一周年,胡宏偉又寫了《週年祭:浙商們的「後魯冠球」時代》。他覺得有很多話,幾千字的文章都說不完。

同時,他的《東方啟動點:浙江改革開放史(1978-2018)》一書出版。身為新華社浙江分社記者,胡宏偉親身經歷了浙江改革開放的歷史,他寫過《溫州懸念》(與吳曉波合著)、《中國模範生: 浙江改革開放30年全記錄》等,梳理浙江省域經濟史的著作。 2018年《東方啟動點》出版的時候,他覺得需要找到一個人物,為浙江改革開放的歷史錨定一個座標。

他想到的是魯冠球。

「透過老魯,我想寫我眼中的那個偉大時代。」胡宏偉說,這本書的寫作,收集資料只有2個月,但不是靠這2個月,他靠的是作為媒體人30多年觀察、記錄中國經濟的累積。

“我覺得寫這本書是一種責任,是時代的要求。”

財經作家、澎湃新聞副總編輯胡宏偉

一、透過魯冠球的成長史,寫出一個時代的歷史

胡宏偉第一次見到魯冠球,是1986年底。當年秋,21歲的他從杭州大學畢業,進入新華社浙江分社,擔任農村記者。

「當時,魯冠球已經是全國新聞人物,聲望如日中天。」前一年他剛被《半月談》評為“全國十大新聞人物”,1986年春,新華社長篇通訊《鄉土奇葩:記農民企業家魯冠球》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配以編者按和新華社評論員文章,規格之高、分量之重十分罕見。

魯冠球

21歲的胡宏偉面對魯冠球,第一印像是他很謙遜。這樣一位新聞人物,面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記者的採訪提問,是低潮聽的。這讓胡宏偉第一次感受到老魯的人格魅力。

「他是個好人。」在胡宏偉這裡,「好人」並不是一個簡單易得的評價。 「魯冠球最強大的不是商業成功,而是道德力量、人格力量,這是最可貴的。」「今天的大企業出問題,那一定是人出了問題。在這一點上,老魯是一盞明燈。

之後30年中,胡宏偉與魯冠球保持了密切的聯繫,直到魯冠球去世。但他覺得,自己並不是距離魯冠球最近的訪談者。這剛好也是一個寫作優勢──保持半步距離,既能看清他的全部精神世界,又能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避免過於濃烈的感情。 「尤其是老魯這種人,他身上有光芒,我需要讓自己在情感之外保持理性。”

「我不想只記錄他的一生行狀。」胡宏偉說,為了創作這本書,他看過眾多同類作品——各種身份的作者,已經把老魯的故事講了很多。胡宏偉對自己的書有幾個期待,第一個是站得更高一點。

在本書中,旁引的資料很豐富。例如第一章《生於錢塘江畔》先寫蕭山史,寫到蕭山絡麻等農業生產;第五章《最重要的一次簽字》寫魯冠球在經濟改革上先行先試,從當時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寫到了福建的經濟改革──這些都與魯冠球的抉擇相呼應。

從1986年進入媒體,胡宏偉對中國經濟、尤其是浙江經濟有深刻的認知。 「老魯偉大,但他也是一個人,是時代造就了他。」胡宏偉認為,寫一個人物,知人論世,必須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把思維高度拔高。

對這本書第二個期待,是寫出歷史縱深感。他想寫出來:當魯冠球做每個決定的時候,中國發生了什麼事?他的決定與時代有什麼內在關係?同時代的人們做了什麼?為什麼是魯冠球完成了這些事?

他要為魯冠球的人生刻上中國歷史的座標。

書中隨手引用《陳雲文選》對經濟建設的論證,引用張瑞敏、柳傳志、步鑫生以及李書福等同時代企業家的事例。

他也曾有過猶豫:這樣寫會不會劃開去、收不回來?過多的旁引材料會不會沖淡了魯冠球本人的篇幅?家人會不會反對?

再三思考後,他還是堅持如此。講述魯冠球做的每件事,都盡量穿插很多背景,以大時代、同時代的人作為鏡子,照出魯冠球。 他希望這本書寫的不僅是魯冠球,而是「魯冠球們」開創和改造的時代,是中國當代經濟的大歷史。

正如書的扉頁所寫的:“謹以此書致敬奮鬥者和奮鬥者們的偉大時代。”

二、330個晚上,每晚3到4小時,400萬字材料,20萬多字書稿

為了完成這本書,胡宏偉花了330個晚上,每個晚上用三到四個小時寫作。

其中很多時間都在文獻資料的蒐集和考證上。他總共準備了400萬字的資料,其中包括各種回憶錄,所有出版過、未出版過的書——包括吳曉波、王旭烽曾合寫但未完成的一本書。他也曾在孔夫子舊書網上買到一本1988年出版的《魯冠球少年時》,書的原價是0.6元,他花31元買下。

胡宏偉購買的《魯冠球少年時》,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88年

還有很多媒體報道──不少是因循抄襲,人云亦雲,胡宏偉要去偽存真,盡可能尋求最真實的歷史。

使用材料,他有幾個原則,第一優先使用親歷的當事人的回憶,避免文字引用多次後而失真;第二是注重材料來源,優先使用出處權威的材料;第三是多方驗證,對於某一事件的不同說法,他需要找到三份權威資料共同佐證,才確定下來。

為了還原魯冠球一生各種各樣的細節,除了盡可能多地佔有資料,同時要花費精力去考證,糾正謬誤,撥亂反正。例如產權制度變革的嘗試,具體是在哪一年,很多當事人不在,記不清了,廣泛流傳的是1988年。

胡宏偉找到了多份原始檔案,發現萬向的產權改革方案在1985年有了第一版,1989年正式出台。他在書中也引用了魯冠球關於改革的觀點,出自魯冠球1986年撰寫的《集體股份制是鄉鎮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好方法》一文。

寫作的過程中,胡宏偉覺得自己「入戲」了。在2020年,他幾乎每天晚上都拿出了三個多小時寫作。每天晚上長則一兩千字,少則兩三百字──寫得少是因為要考證材料。

在長程飛行中,胡宏偉也都帶著電腦,在飛機小桌板上碼字。只要有超過一小時的空隙,足夠他進入寫作狀態,他就會利用。 「我把所有空閒時間榨乾了。」胡宏偉很享受寫作的過程,沉浸其中。

有一次,他第二天要去寧波參加論壇演講,論壇在早上9點,第二天一早去很可能來不及;提前一晚去,要參加應酬,浪費了寫作時間,胡宏偉又很捨不得。那天,他把寫作時間提前到下午6點半,早點吃過晚飯,寫到10點,完成了當天的寫作任務後,他買了10點20分的高鐵,11點多到寧波站。他住在火車東站附近,把趕路的時間都算到裡面了。

胡宏偉覺得,這本書的寫作也有遺憾,就是老魯不在了。如果他還在,胡宏偉想跟他聊20多個小時,很多難以解答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一個人在房間裡寫作的時候,胡宏偉很想問老魯:“當年你是這樣想的吧?是還是不是?”

老魯沒辦法回應,胡宏偉只能透過大量的材料梳理邏輯,推想老魯的人生細節。但很多時刻,胡宏偉感覺到老魯離自己很近,老魯就在他身邊。

三、他的底色是農民,他是致力於共同富裕的先行者

書名最後定為《魯冠球:一位華裔農民、改革者、企業家的成長史》。

魯冠球的身份,比企業家更重要的是改革者,這是2017年魯冠球追悼會時候胡宏偉的文章已談過的。他覺得魯冠球身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中國農民。

「這也是老魯對自己的定位。」在萬向集團內部,老魯被稱作「從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國農民的兒子,」胡宏偉說,「有一種說法是,老魯沒有種過地,還能不能叫農民?

1944年出生的魯冠球在蕭山農村長大,他是農民的兒子。他自己曾說:「我是農民,其實我沒種過地,對自己今後想幹什麼我很清楚——不種地。我覺得農民吃不飽、穿不暖。」目睹了父輩在土裡艱辛地刨口糧,魯冠球不想再受窮受苦,這也是他義無反顧投入創業的原因。

他很早擺脫了貧困。 1969魯冠球騎上了158元的永久牌自行車、帶著120元的上海牌手錶。但他覺得,只有帶領更多的鄉親、農民兄弟致富,才是人生的意義。

1983年,因為在浙江第一個個人風險承包鄉鎮企業的成功,根據合同,魯冠球贏得獎金8.7萬元,但他沒有拿,而是全部捐獻給企業,擴大生產,把蛋糕做大,大家一起分。

三年後,在杭州的人民大會堂,魯冠球被邀請去上黨課,他的題目是《通往共產主義的路就在腳下》,他說:「不能光為自己富,要帶領群眾共同勤勞致富。

今天浙江被賦予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重大任務,在胡宏偉看來,魯冠球是共同富裕浙江實踐第一人。

胡宏偉曾長期擔任新華社農村記者,他覺得那個職位對自己很重要:「它讓我了解中國。不了解中國農民,就不能了解中國。」這是他與魯冠球價值觀相同的地方。

這也是為什麼在書中,胡宏偉一再引用研究鄉土中國的社會學家費孝通的話。他覺得費孝通的理念,是解讀魯冠球、解讀魯冠球背後的中國農民的一把金鑰匙。在1980年代,強調個人致富的年代,魯冠球就在致力於帶領鄉親共同富裕,在之後的漫長時間裡,他幫助了無數的人實現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這是他被尊敬和仰望的原因。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走了多遠都不能忘記,改革為什麼出發,改革往哪裡去。」胡宏偉說,不論從GDP還是科技進步,浙江與廣東、江蘇比都沒有絕對優勢。浙江真正值得驕傲的,是城鎮人均收入20年來全國第一,農民人均收入36年來全國第一。

「浙江現象」的關鍵在於,這個社會的主角和幸福的真正內涵,是人、是無數民眾,魯冠球用一生告訴我們的,與這一點高度吻合。

2020年最後一天,零下3℃的晚上,胡宏偉寫完這本書的時候,他默念這句話:「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這句話,既是對疫情當下的回應;也適應魯冠球一生的定位;更是偉大改革開發40年裡,組成這個時代的每個群體的精準寫照。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資料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