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東史志》 作者:賴雨桐
宋湘(1756~1826年),字煥襄,號芷灣,梅縣市白渡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鄉試解元,嘉慶四年(1799年)殿試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六年(1801年)回粵受伊汀州之聘,主講惠州豐湖學院。隔年應召回京再入翰林院。嘉慶十二年(1807年)充四川鄉試正考官,隔年充貴州鄉試正考官。嘉慶十八年(1813)出守雲南永昌、曲靖兩府知事,一連八年。道光時宋湘已是三朝元老。道光五年(1825)宋湘已七十高齡,赴任湖北督糧道,翌年卒於任內,終年七十一歲。
童年時的宋湘,才華洋溢。九歲時,見屋中諸叔伯常酒會題詩或撰文,便模仿起來,學作詩文,即席交卷。諸叔伯見他文思敏捷,下筆有奇氣,讚歎不已,認為日後必有長進,便常邀他吟詩作對和練字。後來,他在鄉參加童子試奏捷,中了秀才。
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宋湘赴廣州參加鄉試,途徑惠州時,因盤費不足,求助於惠州太守伊汀州(墨卿)。伊汀州戲約曰:「知君才學,若能以七步八叉之時間嵌配東西南北四字為句,立贈餘一聯,即為君治裝。」宋湘邊行邊思,剛行七步,腹中即就,揮筆疾書:「南海有人瞻北斗,東坡此地即西湖。」伊汀州讚賞不已,當即給予厚金。 ——這就是宋芷灣七步成聯的一則逸聞,在嘉應同人中傳為美談。宋湘得伊汀州資助,旋即赴穗,結果獨佔鰲頭,舉鄉試第一名解元,才華聲譽,冠冕全省,有「廣東第一才子」之稱。這美譽,傳說還是嘉慶皇帝所授。有一年。嘉慶皇帝的母親做壽,在翰林院群儒中遍徵對聯,宋湘不暇思索,首先站出來揮舞疾書:
順穆康寧雍沿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泰正是隆恩慶萬年
橫匾書:「上大人」。宋湘這一對聯,對清朝幾代皇帝隨意粉飾了一番,加上那瀟灑傳神的書法,使嘉慶皇帝歡喜得手舞足蹈,頻頻點頭讚許,並當即稱宋湘為「天下第一才子」。各省翰林名流傳忌宋湘得此讚賞,上疏奏議:“若宋湘果為天下第一才子,則皇上居其下矣。”嘉慶皇帝遂改稱:“宋湘,廣東第一才子。”
宋湘後期雖為清朝名宦,但他為官清廉,處處為民著想。如:在曲靖所屬馬龍州,地貧瘠民貧,宋湘捐出薪俸購木棉教婦女紡織。他曾買松子三石,在點山號召種松,事隔幾年,松樹生長茂盛,喜而口占《植樹詩》三首,其中一首雲:「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鬆子一棵松,何時再買三千石,遍種雲中十九峰。署永昌城時,練鄉兵除暴,當地人民莫不感恩戴德,塑製宋湘生相,建生祠立碑祀奉。有書院久廢,宋湘捐廉,力興復之。 《清史列傳》記載宋湘事蹟時稱:“任職滇南,嘉惠民生至巨,是勤政愛民好官。”
宋湘在工作之餘,致力於寫詩著文,成為清代中期成績卓著的詩人。
宋湘寫詩著文,主張有自己的個性。他在《說詩》八首中,對詩歌創作有獨到之見,其中一首寫道:
學韓學杜學髯蘇,自排場與眾殊;
若使自家無曲子,等閒鐃鼓與笙竽。
這可以說是宋湘寫詩著文的經驗之談。他開門見山地提出要學習古代的韓愈、杜甫、蘇遼等文學大師,但在字裡行間又流露出他鄙視因襲前人、師古不化的弊端,洋溢著他既要繼承借鑒前人的文學遺產,又要銳意創新的感情。應該說,他這種在學習古人的同時要有自家的曲子,不落舊套,勇於創新的精神是值得稱讚的。
宋湘的詩來自於生活,構思新穎,風格獨特,畫面清新,筆調靈活,不刻意求工,自有剪裁之妙。請看他的《兩不賣詩》:
高樓華屋吹笙竽,君是何人飢啖蔬。
一言拱手理襟裾,秀才餓死不賣書。
春日桃花吹滿店,君是何人書酒欠。
回頭叱吒風雲生,壯士窮途不賣劍。
這兩首詩有宋湘自註:「此來彼去,夢思多勞,於是乎顧視屋壁,念此平生蠹書塵劍周旋最久,性命之交也,作兩不賣詩。 」這是作者豐富的感情的流露和寄託。這首詩信手拈來,直抒胸臆,讀起來親切感人,回味無窮。
宋湘在惠州主講豐湖書院時,曾對惠州風物之美從多個不同側面盡情謳歌。離惠時,以甘蔗渣代筆寫《湖上五別詩》(別湖花、別湖山、別湖水、別湖風、別湖月)。詩文中創造的佳境,令人似看到皎皎明月,感到習習輕風,聞到幽幽花香……。在《別湖月》寫道:
明月出湖東,落亦湖西邊。
知我在湖上,只照湖水間。
寂寞夜復夜,寸心時往還。
安得結湖屋,人月無關山。
這些詩把惠州湖光山色之美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同時抒發了他依依不捨的離情別意。
宋湘在雲南等地工作時,寫有許多懷念家鄉的詩句。他寫的《憶家園》詩是專門描述客家風格:
冬初梅已笑,秋盡猶菊釵。
是岸排篁竹,逢橋有木棉。
樓濃紅杏雨,溪淡綠楊煙。
樹樹飛蝶′,山山答杜鵑。
鷓鴣多草際,翡翠只沙邊。
兩三江上閣,七、八渡頭船。
桐蹊開飯店,榕徑歇柴肩。
長歌愛樵答,短笛羨慕牛牽。
全詩五言十六句,就寫了梅、菊、竹、桐、榕、杜鵑、鷓鴣……等十六種景物,末句還把樵夫(婦)愛唱山歌和牧童喜騎牛背吹竹笛等風情描繪出來,以示客家風光之一斑。這首詩傾注了作者對家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無比深情,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堪稱一幅不可多得的客家風情畫。
據《清史文苑》載,「芷灣襟袍豪邁,故揮豪灑翰,皆具倜儻權奇之概,詩磊磊落落,從其性情坌湧而出,自成為芷灣之詩。 「胡曦在其所撰《梅水匯靈集》中把宋湘及其同代詩人黃呑鐵(鎮平縣人,舉人)、李黸平(嘉應州人,進士)並稱梅詩三家。胡曦曾讚道:「吾梅詩三家,《著花庵》(李黼平著)純以學勝,《讀白華草堂》(黃香鐵著)純以才勝,先生(指宋湘)則才兼以學,元氣淋漓,正隨園所謂人居屋中,我來天外者。陵昌黎之氣魄,豪情逸思,橫絕一代。
宋湘的一生,是寫詩著文的一生,後期儘管公務在身,仍堅持天天擠空讀書或寫作。他在《說詩》八首中的一首道:
閱讀萬卷真須破,念佛千聲好是空;
多少英雄應下淚,一生纏死筆頭。
宋湘這首詩道出了閱讀與寫作實踐的辯證關係。宋湘強調多讀書,卻批評那些不去體驗生活、付諸寫作實踐的人是「念佛千聲好是空」。末句「一生纏死筆頭中」可謂筆力扛鼎,語出不凡。這句話強調了寫作實踐的重要,表達了宋湘致力於文寫詩的堅強意志。宋湘所到之處,無論公務再忙,都不忘累積素材,堅持經常練筆。宋湘任湖北督糧道時,年已古稀,有一次過長江,聞說焦山埋屍處有許多碑銘,遂獨乘小舟前往尋找,併題七絕一首而回。
由於宋湘勤奮寫作,故遺頗豐,俱刊載於《紅杏山房詩鈔》內。詩鈔內容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未登仕途以前的作品,有《不易居齋集》一卷、《豐湖漫草•續草》二卷、《漢書後漢書摘詠》二卷。第二部分為居京師時的作品,有《燕台剩沈》一卷、《南行草》一卷。第三部為出任雲南曲靖、永昌知府和湖北督糧道時的作品,有《滇蹄集》三卷、《楚艘吟》一卷、《附應試排律》二卷、《賦》一卷。此外,他也寫有《詩話》、《散文集》、《經解》等著作多種,刻本行世,極為時人所傳誦。 《梅水匯靈集》中就收入有宋湘的詩共三百八十四首,為該書收入詩文之冠。
宋湘又是書法家。他的書法瀟灑蒼勁,獨具一格,飲譽藝壇。據《清史文苑》評其書法雲:“宋湘除善用筆外,還能隨手以竹葉甘蔗渣作書,而不失其妙,剛勁處似鋼鉤鐵槊,柔韌處如煙雲繚繞。”宋湘的書法被譽為書法藝術中之奇葩。根據專門記載客家史料的《崇正同人系譜》卷十五「叢談」介紹:「芷灣先生之善書,不拘筆良否,皆能運用如意,有時且不需筆,曾於漢上琴台以竹葉寫伯牙琴歌,於惠州西湖用甘蔗渣代筆寫《五別詩》,又以雞毛(未成筆者)寫東坡故居。 ,亦為宋湘所書。現梅縣市博物館珍藏“宋湘殿考卷”,共一千八百多字,是罕見的宋湘楷書珍品。
嘉應同人稱宋湘為雙全、三絕大家。雙全:即文武雙全,三絕:即詩歌、文章、書法冠絕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