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方面獲悉,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退休幹部黃令儀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4月2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公開資料顯示,黃令儀,女,出生於1936年。黃令儀1958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理工大學),隨後進入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深造。 1960年學成返校,在母校創辦半導體專業與實驗室。 1962年加入中科院計算所。
從二極體、三極管、大規模積體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枚CPU晶片。黃令儀見證並參與了中國微電子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身為「龍芯」晶片研發團隊計畫負責人之一,黃令儀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 2020年1月,黃令儀獲得中國電腦學會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肅獎。
中國電腦學會給黃令儀的獲獎理由是,「黃令儀研究員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在研發一線,參與了從分立元件、大規模積體電路,到通用龍芯CPU晶片的研發過程,為我國電腦核心元件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為此,CCF獎勵委員會決定授予黃令儀研究員2019年“CCF夏培肅獎”,以表彰她在電腦核心裝置方面所做的傑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李國傑曾在《研發龍芯CPU的策略考量》一文中提到, 「龍芯一號做了三次不同的物理設計,設計最成功的是由計算所自己完成的C方案,能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感謝中科院微電子中心的黃令儀研究員,是他把計算所的系統設計人員領進了微電子設計的大門。
「共青團中央」2022年9月曾刊文介紹,1962年,黃令儀被調到了中科院計算所工作。 1965年,為了突破「兩彈一星」中的瓶頸,國家開始成立電腦所二部,專攻微型電腦和三極管等項目,這是中國第一個晶片研究團隊。在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缺材料的情況下,她帶領團隊嘔心瀝血成功研發出半導體三極管。隨後步入艱難的晶片研發之旅。
1966年,我國自行研發的空間電腦成功問世。 1973年,中科院決定研發大型通用計算機,作為積體電路上的載體,晶片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黃令儀和她的團隊,為了能夠盡快研發出性能穩定的記憶體,一步一步開始突破,她們開發的晶片也即將到達世界先進水準,1978年贏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截止1984年時,電晶體研發已經取得了實質進展,中國的積體電路和晶片發展已經無限逼近於世界水準。
但不久後,因為中科院經費緊張,大規模積體電路研發被叫停了,得到消息的黃令儀蹣跚的走出計算所大樓的北門,禁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1989年,黃令儀受邀參加美國的國際晶片展覽會,偌大的會場裡,她跑遍了展台卻沒有發現一家中國企業,她在日記中寫道:「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黃令儀曾公開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匍匐在地,擦淨祖國的恥辱。
2001年,65歲的黃令儀已經進入了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還沒有實現。此時,中科院胡偉武教授,向全國發出了打造中國芯的集結令。他親自找到黃令儀,邀請她一起搞晶片。面對經費不足等重重困難,黃令儀還是毅然選擇加入龍芯研發團隊,成為了專案負責人。
2002年8月10日,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研製成功。雖然性能上差距很大,但卻真正打破了國產電腦無芯可用的歷史。
在黃令儀和同行的晶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龍芯3號」等一大批國產高性能晶片應運而生。復興號高鐵實現了百分之百的國產化。殲20等先進軍事裝備,搭配了相控陣雷達,換上了中國自已的「心臟」。北斗衛星也裝上了中國芯,徹底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艱辛探索中,以黃令儀為代表的晶片人,從二極體、三極管、微型計算機、大型積體電路等,一路披荊斬棘,打造出了中國人自己的晶片。這一場逆襲和突圍,可謂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堅守於挫折之下,崛起於不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