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之前有個人叫姑布子卿,現在魏國有個人叫唐舉,他們都聲稱能根據人的形體樣貌,來推測人的禍福凶吉,人們很稱道他的相術。但荀子說,以形體、容貌來判斷人的命運,這種相人古代是沒有的,有學問的人也不討論這種事情。
荀子說:“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 意思是說,觀察一個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看他怎麼做事。如果這個人立身處世的方法和思想正確,那麼儘管相貌醜陋,也不妨礙他成為君子,這是荀子說的“不以貌取人”。
堯的身體魁梧,舜的身材矮小,文王身材魁梧,周公身材身材矮小,孔子身材魁梧,子弓身材矮小。以前,衛靈公有個大臣叫公孫呂,身長七尺,臉長三尺,面額卻只有三寸,鼻子、眼睛、耳朵完備,他的聲望卻震撼天下。楚國的孫叔敖,是期思這個地方的粗陋的人,腦袋光禿,左腿長,身材矮小,沒有車身高,卻讓楚國稱霸。所以,荀子說,不要用高矮美醜去揣測一個人的輕重,而要看他志氣的修養。
古時候,夏桀和商紂都是身材魁梧,長相俊美的人,是天下相貌最出類拔萃的,而且身手敏捷有力,能與一百個人匹敵。然而身死國亡,成為天下的奇恥大辱。後代的人談到惡人,必定拿他們來舉證。這不是容貌導致的禍患,而是他們見聞不多,思想卑下導致的。
荀子說,如果要預測一個人的禍福吉兇,可以從他的言行舉止看出來。有三種人不吉祥:第一種是年幼的不願侍奉年長的;卑賤的不願意侍奉尊貴的;沒有德才的不願意侍奉賢能的,這是人們的三種禍患。另外,有三種人會陷於困境的境地:
第一種是做了君子取不愛護臣民的,做了臣民卻誹謗君主的;
第二種是,當面不如人,背後毀謗人的;
第三種是,知識淺薄,德行不厚的人。所以,評估一個人不能他看起來怎麼樣,要看他怎麼做事。
接著,荀子談到說話的正確方法,要用嚴肅莊重的態度去接近別人,以正直誠懇的態度去對待別人,用堅強的意志去協助別人,用比喻的方法來讓別人理解,用分析的方法讓別人明白,熱情、溫和地引導別人,讓自己的話語顯得寶貴、珍惜、重要、神妙。只有這樣,你不用去取悅別人,他們也會重視你的話。
關於怎麼說話,除了內容的邏輯性和正確性,其實表達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說話過於熱情甚至討好,這樣的人往往別有所圖。有的人說話唯唯諾諾,謹小慎微,顯然不夠坦誠,其實是表裡不一。有的人說話態度傲慢,語氣強硬,往往會言過其實,這些都不是恰當的表達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誠懇而真實的表達,沒有居高臨下,也沒有攀附巴結,往往更容易獲得別人的重視和信任。
另外,說話要抓住根本,不說不相關的話,荀子說,君子和小人都能言善辯,不同的是,小人宣揚邪惡,而君子宣揚仁愛。言論和仁愛不相關,不如不說。荀子區分了三種人的辨說:小人的辨說,士君子的辨說和聖人的辨說。
不預先考慮,不儘早謀劃,一說出話就很恰當,既有文采又符合禮法,採取措施,靈活變化,都能隨機應變,這是聖人的辨說。真正的聖人或者厲害的人,就像孔子說的“隨心所慾不踰矩”一樣,看起來是隨心所欲地做事,卻又完全符合禮法,因為他們已經將智慧融入了身心,形成了習慣和本能。
第二種是士君子的辨說。荀子說,事先就考慮好,儘早就謀劃,短時間的發言還值得一聽,既有文采有細緻實在,既淵博又正直,這是士君子的辨說。
第三種是小人的辨說,小人的說話,言辭誇張,不得要領,任用他辦事既詭計多端又沒有效果,對上不能信服帝王,對下不能團結民眾,看起來他們說話能掌握分寸,但全靠一張嘴,常常自誇自傲,這就是奸人的高手。聖明的帝王一旦繼位,這種人是首先就要被殺的頭。盜賊還有可能轉變,這種人是不會痛改前非的。
總的來說,荀子是一位非常務實的思想家,前面我們介紹了,荀子是儒家現實主義的代表,這一篇裡面也可以看到荀子的思想風格。他明確反對封建迷信,避虛就實,注重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和辦事能力,這些都是荀子務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