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個人資料:事實證明,為新劇減重100斤,已經走上了演員的另一條大道

2024-05-17賈玲

「已經過世的母親,卻成了她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動力。」

提起演藝圈內的女導演,或許曾經沒有一個具體的名字,但隨著賈玲導演完《你好,李煥英》,她似乎成了「國內女導演」中最有記憶點的一個。

這部電影讓無數人為她與母親之間的感情,落下熱淚,更對一貫搞笑的賈玲,在看法上有了極大的改觀。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賈玲因為這部電影,直接在演藝圈「封神」了。

只是在賈玲爆紅的背後,誰又能知道她經歷過什麼樣的磨難呢?

出生後家境窘迫,好不容易考上大學,還是以姊姊輟學為代價,後來在北京的日子又是飢一頓飽一頓,差點被迫回到老家。

如此種種,讓賈玲走的每一步都充滿艱辛。

幸苦人,天不負,賈玲終究是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1982年,賈玲誕生在湖北襄陽一個樸實的農村家庭,父母每天都是勤奮地在田間勞動。

在收成不忙時,他們會進鎮上的化工廠賺些零錢。

忙於謀生的父母,像放飛鳥兒一樣,讓賈玲和姊姊自由成長。

賈玲和村裡的朋友們四處奔跑,趕著鄰居的雞鴨鵝鬧個不停。

有時候玩得太嗨,甚至不小心"踐踏"了鄰裡的菜地。

她的胃口也相當好,時時刻刻都想嚐遍各種美味,連換牙的痛楚,也無法阻止她大口啃食蘋果或甘蔗。

然而值得矚目的是,當電視機開啟,《曲苑雜壇》的旋律響起,這個平日裡愛玩愛吃的她,立刻安靜下來,眼神專注入神。

在被節目中的表演吸引住之後,彷彿被魔法捆綁,她會模仿其中的每一個動作、神態。

而每當她以這番模樣面對父母和姊姊時,總能引來家人的開懷大笑。

在父母的欣賞與期待中,她對自己的表演充滿了信心,這使她成為出色演員的目標,更加堅定。

賈玲從小學業成績相當不錯,然而在2000年,飽受榮譽的她,第一次品嚐到了人生的酸澀——高考失利了。

她未能如願進入大學的校門,她毅然來到北京,靠著當服務生維持生活,利用空閒時間複習功課。

2001年,她鼓足勇氣參加了中戲的藝考。

為了增大被錄取的機率,她同時報考了戲劇和喜劇兩個專業。

「足智多謀」的她,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闖過了兩個專業的招生面試。

聽說妹妹考上大學後,姊姊賈丹彰顯出無私,決定放棄自己的大學生涯,把機會讓給妹妹。

因為家庭條件緊張,負擔不起兩個人一起上學的費用。

可惜的是,最後決定轉業的關鍵電話,賈玲給錯過了,接通電話的是鄉村口音濃厚的母親。

在與招生辦溝通時,母親將「戲劇」誤解為「喜劇」。

於是,賈玲就這樣進入了馮鞏的喜劇班。

儘管當時清麗的賈玲在班上是焦點,但這並沒有幫到她多少。

反而因為外貌,使得她常被安排演繹沒啥內涵的角色,例如生活艱苦的小媳婦等等。

限制性的角色設定,讓她在台上不能盡情發揮,反而有了偶像包袱,既怕大聲說話,也怕行為失禮。

時間久了,打擊了賈玲對成名的憧憬,她開始懷疑是否該退出演藝圈。

就在她的職業生涯陷入迷茫時,家中傳來了更沉重的打擊——母親病危。

得知這個消息,賈玲馬上連夜搭火車趕回家,再次看到姊姊時,卻發現姊姊已經被悲痛沖垮,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

因為賈玲是家中的希望,所以姐姐擠出勇氣,對她說:“你不能一直傷心,媽媽在天之靈會看到的,她會一直默默地保護我們。”

然而,賈玲渡過了這個精神上的挑戰,經濟壓力仍讓她感到艱難。

姊姊當時每個月只能賺到800元的生活費,可為了扶持妹妹,姊姊自己只會留下300元。

但即便如此,拋去吃喝,賈玲還是無法支付房租。

而且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姐姐,甚至還做出了放棄舉行婚禮的決定,只是為了能省下點錢供賈玲讀書。

姐姐這份付出和犧牲,維持了整整9年。

為了支撐賈玲繼續去追尋夢想,父親更是賣掉了家裡唯一的房子。

母親走後,父親與姊姊成為了她堅實的後盾。

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賈玲被邀請參加了相聲小品邀請賽,並憑藉出色的表演,獲得了一等獎。

評審馮鞏,被她的喜劇才華吸引,決定將她收入門下,當親傳弟子。

但遺憾的是,這些美好的變化,母親都沒有機會看見了。

雖然在這場比賽中得了一等獎,但賈玲的內心並沒有因此而平靜,母親的缺失,讓她的生活始終籠罩在陰影之下。

畢業後的賈玲,成為廣播藝術團的一員,生活環境還是相當辛苦。

她在個幾平公尺的小地下室裡,就算在北京寒冷的冬天,也捨不得買一個電熱毯。

那時候,錢對她來說,簡直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遙不可及。

為了更快賺到錢,她甚至願意接七塊錢一場的低價演出。

看著妹妹如此疲憊又堅韌的姐姐,無奈之餘,只能打電話勸她回老家。

但賈玲並沒有放棄,支持著她的是心中的期望和承諾,那便是母親交給她的夢想。

她沒有選擇回家,而是向老師馮鞏討救,告訴他自己的處境。

馮鞏了解這一情況後,義無反顧地幫助起了這個小女孩。

聽從馮鞏的建議,賈玲開始正式進入喜劇界,她沒想到,這竟讓她一路火了整整十年。

她伴隨著馮鞏,穿越一座座城市,加入一次次的公益表演,即使沒有收入,馮鞏都會主動給她一些費用,她的生活品質也因此開始改善。

2008年,她以小品《大話捧逗》小獲名氣,連續演出了將近100場。

不久後,在馮鞏的協調安排下,她和搭檔白凱南開始多次結伴演出。

2010年,肩負著馮鞏的期待,兩人的相聲作品,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雖然是在節目最尾聲,但人們還是記住了這個逗人開懷的小女孩,她的表演引發了一輪輪歡笑和掌聲。

從那時起,賈玲的名字就一直被大眾記住,她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在春晚的舞台上。

賈玲終於以她獨特的方式,點燃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在北京的那些日子裡,賈玲交了一個男朋友。

起初他們的情感甜蜜如蜜,但隨著賈玲更加專注於事業,男友感到被冷落,不斷的爭吵成為了家常便飯。

而賈玲外出演出,有時需要扮醜的角色,看似瘋狂的她,讓男友心疼不已。

男友認為賈玲太累了,對喜劇付出太多,不如就此退出,安心結婚生子了。

然而,這與賈玲對喜劇的堅定熱愛,產生了衝突,兩人的觀念碰撞出矛盾,最終只能是分道揚鑣。

春晚讓賈玲星光閃耀,她開始參加各式各樣的節目,但並未贏得師父馮鞏的滿足。

像《百變大咖秀》那樣「幾乎沒有底線」的節目,賈玲以「惡搞自己」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各種搞笑表演。

雖受到歡迎,馮鞏認為這一切都過於非主流。

然而,他也知道賈玲只是為了生存,因此也沒將責怪之詞掛在嘴邊。

隨後的日子,賈玲帶著張小斐,登上了《歡樂喜劇人》的舞台。

她們在那裡延續了春晚的傳奇,讓人們發現了賈玲這位機智而善良的女喜劇人。

隨著她的名聲再次攀升,賈玲和夥伴們創立了大碗娛樂公司,從此她的生活變得富有。

得富之後,賈玲沒有忘記自己的父親和姊姊賈丹。

回到故鄉,她為他們購買了房產和小汽車,可見她仍然牢記對家庭的責任,展現出愈發動人的風采。

賈玲的心中,始終裝著深愛的母親李煥英。

每當回憶起與母親共度的日子,她總會問自己:「我有足夠的勇氣把這些演給別人看,成為一個給媽媽的獻禮嗎?」

然而每次正確的答案浮現後,淚水就無法控制地流淌下來。

在《歡樂喜劇人》的舞台上,賈玲演出了小品《你好,李煥英》,讓觀眾都感動得潸然淚下。

此後,賈玲決定用更大的平台,讓媽媽的名字閃耀——她要把這個小品改編成電影。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賈玲花費幾年時間,學習電影知識。

賈玲說:“我之所以選擇執導電影,並不是為了當導演,而是因為我想拍李煥英。”

2021年,《你好,李煥英》終於公映,觀眾們被電影中母女間飽滿的感情牽動著。

當掃過那行樸素卻深情的字“你好李煥英”時,有記者問賈玲:“如果電影名叫‘你好,媽媽’,是否會更親切呢?”

賈玲穩穩地凝視著記者,真誠地回答:「她是我的母親,這點無可置疑。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她作為一個擁有獨立靈魂的人。」{/b }

整部電影,充滿了歡笑、淚水和溫情,看似滑稽的一幕幕,到記憶裡都變得意義深長。

兒時的歡樂,彷彿變成了悲傷的淚水,這恰恰證明了懷念之苦。

當我們回想起與某個人共度的時光,無論當初我們是多麼無憂無慮,但現在的我們都會感到些許痛苦。

因為我們都清楚,那個人,再也無法回到我們身邊。

所以,當電影《你好,李煥英》成功抓住大眾的心,票房達到驚人的56億時,所有人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因為它不是“命苦賣慘”,這是賈玲傾盡心血創作出來的“回憶佳作”。

電影一上映,賈玲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她受到了各方面的認同和邀約。

其中,馮鞏師父在片中的出現,讓人相當驚喜。

曾經,有人對賈玲與馮鞏的關係出言質疑,但他們在電影裡相聚,彰顯兩人恆久不變的師徒情誼。

電影致敬母親後,人見人愛的賈玲,毫無停歇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近日,劉寅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他正在協同賈玲製作另一部電影。

而且為了迎接新角色的挑戰,賈玲甚至打算減去近100公斤的體重,簡直是驚掉網友的眼球。

劉寅也分享了片名《熱辣滾燙》,已經完成了一些拍攝,並進入休息階段。

而在此之前,張小斐在微博上發布了他們的合照,以慶祝賈玲的生日。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已經瘦下來許多的賈玲,穿著灰色T卹,看起來非常健康。

回顧賈玲的人生旅程,並非只是傳統的勵志故事,而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失去人生最重要的人,比一無所有更令人恐懼。

而在失去後,你會選擇自暴自棄?還是勇敢生活?

堅強的賈玲,已經用行動給了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