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臣子,即便功勞再大,也不能去覬覦皇權,一旦有了這樣的心思,那就離滅亡不遠了。
鰲拜,正是犯了這樣的大忌。
平心而論,鰲拜算是大清的功臣,三朝元老,從皇太極時代就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他對皇室一脈,極其的忠誠。
皇太極死後,爆發了皇位爭奪戰,以皇太子長子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 ,針鋒相對,勢同水火。
鰲拜,就是豪格的堅定支持者,而且態度非常堅決,沒有一點拖泥帶水。
1643年8月14日,代善在崇政殿召集八旗會議,重點討論繼承人的問題。鰲拜率領鑲黃旗精銳力量,全副武裝的包圍在崇政殿之外,並聲稱:「我們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多爾袞當然也不是吃素的,你以為兩白旗手裡的傢伙事兒,是燒火棍嗎? 會議激烈的討論了一天,也沒有討論出結果,最後不歡而散。
在孝莊的合縱連橫之下,多爾袞接受了一個折中的方案,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為新帝,由多爾袞出任攝政王。
這個方案,表面上是皇室一脈的兩黃旗獲勝了,但是,朝廷大權,卻掌握在了多爾袞的手裡。
這下鰲拜慘了,用腳跟想想也知道,多爾袞要開始打擊他了。
果然,在多爾袞執政的7年時間裡,鰲拜先後3次被坐罪論處,最後一次差點被判了死刑,從鬼門關里走了一遭。
直到多爾袞去世,鰲拜才真正的“熬出來”,果然,他的對手都是被他“熬”敗的。
順治去世後,鰲拜成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他以一己之力熬走了索尼,鬥敗了蘇克薩哈,收復了遏必隆,獨攬了大清國的朝政大權,他甚至敢假傳聖旨,自作主張,就連孝莊太后,都要忌憚他三分。
俗話說:“上帝要讓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晚年的鰲拜,正是陶醉在這種瘋狂之中,漸漸走上了不歸路。
奮勇殺敵,榮獲“滿洲第一勇士”
鰲拜,是正宗的滿洲鑲黃旗人,瓜爾佳氏,將門之後,年輕的時候就跟著皇太極東徵朝鮮,西徵蒙古。
天啟年間,明朝大將毛文龍駐紮在皮島,利用地形優勢,時不時的出動騷擾後金,成為皇太極的心腹大患。
為了攻克皮島,皇太極派阿濟格率軍出征。
經過一番分析之後,阿濟格決定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一路從海面進軍,擺出主攻的態勢,實為“佯攻”,另一路乘坐輕舟快艇,快速在西北角登陸,發起衝鋒。
鰲拜,就編在第二路。
沒想到,毛文龍根本就沒有上當,玩兵法,漢人才是老祖。當鰲拜帶著人馬登陸以後,面對他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紅衣大砲」。
鰲拜沒有退路,只能衝鋒,他身先士卒,第一個發起衝鋒,與明軍展開了肉搏戰,最終以身上掛彩無數為代價,拿下了皮島。
事後,皇太極論功行賞,授予鰲拜「巴圖魯」的稱號,在滿語裡,就是「勇士」的意思。 鰲拜「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就是從這裡來的。
1641年,鰲拜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參加錦州戰役。在濟爾哈朗指揮失利的情況下,鰲拜果斷出擊,擊敗了明軍的騎兵,並衝進步兵陣地,五戰五勝。 8月,皇太極親自率大軍增援,最後獲得了錦州戰役的勝利。
這一戰之後,鰲拜晉升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正式成為「中階領導」。
鰲拜的前半生,可以說都是在為皇太極賣命,皇太極對他也非常不錯,不斷的加官進爵,因此,對於鰲拜來說,皇太極對他有知遇之恩。
他對皇太極非常的忠心,甚至為了維護皇太極一脈的帝位,他不惜與多爾袞兵戎相見。而這,也為他帶來了7年的人生低谷。
遭到打壓,三次被坐罪論處
皇位大戰中,鰲拜押寶豪格,而且是一把梭哈的那種,根本沒有給自己留後路,就是和多爾袞正面硬剛。
鰲拜還曾經放言:“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鑲黃旗將士就隨先帝而去”。
沒想到,最後的結果是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為帝,多爾袞為攝政王,總攬大權。這下,鰲拜就尷尬了。
新帝確實是皇太極的兒子,不過不是豪格,而是6歲的小福臨,啥也不懂的一個小屁孩,大權還是在多爾袞手裡攥著。
鰲拜被這一記悶棍,打的好長時間反應不過來。
1644年,多爾袞帶領八旗清軍,浩浩蕩蕩的進入北京城,隨後,鰲拜就被「髮配」了出去,讓他去追擊農民軍。
鰲拜也知道,自己在北京城裡待著礙眼,多爾袞已經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還不如殺到一線去,用軍功來化解空氣中那麼一絲絲小尷尬。
鰲拜先是跟隨阿濟格追擊李自成,從內蒙進入陝北,一路追到潼關,西安,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跑到湖北,鰲拜又繼續追在湖北,最後,李自成在湖北武當山被一夥地主武裝殺害。鰲拜繼續追剿李自成殘部,順便攻陷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
隨後,他又跟隨豪格去追擊張獻忠。在西充一帶,兩軍遭遇,鰲拜再次身先士卒,與張獻忠大戰一張,就在這場戰鬥中,張獻忠被殺,大西政權倒台。
可以說,滿清入關後,能夠迅速的平定整個中原,鰲拜是立有大功的。但是,即便如此,多爾袞也不放過每一次「整」他的機會。
第一次,是因為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對順治不尊敬,天天說他是個“小屁孩”,多爾袞覺得這樣不妥,就讓大家開會,公開批評一下這個事兒,當時的正黃旗旗主譚泰覺得,這樣做阿濟格會很沒面子,於是就沒有開這個會。
鰲拜作為“中層領導”,自然是聽領導的,但是,多爾袞卻把罪名落到鰲拜身上,罰了他100兩銀子。
第二次,是因為鰲拜的一個手下,希爾良,謊報軍功,被多爾袞發現後,又責怪鰲拜:「你這個領導是怎麼當的,罰100兩銀子」。
第三次,是多爾袞生病了,想讓順治來看他一下,以顯示自己的地位,他就暗示了鰲拜的手下錫翰,錫翰也很聰明,趕緊就向順治轉達了這個意思。
結果,多爾袞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又說:「順治是領導,我是下屬,怎麼能讓領導來看下屬呢,鰲拜,你是怎麼教育你的手下的,按律該當死罪」。
鰲拜憋屈啊,奶奶的,這三件事,哪一件跟我有關係,為啥非的把我拉扯上?就這樣,鰲拜在多爾袞時代,度過了7年的人生低谷。
迎來高光,從巔峰跌下“神壇”
1650年,多爾袞在外出打獵的時候,跌下馬摔死了,最高興的人除了順治,就是鰲拜了。
這個時候,順治也長大了,聽說了鰲拜的忠勇之事,就引為心腹,參與朝廷大事。 鰲拜,也終於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邁入“高層領導”序列。
1661年,順治去世,傳位於8歲的三子玄燁,並留下遺命,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
這四個人當中,索尼年老,隨時都會“到點退休”,因此,不大愛管事兒;蘇克薩哈屬於鑲白旗,原本是多爾袞的人,但是,多爾袞一死,他立馬調轉槍口,大肆揭發多爾袞,受到順治的重用,鰲拜非常鄙視他;遏必隆是牆頭草,隨風倒,沒啥主見。
因此,鰲拜,就隱隱的以老大自居,開始發號施令。
清軍入關後,在關內關外大肆圈地,分配給八旗子弟。多爾袞在位的時候,把關內的一些好地,都分給了兩白旗,把一些把不太好的地,分給了兩黃旗。
康熙繼位後,為了緩和滿漢矛盾,下令停止圈地。
鰲拜上台後,為了報當年的一箭之仇,主動提出,要對調圈地,就是把當年分給兩白的好地,對調給兩黃旗。
這件事,遭到了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的聯名反對,他們認為,這樣做只會勞民傷財,而且會重新引起滿漢矛盾。
康熙也認為,自己已經下令停止圈地,就不宜再提圈地的事兒。但是,鰲拜還是一手遮天的處死了這三個人。
1667年,索尼去世,在去世前,他告訴康熙,你已經14歲了,該親政了。其實,索尼的潛台詞是:“鰲拜已經猖狂太久了,再不親政,你就和你爹一樣,淪為傀儡了”。
在孝莊的支持下,14歲的康熙正式親政。
皇帝已經親政,輔政大臣的存在就沒有必要了,於是蘇克薩哈主動提出辭職,他這樣做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向康熙表態,支持親政,第二是逼迫鰲拜,我都退了,你還好意思賴著不走嗎?
鰲拜沒有把蘇克薩哈放在眼裡,也沒有把康熙親政放在眼裡,他網羅了24大罪名,把蘇克薩哈直接處死,一點面子都不給康熙,甚至連孝莊太后,都沒有表示反對。
鰲拜天真的以為,蘇克薩哈一死,朝廷裡再也沒有人對他進行掣肘,他利用議政王大臣會議控制著朝廷大權,雖無皇帝之名,但行皇帝之實,風頭堪比當年的攝政王多爾袞。
自古以來,皇權一旦被威脅,無非兩個結果,一個是皇帝被架空,甚至被篡位,另外一個是皇權反擊,權臣落馬。
很不幸,鰲拜碰到了一個強勢的康熙。
康熙利用一群摔跤的少年,在鰲拜毫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一舉捉住了他,並當場宣布30大罪狀,其中第一條,就是擅自殺死了朝廷重臣,蘇克薩哈。
原本,康熙是要直接處死鰲拜的,但是,當他到大牢中去看鰲拜的時候,鰲拜撩起衣服,展示出了他身上的40道傷疤,每一道,都是為了大清的江山而中,其中一道,還是為了救皇太極。
康熙心軟了,留了他一命,改判為監禁。
不過,跌落「神壇」的打擊,對鰲拜來說太巨大,很快就過世了。
擒鰲拜,是康熙皇帝生涯中的一件重大事件,掃除鰲拜後,康熙才能真正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這個國家。
而鰲拜,原本功勳卓著,有擁立之功,又有輔政之功,如果能控制住權力欲,流芳千古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惜,他頭腦過熱,擺不正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屁股往哪裡擱,最終引火燒身。
做人,還是要清醒一些,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古人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