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詩詠隆中憶先賢

2024-12-11曾鞏

古隆中作為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騷客頻至隆中。他們在此探幽訪勝,或緬懷先賢,憶古思今;或沉醉山水,觸景生情,於感慨中吟頌出一首首不杇詩篇。曾鞏的就是其中之一。

曾鞏(1019-1083年),字子固,北宋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進士,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初為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出通判越州(今浙江紹興),歷知齊州、襄州、洪州、福州等地地方官,頗有政績。

他在襄州(治所襄陽)做官時,趁公務閒暇之餘,與同僚多次前來隆中祭祀諸葛武侯,訪尋諸葛亮當年生活所留之遺跡,並寫下《隆中》詩一首:

隆中

志士固有待,顯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

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後先。

開跡在庸蜀,欲正九鼎遷。

垂成中興業,复漢臨秦川。

平生許與際,獨比管樂賢。

人才品目異,自得豈虛傳?

曾鞏《隆中》

詩中對諸葛亮擁有遠大志向,卻甘於平淡,在隆中躬耕的心態;對諸葛亮等待時機,不亂投人主的情懷;對諸葛亮因劉備殷勤三顧感動而出山,建立起形同魚水的君臣關係;對諸葛亮先後輔佐劉備父子兩代,尤其是對他在劉備死後總領蜀漢國政,為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進行了歌頌。詩的最後,曾鞏認為諸葛亮一生際遇,與早年間自比管、樂之事,雖然後人對其才能、品德看法各異,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又豈能是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