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一帶)人。眾所周知,姜維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但是,姜維作為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原本是魏國的將領。姜維年少喪父,侍奉母親,崇拜儒家大師鄭玄。西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前者重用。
西元234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維被後主劉禪冊封為大將軍,繼續北伐事業,大戰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互有勝負。為躲避黃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蜀漢景耀七年(263年),魏國伐蜀,姜維擺脫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鐘會進軍。鄧艾陰平偷襲成都,後主劉禪投降。姜維試圖恢復蜀漢,假意投降,與鐘會反叛,事敗被殺。由此,對於姜維來說,被迫歸降蜀漢後,一直沒有想過回到曹魏,反而為了蜀漢付出了自己的性命,這是為什麼呢?
一、姜維胸懷大志
姜維幼年喪父,與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鄭玄的經學。對姜維來說,從小就立志建功立業,這一點無論是在曹魏,還是歸降蜀漢後,都沒有發生變法。
《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註引《雜記》:“良田百公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西元228年,姜維投降諸葛亮之後,他的母親仍留在魏國。對此,姜維的母親給他寫信,希望姜維可以回到魏國。但是,姜維以「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的理由回絕了她。要知道姜維可是非常孝順的人,為了建功立業都能忍心和母親天各一方。與此相對應的是,徐庶在母親被曹操俘獲後,則是放棄了繼續跟隨劉備的機會。從這角度來看,胸懷大志的薑維,認為自己在蜀漢獲得了施展才華的大舞台。反之,回到曹魏的話,則沒有這樣的機會。
二、姜維被曹魏拋棄,歸降蜀漢沒有心理負擔
建興六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軍出祁山,當時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都響應蜀軍,懷疑姜維等人異心,於是丟下姜維等人,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
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馬遵將姜維帶在身邊,後者很可能就沒有歸降蜀漢的機會了。在馬遵等人連夜撤退後,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時城門已閉,於是率領所部前往冀縣,而冀縣也不放姜維入城。對於曹魏上下,一致放棄了姜維,這促使後者很可能對曹魏心懷怨恨。因此,姜維歸降蜀漢,顯然沒有什麼心理負擔,更失去了回到曹魏的念想。
與此相對應的是,西元219年,在襄樊之戰中,於禁在被關羽俘獲後,就選擇了歸降。眾所周知,於禁之前一直受到曹操的恩惠,所以,他歸降關羽的舉動,自然遭到了人們的批評。而就於禁自己,其實也有很大的心理負擔。後來,禁回曹魏後,就遭到了曹丕的羞辱,並羞憤過世。
三、姜維對曹魏沒有那麼忠心
對姜維來說,出生於西元202年,彼時,雖然曹操贏了官渡之戰,不過,曹魏還沒有取代東漢。因此,姜維名義上,還是東漢王朝的臣子。至於姜維的父親姜囧,曾是東漢天水郡的功曹,為了幫助東漢平定涼州地區的叛亂,所以付出了性命。對此,在筆者看來,很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促使姜維對東漢王朝的感情更加深厚。
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也是東漢王朝的官吏,至於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更是西漢王朝的司隸校尉。凡此種種,促使諸葛亮選擇跟隨劉備這位漢室後裔,並致力於匡扶漢室。而就姜維來說,對曹魏沒有那麼忠心,這應該是諸葛亮對他悉心培養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礎上,因為志同道合的緣故,姜維不願意回到曹魏,特別是在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後,姜維也不打算回到曹魏享受榮華富貴,而是對蜀漢和後主劉禪至死不渝。
四、蜀漢對姜維夠重視
西元228年,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這一年,諸葛亮還曾給蔣琬寫信稱: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是涼州名士,考察姜維的才略,即使是李邵、馬良也不如姜維。於是,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遺命姜維次於魏延斷後,但魏延不願意聽從楊儀調遣,率軍從別道率先撤退,姜維就率軍擊退了試圖追擊的司馬懿。回到成都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對姜維來說,不僅獲得了諸葛亮的足夠重視,還在公元234年後,繼續被後主劉禪所重用,這讓姜維對蜀漢可謂死心塌地。
延熙六年(243年),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維被遷升為大將軍。在三國時期,大將軍可謂武將之首,例如曹魏歷史上,夏侯惇、曹仁、曹真等宗室,就曾獲得這一官職。現在,姜維作為一位降將,能夠被後主劉禪提拔到大將軍,這放到古代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是比較罕見的情況。
進一步來說,雖然曹操一直強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說法,但是,曹魏最高級的武將官職,往往不會授予給降將。反之,姜維、王平、黃忠等降將,則是在蜀漢獲得了充分的信任和重用,這促使姜維願意為之傾其所有,乃至於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