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和惠子,都是當時最有思想和學識的人,他們有時候是好朋友,有時在思想上,又有著非常巨大的分歧。
比如著名的濠梁之辯,莊子說魚很快樂,惠子卻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馬上反駁: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關於這場辯論所蘊藏的哲理,我們不多加討論,但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人與人相處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就是大家都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自己正確,於是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
生活中,很少有人承認自己無知,所以他們才會堅定地反駁別人的觀點,然而,莊子試圖用很多故事來告訴我們:無論一個人有多少學識,他的認知也一定有邊界,承認並接受自己的無知,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聰明。
莊子和惠子,還有過一次有趣的爭論,惠子故意說莊子的言論毫無用處。莊子反駁,只有先懂得無用,才能談有用。
他用了一個比喻,例如大地很廣闊,但人雙腳站立的有用之地卻只需要一小塊,如果將其他的無用之地全部挖掉,只留下這一小塊,人就會徹底困死。
正是因為有廣闊的無用之地,人才可以自由生存,我們立足的這一小塊,是我們自認為知道的世界,而之外的世界,就是我們的無知,人只有明白自己的無知大過於已知,才不會讓自己困在一個狹隘的世界。
西漢時期的曹參,是蕭何的摯友,當時,漢朝剛剛建立,出任宰相的蕭何制定了完善的規章制度,國家因此穩步發展,蕭何臨終之際,向皇帝推薦曹參接任自己的宰相之位。
但是曹參當上宰相以後,所有的工作全都照搬蕭何制定的規矩,這在皇帝看來,曹參無所作為,於是質問曹參為何懶政。
曹參回答:我的才能遠不及蕭何,他所製定的法令受到百姓讚頌,現在我做宰相只要能遵循蕭何的治理、國家就可以穩步發展,所以我還是不添亂為好。
皇帝聽完之後深以為然。這就是「蕭規曹隨」的典故。那麼曹參,很顯然並不是一個無用之人,但卻是一個「深知」自己「無知」的人,他承認蕭何比自己厲害,也坦然接納自己的無知,所以這反而是一種超越常人的智慧!
但是生活中,大多數稍有權力和地位的人,往往不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他們從不反思,也拒絕接受,總是在自己權力範圍之內將自己的無知當作真理不容反駁,逼迫別人接受並強硬推行。
而這種愚蠢的做法,遲早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一個人最大的聰明,不是自己知道多少,而是能夠接納自己的「無知」!因此,我們不妨反思一下,正如道德經所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