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義出生。長大後,趙匡義開始跟隨其兄趙匡胤出征。在他22歲的時候,趙匡胤建立大宋。為了避諱,趙匡義更名為「光義」。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暴死,趙匡義即皇帝位,於同年十二月改元太平興國,隨後更名為「炅」。
太宗即位後,就開始兢兢業業地工作。他派人對各地官吏進行考察,大力罷免為政懈怠懶惰者。太宗對戎事特別關注,每次罷朝後都會親自檢閱禁兵,後來又令人建築進武台,然後與文武大臣一同登台觀看士卒表演。檢閱過程中,士卒按號令列陣,南北綿延二十里,甚為雄壯。在太宗的經營下,宋朝的軍事實力迅速增強。太宗曾興奮地說:“此朕煖邸時所服者也。”
在文化遺產的保留上,太宗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太祖剛建國時,朝中三館所藏書卷僅有一萬二千多卷。等到削平諸國後,太祖將蜀、江南等地的大量圖籍收入宮中,共獲得蜀書一萬三千卷,江南書二萬多卷。同時,太祖還下詔鼓勵各地獻書。經過一番蒐集後,宮中圖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太宗去三館巡視時,覺得三館狹窄,對左右說:“此豈可蓄天下圖籍,延四方賢俊邪!”於是詔令有司另外再修建三館。新三館竣工後,太宗賜名“崇文院”,並將舊館中的書捲全部搬往其中,多達八萬卷。
在財用方面,太宗將左藏北庫劃為內藏庫。之所以要這麼做,他對左右解釋說:“朕另置內庫,是考慮到負責財務的大臣不能節約,一旦超支又要向百姓多徵收賦稅。”
在治理國內事務的同時,太宗還想完成太祖統一天下的遺願。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太宗問樞密使曹彬:「週世宗及我太祖,皆親徵太原(北漢京師,代指北漢)而不能克,豈城壁堅完,不可近乎?曹彬回答:「世宗時,史超敗於石嶺關,人情震恐,故師從。 ,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
交戰時,太宗身披甲胄,親犯矢石指揮軍隊。左右有人勸諫,太宗說:“將士爭先恐後地在刀箭下為朕效命,朕豈能坐觀!”諸軍聽後更加勇猛,冒死登城。不過,由於太原城異常堅固,宋軍還是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將其攻下。
驕傲自大教訓慘痛
儘管平定了北漢,但宋兵已經感到了匱乏。當時,北漢國主劉繼元已經投降,諸軍都希望太宗能夠犒賞士卒。太宗見北漢已平,只要滅掉遼國就能完成統一大業,於是決定繼續興兵,先取回後晉高祖石敬瑭劃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諸將雖然不願意,但也不敢發言。唯有殿前都虞候崔翰上奏:“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於是不待班師回朝,太宗下令直接從太原發兵。
開始時,戰事還比較順利,宋軍先後攻克了易州和涿州。此時的太宗已經有些飄飄然,根本沒有考慮到糧餉、軍隊的戰鬥力等問題,竟下令繼續向北進發,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附近)擊退遼援軍。天很快黑了下來,燕京(今北京)城外的遼軍合兵後繼續前來攻打宋軍,城內的遼軍也大開城門迎戰。宋軍腹背受敵,頓時潰不成軍。太宗獨自騎驢向南逃竄,好不容易才逃過此劫。此戰過後,太宗心有餘悸,暫時不再攻伐遼國。但是,太宗仍然有統一天下的志向。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遼國國君遼景宗病死,年齡尚幼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景宗即位後,蕭皇后被尊為太后,開始攝政王。聖宗即位時,遼國國內「主少國疑,宗室擁重兵,內外震恐」。宋太宗見有機可乘,於雍熙三年(986年)發兵攻遼。
宋軍分兵北上,東路以大將曹彬為帥,西路以潘美、楊業為帥,一齊發兵。蕭太后收到邊關戰報後竟臨危不亂,從容部署軍隊。她命駐紮南京(幽州)的耶律休哥抵擋東路的曹彬,命耶律斜軫為山西路兵馬都統,率兵抵擋西路的潘美和楊業,然後自己身著戎裝,披掛上陣,率兒子聖宗親臨前線,指揮作戰。蕭太后縱觀全局後,毅然決定以主力對付宋東路大軍。在涿州與曹彬相遇後,她擺出進攻的姿態卻不出兵,只在夜間派小部分騎兵騷擾曹彬的大營。與此同時,她派耶律休哥深入曹彬背後,截斷其糧道和軍需供應,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曹彬被圍,水源被斷,宋軍軍心不穩。蕭太后見時機已到,遂下令猛攻,在涿州西南大敗曹彬,並乘勝追至易州東的沙河,嚇得驚魂未定的宋軍搶渡逃竄,踩踏溺死者大半。
同時,奉命攻打西路軍的耶律斜軒竟然連敗潘楊大軍。潘美為逃脫敗軍之罪,欲將罪名轉嫁到楊業頭上。他命楊業進攻朔州,並假惺惺地表示將在城南陳家谷以接應。楊業明知此舉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卻也無奈,只得負氣出擊,結果中了埋伏,只好敗退。潘美聞訊後,立即撤退。楊繼業孤軍奮戰,自中午一直打到暮夜時分,退至陳家谷口時又不見援兵。他見寡不敵眾,命將士各尋生路,然而眾將士皆非貪生怕死之輩,誓與他同生共死。最後,楊業所率將士全數壯烈殉難。坐騎中箭後,翻落馬下,被遼將蕭撻覽、耶律奚底等擒獲。楊業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自北漢至大宋王朝,滿門忠烈。他受命鎮守邊關,威震敵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人稱「楊無敵」。當年雁門關大捷,槍挑大遼國駙馬蕭多羅,何等凜凜威風。可嘆此一戰,既遭計中伏,又缺少支援,一代名將成為階下囚。楊繼業淒苦悲涼之心,萬念俱焚。絕食三日,壯烈殉國。
楊業的死,對大宋王朝的刺激尤其深刻。宋王朝從此放棄了收復幽雲的打算,幽雲之地的烽火暫告平息。
無為而治勤政愛民
燕京之戰後,太宗暫時不再征討,而是忙於治理內部,保證了國內的安定繁榮。太宗親自審決案件,能夠從微隱處發現冤情。在他的感召下,國內很少出現冤情。太宗曾對趙普說:“朕每讀書,發現古代帝王多妄自尊大,這樣以來,誰敢犯顏言事!如果不放下架子來納取良言,就是自蔽聰明。有些帝王以自己的喜怒來進行賞罰,這樣如何能得民心!”又曾對近臣說:“朕每讀《老子》時,一讀到'佳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嘗不再三思索,以此為戒。王者雖以武功克定,但終要用文德來創造治世。朕每退朝都不忘看書,就是想以古鑑今,盡量不犯錯誤。”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太宗覽閱了福建的版籍後對宰相說:「陳洪進統治漳、泉二州時,賦稅過重,百姓難以生存。朝廷免除了那裡的賦稅後,那裡的百姓都對朕感恩戴德,朕一想到此事就會感到高興。趙普說:“陛下愛民之意發自天心,只要能力行,就是天下的大幸!
太宗喜歡讀書,詔令史館纂修《太平總類》,並令其每天呈上三卷。有人建議:「日閱三卷,恐聖躬疲倦。」太宗則說:「開卷有益,不為勞也。此書千卷,朕欲一年遍讀。」不久,將此書改名為《太平禦覽》。
雍熙元年(984年)五月,太宗去城南巡視百姓收麥,並賜錢給割麥者。回朝後,太宗在玉津園觀魚時對近臣說:“朕觀五代以來,帝王開始時都很勤儉,晚年便會忘掉創業的艱難,導致國家覆亡。在人上者,當以此為戒。”
太宗於雍熙三年(986年)再遭敗績後徹底打消了攻伐的念頭,開始一心一意地治國安邦。在此期間,太宗重用賢臣、罰不避親、體恤百姓、勤儉持國,值得後人稱讚。
端拱元年(988年)五月,太宗在崇文院內設置密閣,並從三館中抽出萬餘卷書存放其中。他對臣子說:「人君應當淡然無欲,不能在眾人面前露出嗜好,否則身邊就會有姦佞之人。朕無其它愛好,只是喜歡讀書,多見古今成敗,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如此而已。
開封尹許王趙元僖因受到御史中丞的彈劾而感到不平,於是向太宗奏請:「臣是天子之子,因冒犯中丞被審,希望能得到寬恕。」太宗說:「這是朝廷的儀制,誰敢違反!
端拱二年(989年),右正言直史館王禹偁上奏:“備邊之策,在外任其人而內修其德耳。在外者,一曰兵勢患在不合,將臣患在無權… …二曰偵邏邊事,罷用小臣。小臣雖有愛君之名而無愛君之實,邊疆塗炭而不盡奏,邊民哀苦而不盡言……三曰行間諜以離之,因釁隙以取之……四曰邊人自相攻擊,中國之利也……五曰下哀痛之詔以感激邊民。在內者,在省官吏,慎選舉,信用大臣,禁止遊惰。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觀,勸風俗,務田農,則人力強而邊用實矣。若軍運勞於外,遊惰耗於內,人力日削,邊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災,則寇不在外而在內也。惟陛下熟計之。”太帝閱覽後深加歎賞,宰相趙普對其也非常器重。
同年,自三月至五月都沒有下雨。太宗頒布了一些赦免措施後,竟然下起了雨。太宗遂對侍臣說:「為君當如此勤政,即能感召天和。如後唐莊宗畋遊經旬,大傷苗莊,及還,乃降摞蠲放租稅,此甚不君也。」樞密副使張宏:「莊宗不獨如此,尤惑音樂,樂籍中獲典郡者數人。鷹犬之娛,素所不好也。
淳化元年(990年),太宗令左藏庫毀掉所有儲藏的金銀器皿。有司建議:“中有製作精巧者,欲留以備進禦。”太宗拒絕:“汝以奇巧為貴,我以慈儉為寶。”太宗本性節儉,退朝後常穿平民衣服,也很少增添給用。
淳化二年(991年),並州上報說有四百多位契丹人內附。太宗遂對近臣說:“國家若無外擾,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姦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
淳化三年(992年),太師趙普去世。太宗聞後悲悼,對近臣說:“普事先帝與朕,最為故舊。向與朕嘗不足,眾人所知;朕君臨以來,每待以殊禮,普亦傾竭自效,真社稷之臣也。”隨後廢朝五日,以盡哀悼。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去世,終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