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進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1984年姜文畢業,21歲的他被分配到中國藝術劇院,後來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闌記》等優秀劇目。
1985年剛畢業9個月的薑文被導演陳家林選中,在影片《末代皇后》中出演溥儀,為了這個角色,他全身心投入去準備,找資料、看紀錄片,專門去找溥傑,甚至晚上躺在床上也要跟弟弟說溥儀,最後得以塑造一個可恨可悲、可笑可憐的「末代皇帝」形象。
1986年,謝晉拍攝《芙蓉鎮》,年齡顯小的薑文和劉曉慶大量精彩的對手戲,23歲的薑文就能與在當時最有號召力的「第三代」導演謝晉合作的確是件不簡單的事情。
之後姜文還和秦怡演出了中法合拍影片《花轎淚》裡年齡跨度極大的角色,換言之,出道沒幾年的薑文就與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女演員潘虹、劉曉慶、秦怡有過精彩合作。
1987年夏天姜文被邀請到了《紅高粱》劇組,面對第一次當導演的張藝謀,同屬兔的二人每晚必然要「侃戲」。
姜文的搭檔則是師妹鞏俐,那批合作者裡面還有顧長衛、楊鋼等,面對記者提問姜文答道“他們將會是中國電影的棟樑”,幾年後果然得到了印證。
1988年,張藝謀導演、姜文主演的「第五代」代表作之一《紅高粱》震撼了世界,勇奪柏林影展金熊獎。
1988年,姜文和劉曉慶在《春桃》中第二次攜手,導演是和謝晉同屬「第三代」的凌子風,與《紅高粱》裡的自由狂放截然相反,姜文含蓄地表現著主人公的苦悶,凌子風評價「姜文的戲路子很寬,創造性很強」。
這一年,姜文又和「第四代」導演謝飛合作,出演了《本命年》裡的看似「同齡人」的都市底層青年李慧泉,謝飛認為這是姜文在表演方面最接近他真實年齡和心態的一部戲,謝飛的評價是「姜文聰明,熱情又賣力氣」。
1989年夏天,姜文和田壯開始寫《大太監李蓮英》的劇本,他們把自己關在一家賓館裡商量,四處蒐集資料,並走訪了當時活在人世的最後一位清朝太監。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這段經典而熟悉的旁白正是出自姜文之口,1993年,姜文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成為當年最熱播的電視劇集,姜文的表演才華再次得到肯定。
而先前極度謹慎選擇劇本的薑文並未接拍過電視劇,與他合作的劇組導演裡有馮小剛等人。
在《北京人在紐約》前期籌備時,姜文和萬梓良共同主演了他的第一部商業娛樂片《狹路英豪》。
1990年後的那段時期,姜文的興趣從表演轉向了導演,儘管他有辦法盡自己所能去改變一部影片的劇本狀況,但卻很難像導演那樣從整體去把握一部影片的風格。
終於,他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去做導演了,劉曉慶也給了他積極的肯定,他們四處找好小說,比如池莉的《你是一條河》、蘇童的《紅粉》等等,但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實現。
1992年,可能是命中註定的,在聊天之後,王朔送給姜文一本新出刊的《收穫》,上面發表他的一篇新小說,《動物兇猛》。
那晚上姜文一口氣看完了這篇6萬字的小說,激動得徹夜難眠,並且下決定一定要把這部小說拍成電影。
王朔拒絕了姜文讓他當編劇的邀請,只能選擇親手筆的薑文改稿之後的劇本多達9萬字,並且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陽光燦爛的日子》。
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片場指導寧靜這部自編自導的長片處女作透過少年馬小軍在青春期放肆不羈的生活、回憶與幻想,與動蕩的時代背景交織在一起,《陽光燦爛的日子》技驚四座,姜文的導演才華迅速得到肯定。
用去25萬尺膠卷的影片創下了1995年中國最高票房紀錄,共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