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簡介(他的晚年生活如此讓人不屑)

2022-09-30康有為

康有為(資料圖)

康有為,1858年生,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 1888年10月,鑑於民族危機,第一次上書清帝,提出了改良主張。 1890年至1893年間,在廣州聚徒講學,培養維新力量。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時,他在北京聯合參加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上書清帝,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

康有為,1858年生,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 1888年10月,鑑於民族危機,第一次上書清帝,提出了改良主張。 1890年至1893年間,在廣州聚徒講學,培養維新力量。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時,他在北京聯合參加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上書清帝,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 1898年,與梁啟超、譚嗣同等首倡導維新,向光緒帝提出改革建議,推行新政,不幸失敗,遭清廷通緝,遂流亡海外16年,後組織保皇派,於1913年回國。 1913年12月,康有為結束了海外流亡生涯,回歸廣東南海,安葬了母親和胞弟康廣仁的遺骸,翌年6月,乘長江輪,徐徐駛向上海。面對奔騰的激流,康有為回顧當年的歲月,深感老之將至,不禁泛起回天乏術,息影林泉的念頭。這位維新領袖人物的最後15年,就在構築別墅、盡情納妾、遊山玩水的寓公生活中度過。康有為一到上海,就看中了大實業家盛宣懷在新閘路16號(今新閘路1010號新亞藥廠)的辛家花園,以每月120元的代價租賃下來。辛家花園佔地10畝,圍以紅牆,曲徑通幽,有移步換景之妙,院內林木森然,奇花如海,一派田園風光。康有為將園內兩座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宮殿式二層樓房,命名為“遊存樓”和“補讀樓”;在園內搭起涼棚,種植瓜果葡萄,養了大龜、海豹、澳洲袋鼠等動物。於是,康有為率家眷和門客,過著悠閒的「歸隱」生活了。

畢竟康有為久租盛家住宅不甚方便,1921年,他在愚園路購地10畝,仿辛家花園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園林式住宅“遊存廬”,門牌為192和194號(今愚園新村)。 「遊存廬」臨街築有兩幢西式樓房。院中為一棟五開間中西合璧的二層樓房,名「延香堂」;左邊是一個寬敞的大客廳,可以舉行相當規模的舞會,這些是康有為及其家屬居住活動的地方。康有為在院內挖了大池塘,內可划船,又築橋建亭,遍種花樹1200餘株。院中除了原來的動物外,又增添了兩隻孔雀、一隻麋鹿、一隻金絲猴、一頭野驢和500尾金魚。在這湖光山色的“世外桃源”,康有為四季如一,駕扁舟一葉於鹿鳴猿啼之中,蕩漾池塘,詠誦華章。 1920年,康有為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丁家山建築了佔地30畝的「一天園」。丁家山突出湖面,好像一隻蒼鷹振翅欲飛,山不甚高,卻能鳥瞰全湖。康有為每至春秋花季,便去「一天園」小住,今尚留下《一天園記》、《一天園詩十章》等佳作。 1921年,康有為在上海楊樹浦,臨吳淞江處修建了「瑩園」。園區完全按江南農村格局構思,簡單中顯現水鄉農人躬耕田野,安居樂業的意境。他經常坐著馬車,悠然地去那裡小住,以體驗農村生活。 1923年,康有為遊青島,青島市長趙琪招待他住入福山路6號的「提督樓」(今福山支路5號)。當康有為得知此樓乃1898年德國在青島設治時造的提督署,一次大戰結束後,我國收回膠州灣,該樓成為官產時,他猛地想起了德國、日本侵占這片美麗領土的恥辱,遂將其租下,隔年乾脆買下院落,取名「天遊園」。自此,康有為每年率太太、子女來青島避暑,直至在「天遊園」逝世。康有為晚年身體尚佳,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黃河兩岸,遊覽了幾十座名山,其間最能反映他政治上失意心態的乃是匡廬、終南山之旅。 1918年,康有為放舟九江,登上了雲霧繚繞的廬山。他手拄龍頭杖,蹣跚於牯嶺街、錦繡谷、仙人洞、龍首崖、五老峰……一日,康有為興致盎然地去含鄱口看日出,當朝陽噴薄欲出之時,紫霞蕩漾,滿山金光,鄱陽湖上平靜如鏡,漁帆點點。突然,峽谷間雲海浩瀚,九奇峰如大海上的浮島,徐徐向他飄來。康有為觸景生情,感嘆世事變幻,回憶起他青年時代來廬山,激揚文字,意氣風發,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的沸騰歲月,不禁熱淚滾滾。數日後,康有為又來到海會寺,踏訪當年青春的腳步,詢問故人的下落,康有為正滿懷傷感環視殿堂,方丈慕西和尚(當年接待康有為的小和尚),捧著一隻百果樹盒,緩緩而入,他揭蓋讓康有為看當年的方丈至善和尚之徒普超,劃破手指,歷時15年,用鮮血書成的一部共80卷的《華嚴經》,暗示人應該看破紅塵,獻身佛教。康有為悵然若失地賦詩一首,展現了一個時代落伍者的心態。

1923年4月,康有為從上海抵洛陽,參加了北洋軍閥吳佩孚的50壽辰後,遊興勃發,遍訪中原古蹟。 10月再赴洛陽,不日在一批地方官員的陪同下,向西安郊外的終南山進發。終南山包括翠華山、南五台、圭峰山、馬麗山等峭壁秀麗的山峰,如一幅絢爛的畫卷。是日上午,秋陽朗照,紅楓盡染蒼山,康有為一行乘車至終南山麓,隨後坐滑竿上山。 66歲的康有為在嚮導鄭子屏的挽扶下,引經據典,吟詩作賦。隔天晨,他們循山路緩緩前進,至五佛殿休息。康有為見殿前有兩株古槐,直聳雲霄,馬上問道:「此槐偉岸挺拔,乃平生罕見,是何時所植?」鄭子屏急忙回答:「這是漢槐,據鄉人所傳,天下每遇事變,此槐便連發嘯鳴,奇靈異常。他若有所思,口念七絕一首:竹林寺上古槐樹,樹身兩抱上參天。飛燕玉環舊摩撫,美人黃土數千年。

他由趙飛燕、楊貴妃等絕代佳人,聯想到人的生命竟不如參天大樹,不禁發出一番宿命的感慨。接著,他們登上了名揚中外的南五台。康有為佇立山巔,南望終南群峰,如翠屏環列,芙蓉插雲;鳥瞰蒼松蔭鬱的廟宇,頓生滄桑之感,一陣山風吹來,但聞松濤澎湃,他自言自語道:「就算風雲激盪,尤應排除雜念為上」。在這險峻的高山上,以老子「清靜、無為」自詩,在心裡逃避著現世的矛盾。 1927年3月8日,康有為在上海做畢70大壽,於21日抵青島。 30日晚,一位廣東同鄉請他吃飯,未終席而腹痛,翌日身死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