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小子」李雪健個人資料簡介

2023-05-22李雪健

李雪健的家鄉山東省鉅野縣離河南省蘭考縣很近。 1964年,10歲的他跟在大人身後走出家門。

人群從四面八方湧來,在少年驚惶的眸子裡匯成雄渾的浪潮,向西南奔湧。

他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於交雜著十幾萬個聲音的陣營裡抬起了頭,看清浪潮匯聚的焦點。人們在奔赴一場葬禮。

焦裕祿過世的那一年,李雪健尚且年少,但是那種沉重的氛圍卻印刻在他的腦海裡。圖為《焦裕祿》/圖源豆瓣

「這是什麼人啊?」少年鼓起勇氣問。

「這是焦伯伯(焦裕祿)。」故人比少年父母年紀大一些,所以家人教他如此稱呼。

「焦伯伯是乾嗎的呀?」家人回答,焦伯伯是蘭考縣縣委書記,他去世了。

沉痛的氛圍裡,少年的好奇心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可大人們沒有責怪他。少年又問“他是怎麼死的”,大人們說“他是為人民累死的”。

58年後,當李雪健回顧當時的情景,他因疾病而受損的咽喉裡傳出略帶哭腔的聲音,猶如心靈創口深處的悲鳴。

《焦裕祿》劇照。

正氣

傷懷的夏天很快過去,嶄新的春天悄悄到來。

「放羊,上樹……」記起那頑皮的日子,68歲的李雪健笑瞇瞇的,「我迷路了,放羊叔叔說回家走這邊。我偏不,然後走錯了。走到那邊開始下大雨,電閃雷鳴。

花甲之年的李雪健依然對年少的經歷歷歷在目。 /北京國際電影節供圖

叔叔拿這少年沒轍,他早就在反方向走遠了。少年低著頭,較勁似的一直走著。雨還在下,他遠遠看到一位老大爺坐在打麥場的庫房前。

少年一步步靠近,一點點看清雨幕後那張臉。少年走上前去,告訴爺爺他迷了路。時至今日,李雪健仍會想起老人家樸實可靠的模樣,「就像電影裡梁音老師演的老大爺」。

李雪健的成長之路較為坎坷,但命運也會偶爾眷顧他。他的努力和堅持換來一些機會,也換來集體的關懷與前輩的讚賞。

一路走來,李雪健塑造了許多觀眾喜聞樂見的經典角色。

在1970年代,成年後不久的李雪健從工廠來到部隊,業餘宣傳隊演員的工作延續。那時他主要演些小節目,有小舞台就跳舞,沒有小舞台就說快書。

業餘宣傳隊有一個特點:待在部隊的時間特別多。隊伍剛開始待在二砲,李雪健他們跟隨建造飛彈坑道的部隊,親眼見證全連上下冒著生命危險,阻止坑道塌方的場景。

李雪健當業餘宣傳員的時候,曾有專業隊伍到大山里慰問演出。

1998年,李雪健演出了《荊軔刺秦王》(1998),飾演秦王。

對沒什麼機會跟外界交流的戰士們來說,看表演就像過年。大家總是興致勃勃,揣著自己種的瓜子、花生,背著暫為板凳的背包,恨不能瞬移到現場。

有一次,昆明軍區雜技隊前來演出,臨時舞台的高台定位車停在山上。一陣山風呼嘯而過,未滿20歲的李雪健看到一位25歲出頭的「老大姐」從高台定位車上跌落。

雖然有繩子保護,但老大姊還是摔得口腔出血。稍加處理後,她急忙返回舞台。直到演出結束,她才在戰士們的淚眼目送下,被吉普車送去衛生隊。

原來渴望藝術、尊敬藝術,是這樣一種感覺。李雪健他們成了這位老大姐的“粉絲”,之後再經過昆明,他們會到她所在的文工團附近轉一轉。明知見不到,也都心滿意足。

部隊是一個火熱的大熔爐,用獨一無二的經歷鍛造了李雪健。 /受訪者供圖

部隊是一個火熱的大熔爐,用獨一無二的經歷鍛造了李雪健。他23歲考入空政劇團時,已經是一名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銘記於心的合格軍人。

但凡對李雪健這些經歷有所認知,便很容易接受並理解他身上的正氣。這種氣質很微妙,若少了歲月的累積和親歷的體悟,恐怕很難杜絕硬拗感。

李雪健沒有。在許多人心目中,他和他詮釋的角色彷彿理應如此,饒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的表演也總能激起人們對民族大義的尊崇。

真心

為李雪健帶來生涯第一波高潮的,便是這樣一個有爭議的,或者說不全然正面的角色。

1980年,在專業表演領域初出茅廬的他接到話劇《九·一三事件》的演出任務,他要飾演的角色是林彪。

在話劇《九·一三事件》中,李雪健飾演林彪。 /話劇《九·一三事件》劇照

林彪不好演這件事,可以說是演藝界的共識。 26歲的李雪健決定為他拼一把。

當剃了光頭的李雪健化上妝,換好衣,站上台,張開口,觀眾通過這個初出茅廬的演員,真真切切地看到“野心的面目”,他也因此斬獲中國戲劇最高榮譽“梅花獎」。

李雪健很真。對錶演、對人、對事,皆是如此。接受《新週刊》專訪當天,年近古稀的他在藍布襯衫外罩了件靛青色外套,走進第12屆北京國際影展(下文簡稱「北影節」)的訪問間。

李雪健參加了2022年第十二屆北京電影節。 /北京國際電影節供圖

工作人員迅速把採訪間中心空了出來。從李雪健整潔的領口向下看,只見他將袖口捲起兩寸,露出骨節分明的雙手,將保溫杯放在了桌子上。

李雪健轉過身,尋來自己的舊黑色挎包,翻出一個有些磨白的天藍色圓盒子,取出裡面的助聽器。他把儀器別在胸口,笑瞇瞇地坐下來,點頭說「好了」。

李雪健戴著助聽器接受訪問與提問。 /北京國際電影節供圖

李雪健調整好自己的聲音說:「要說很難忘,那肯定是處女作。第一次上舞台,第一次上銀幕,第一次上電視,(第一次)進入(百姓)家庭、藝術。 」

觀眾對這個話題顯然有不同想法,他們大多對演員的代表作印象更深,而這些作品正是因為觀眾難忘才成為「代表」。

《九·一三事件》如此,電視劇《渴望》亦然。

電視劇《渴望》劇照。

早在成為專業演員前,李雪健便已經為表演吃苦。還沒進空政劇團的時候,跑龍套、打雜他樣樣都做,引來導演魯威「踏實、能幹、認真」的稱讚。

魯威把李雪健推薦給正在為《渴望》選演員的導演魯雪威。後來,李雪健憑藉劇中榮膺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

用演員黃渤的話講,好演員分兩種,“有的是自己帶的個人魅力,有的是沉澱下來的力量”,而李雪健兩種都是,“他真的就是融進去了,是用骨血在演戲” 。

40多年來,李雪健一直在用行動而非言語詮釋何為「為觀眾玩命」。 /電視劇《希望的大地》劇照

黃渤認為,李雪健已經達到讓紮實的演技吸附在角色上、跟角色一起糾纏地成長的境界,短時間內無法企及,「到最後你根本分辨不出來角色跟他本人之間的區別」。

40多年來,李雪健一直在用行動而非言語詮釋何為「為觀眾玩命」。光是在1990年代,他為觀眾奉獻的作品多達20部。其中,塑造於首尾兩年的兩個角色,令他無限回味。

一個是1990年電影《焦裕祿》裡的焦裕祿,「讓我扮演我的父輩們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是演自己的爸爸娘」。

在接到焦裕祿這個角色後,李雪健說「他骨子裡想演,並且誓要演好。」/北京國際影展供圖

李雪健“骨子裡想演”,並且誓要演好。在導演王冀邢的帶領下,全組人下足了功夫,但影片最終獲得的反響與褒獎,仍遠超大家預期。

「走到哪裡我們都受到最好的接待,以前哪有過呀?沾了光了!沾誰的光?沾焦伯伯的光。」溫和的李雪健激動起來,「沒想到,真沒想到!要說難忘,有,那是人生難忘的事。

影片裡的焦裕祿讓觀眾交口稱讚,也得到金雞百花獎的肯定。能跟祝希娟、陳強等小時候學習的榜樣和偶像得同一個獎,李雪健覺得不可思議。

面對人們​​的誇贊,李雪健直言「苦和累都讓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傻小子李雪健得了。」/受訪者供圖

領獎那天,他留下一段經典的感言:苦和累都讓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這句話被人一再提起,李雪健本人也曾多次在採訪和公開場合裡,闡釋過他何出此言。今年北影節的這次專訪也不例外。

「老百姓把對英雄人物的情感,寄託在我們創作人的身上。我是演員,我是這個劇組的代言人,我是創作集體的代言人。」李雪健嘆了又嘆,「做作嗎?假嗎?我是發自內心的,真心實話。

轉折

5天后,李雪健借開展北影節大師班的契機,追憶另一個令他回味的角色——1999年電影《橫空出世》裡的馮石。

導演陳國星記得,當時請李雪健出演的過程頗有些曲折,「原來的劇本是希望要改的,先不能給雪健看,因為我們希望劇本可以更加豐滿一些,所以當時我給雪健講了一個故事」。

電影《橫空出世》劇照。

1971年氫彈試射時,馮石站在機場跑道上,指揮投彈失誤而歸的轟-6轟炸機安全著陸,阻止這顆造價7億元人民幣的氫彈爆炸,否則中國的核試驗起碼要倒退40年。

陳國星想把這場戲當作影片開場,李雪健聽完當即點頭,並且深度參與劇本創作當中。

編劇陳懷國當時住在一個很小的房子裡,重寫劇本時,陳國星和李雪健常去那裡找他「談本子」。後來他也寫過不少電影和電視劇劇本,「說實在話,沒有哪一個演員會跟你一塊談本子」。

演員李幼斌也為李雪健的加盟而歡欣鼓舞。

“真的很高興,因為在此之前我跟雪健老師拍攝過幾部戲,一是電視劇《抉擇》,還有電影《飛虎隊》,對我個人來說,我特別崇敬雪健老師。”

不知從何時​​起,一個劇組裡只要有李雪健,就像有了定海神針,也像蒼茫天地間有了一面旗幟,帶來令人感到踏實和堅定的力量——不是孔武的,而是平和、樸素,甚至粗糲的。

李雪健為了呈現新疆沙漠的感覺而不戴風鏡,牽著駱駝迎風前進。 /電影《橫空出世》劇照

李幼斌崇敬李雪健的這股力量。他難忘李雪健為了呈現新疆沙漠的感覺而不戴風鏡,牽著駱駝迎風前行,「一部戲(拍完)臉都沒了呀!吃了那麼多苦,沒有任何怨言」。

吃了什麼苦是李雪健「不善言辭」的一類話題。不過陳國星覺得,需要李雪健做創作集體的代言人的時候,他還是會說話的。

然而生活像是篤定李雪健還得更粗糲一點兒似的,給他製造了又一個坎——這位觀眾和同事都很愛聽他講話的敬業演員,在一年後因鼻咽癌“失聲」。

李雪健生活照。 /受訪者供圖

“隨著年齡增長,放療、化療的後遺症越來越嚴重,20多年前那個病鬧的,”李雪健抬手指指胸前,“我現在聽你們說話都要通過這個。”

既然聽不清也說不清,李雪健便坦然做出決定,盡量減少在活動中露面。一方面,他怕自己丟人;另一方面,他怕辜負別人的期待。

“我也害怕讓別人失望,因為拍戲時你沒說清楚,可以讓你重拍,但是活動沒有機會允許你再來一回。”

告白

李雪健一直覺得,能透過作品向觀眾報告,跟大家交朋友,就已經很好。而喜愛、尊敬和關心李雪健的朋友們認為,還有其他途徑能幫他實現這個願望。

今年上半年,北影節組委會向李雪健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出任本屆「天壇獎」國際評獎委員會主席。

聽到這個消息,李雪健一開始有點蒙。 “評委,還是主席,媽呀!”他收起孩子氣的表情,接著說,“主要有兩點,讓我決定來。”

在這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李雪健的新身分是「天壇獎」國際評獎委員會主席。 /北京國際電影節供圖

首先是北影節這「國際」二字,「對我來說機會太寶貴了,我要珍惜這個機會」;再者,李雪健在第2屆北影節上是「表演傑出貢獻獎」的領獎人,在第8屆北影節是頒獎人,今年再做評獎人,剛好走過10年。

李雪健也和北京有緣,他說:“我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和北京(的創作者和公司)合作拍了很多戲。除了電影之外,也演過很多電視劇。”

緣分讓李雪健交到了許多新朋友,包括本屆「天壇獎」評審之一、英國電影人柯文思,他形容李雪健為「一個非常有智慧,非常有能力的主席」。

自詡「傻小子」的李雪健,在面對自己時同樣非常有智慧。

聊戲的時候,李雪健的神情最是認真。 /受訪者供圖

他認為自己的職涯裡沒有明確的轉捩點,因為人是在潛移默化和不知不覺中提高、變化的,轉折不在一瞬,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李雪健清醒地體認到,他目前的年紀和身體狀況,給了表演不可抗的限制。但他沒有因此傷春悲秋,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反思,「反思自己走過的路,反思今後怎麼走」。

他也會時不時想起以前演過的角色:「有一些讓我現在再演,肯定比那會兒演得好,因為我有了經歷,有了一些認識上的提高。」類似的思考讓他覺得「挺有意思」。

今後的路怎麼走呢?李雪健想,最起碼要跟上時代,不能落伍。既然還想接著拍戲,那麼拍一個就得成一個,「拍的時候你不能掉鍊子,你拍到一半,拍不了了,那你毀了別人,這不行」。

聊戲的時候,李雪健的神情最是認真。他幾乎嚴肅地強調,接下來的每個角色,都必須適合自己,能跟自己有共鳴。只有當他的價值觀在角色上有所展現,他才能和角色達成統一。

年紀的增長讓李雪健開始思考身後的事情,思考該給後人一個「名」。

「我想留一個好名,這個好名就是爭取能夠多留幾個人們喜歡的、生命力長的角色。而且這個名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是經過歷史考驗的。”

李雪健說,「好名」不是想留就能留的。他的“名”來自演員這份職業,與他的角色畫等號,所以他無比珍惜每一次創作,更當著記者的面告白:“我會一直演下去,直到演不動為止。”

李雪健加盟《流浪地球2》。

第二天,《流浪地球2》發布了一則預告片。李雪健所飾角色有一句充滿力量的台詞:我信。短短兩個字,彷​​彿一段長情的告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