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的61年期間,清朝政府在政治、軍事、經濟以及國防等方面都曾發生過許多動盪變化,經由他撥亂以正、孜孜求治,從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因此,康熙也被稱之為“千古一帝”。
對待這樣一個傑出的歷史人物應當作出恰如其分的評述。分析康熙執政期間的表現,我們不難發現他作為帝王有三大優點,也有三大缺失。
{IMG}
優點一:不接受稱號
康熙在每次進行統一的鬥爭中獲得勝利時,朝臣藩屬總是奏請加上尊號,他都嚴辭拒絕,並且坦率地講出道理。
1681年平定三藩,群臣請上尊號,康熙以“外內騷動,兵民交困”為由予以拒絕。
1683年爭取到台灣鄭氏後,群臣以為海疆安靖,請上尊號,康熙辭以“不可矜張粉飾”。
1687年擊退了俄羅斯入侵,喀爾喀蒙古請上尊號,康熙說:“無相侵擾,親睦雍和,永享安樂”,遠勝於加個尊號。
1697年五月討滅噶爾丹,大學士等請上尊號,他堅決地說:“朕之尊號,不必加,亦不必再奏。”
六月,滿漢群臣及遠近士民都前往暢春園請上尊號,康熙又堅拒說:“不必行,毋复再奏!”。
到他50歲時,群臣又請加尊號,這是第五次了,康熙曾講出來一段話:“天視天聽,視乎民生,後人自有公論。若誇耀功德,取一時虛名,大非朕意,不必敷陳。”
在接連取得勝利之後,能夠如此堅決地拒絕頌揚,在封建帝王當中還是罕見的。
{IMG}
優點二:不神化自己
康熙在他64歲時說:“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
又有一次對臣下說,你們總是說“皇上由天授。雖古聖人豈有生來即無所不能者?凡事俱有學習而成。”
他不迴避觸忌的言詞。一次看到經筵講稿《易經·亁卦》“亢龍有悔”一節下面注“不應講”。他便說:“天道人事,亢則有悔。《易》中所言,無非此理,正宜以此為戒,不必避忌。”
{IMG}
優點三:不驕傲自滿
康熙說:“滿招損,謙受益”是聖人久安長治之道,只在能持滿而已。 ”
一次命臣下撰擬諭旨,見其中有“海宇昇平”等語,他便告誡說:以後的諭旨中,不要再寫這些“矜張盈滿”的話。
這種能保持謙遜而不驕傲自滿的態度,也是值得予以肯定的。
但無論是誰,就其一生的活動事蹟來看,有其優點,也必然有其缺點,作為一個封建皇帝康熙更不能例外。
{IMG}
缺失一:沒有建立一支科學技術隊伍
康熙本是熱愛自然科學的,他曾接觸過許多懂得科學技術的西洋天主教傳教士,並且從他們那裡學到不少關於天文曆算以及技術等知識。他會使用儀器測量水勢,還能計算閘口的流水量。在三藩戰役中命南懷仁製造火器,因為“西洋砲輕便,便於運動。”
如此等等,絕不能說他不知道科學技術的重要。然而,他卻沒有建立起一支中國人自己能掌握科學知識,並製造西洋先進器械的隊伍。
究其原因,應當是,信賴祖傳弓馬慣技,所以他能用侍衛練摔跤捉了鰲拜,建立“善撲營”,而不用西洋人的科學技術來建立鑄炮廠。
再就是,康熙猜忌廣大漢人學會科學技術之後,唯恐難於控制。不管怎麼說,使中國落後於世界科學水平,應當是他的一個重大的缺失。
{IMG}
缺失二:閉關自守
在台灣問題解決後,於1684年開放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設立四個海關,准許商人載貨出洋貿易。
據康熙自己說,這樣作對“閩粵邊海,生民有益”,並且可以使“富商大賈,懋遷有無”。
當時沿海頓然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這樣一直維持了將近30年,到1711又重行海禁,其主要原因是害怕內地人民和海外勾結生事。
清朝從入關以來即感到沿海所謂“海寇”難於掃清,同時當時中國的造船業很發達,所造出海貿易的船隻,出去的多回來的少,更使得統治者產生疑慮。
最後將對外貿易限制在廣州一地,經由清政府所承認的官商,即所謂“十三行”包辦起來。
閉關的政策無疑是會阻礙工商業的擴大發展,這就使有可能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萌芽狀態受到摧折。其更加嚴重的是,從此消息閉塞,無從競爭,最後落得中國光挨打。
康熙也曾頂見到中國未來必有外患,可是並沒有採取積極措施,這不僅僅是缺失,應當說是罪過。
{IMG}
缺失三:嚴酷的政治鎮壓
為了打壓朝廷內的異見、增強皇帝的權威,康熙不但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限制出版、傳播一些涉及敏感話題的書籍和文章,還派遣大批特務和監察官員,負責監視社會精英、知識分子的言行,動不動就把涉嫌異議的人送入監獄或處死。
以下三個例子比較具有代表性。
順治年間,學者莊廷瓏寫了一部《明書》,因為思想內容是反對清朝統治的,於康熙年前被告發。這起案件處罰極為嚴苛,更有70多人被殺,200多人被流放邊疆。
1713年康熙又大興“《南山集》文字獄”,將年近花甲的老翰林戴名世處死,甚而還將與之有文字牽涉已經死去的方孝標開棺戮屍,戴、方兩個家庭被殺害、入獄和流放的有300多人。
1708年山東捕獲崇禎第四子朱慈煥,康熙強指他和浙江大嵐山起義有朕系,把一個七十六歲改姓瞞名、以教讀為生的老塾師凌遲處死。
綜觀康熙一生的活動,對於我們這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確是作過一些有益的事情,不容抹煞。但不論多麼赫赫有功的人物,也必然有其缺失。我們不可苛求於古人,但可以從中吸取教訓,作為戒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