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托爾斯泰小說藝術大廈的三塊基石
1828年9月9日,列夫·托爾斯泰出生於一個真正的貴族之家。
美國俄裔作家納博科夫在成為大作家之前,曾為美國的史丹佛大學、衛斯理大學和康乃爾大學的學生開設俄羅斯文學翻譯課,在課堂上,他毫不保留地表達了自己對十九世紀俄羅斯作家作品的誠摯喜愛,並格外青睞列夫·托爾斯泰,認為他代表俄蘇文學的絕對高度。有一次他走進教室後,要大家把窗簾都拉起來,把電燈都關掉,然後他先後開了三盞燈。納博科夫打開左邊的燈後,說,“這是俄國文學的星空中的普希金”,繼而打開右邊的燈,說,“這是果戈理”,最後打開中間的燈,說,“這是契訶夫」。當學生們都還迷惑不解的時候,納博科夫老師跑到窗邊,一把扯開窗簾,指著照進教室的陽光,說:「這是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1828.09.09-1910.11.20)
列夫·托爾斯泰(1828.09.09-1910.11.20)像我們國家的曹雪芹、英國的莎士比亞一樣,他一個人的創作就可以構成一門學問。換言之,在中國有“紅學”,在英語世界有“莎學”,在俄語中有一個詞叫“托爾斯泰學”。在世界範圍內,對「托爾斯泰」這個名字完全不知道的人可能很少,而且大部分人知道,托爾斯泰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很小就成為孤兒,被姑媽帶大,跟哥哥關係很好,在喀山大學上學,但是後來退學,回到自家莊園,在莊園裡嘗試土地改革,創作了很多作品,晚年又離開這個莊園出走,本來想到修道院當一個修士,但是被發現只好去找另一個地方,最後死在一個鐵路小站。
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中,托爾斯泰是高峰上的高峰。在托爾斯泰的創作中,最著名的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今天我們結合作家和身世和創作,換個角度來談談這三本小說。
三長篇在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生涯中的時間位置
我們讀作家的小說的時候,有時不會特別地把小說的寫作時間、發表時間和作家的生命週期對應起來。托爾斯泰活了82歲,在當時的俄國是很長壽的,在俄國作家中也是長壽的。這82年中,他有60多年在寫作,托爾斯泰從20多歲發表處女作《童年》(1852)開始,就贏得了作為作家的名聲。也就是說,托爾斯泰作為作家的生命持續了60多年。
1873年的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開始寫《戰爭與和平》的時候是30多歲,他寫了6年,從30多歲寫到快40歲的時候。
《安娜‧卡列尼娜》他是從44歲寫到48歲,也就是我們認為一個作家最好的年紀,尤其是寫作長篇小說的黃金時期,因為寫長篇小說是個力氣活兒。
1876年的列夫·托爾斯泰
我認識的很多作家都說寫長篇小說是最累的,他們覺得一般過了60歲就很難寫得動長篇小說。可是,托爾斯泰是在60歲開始寫《復活》的,從60歲寫到70歲。
1899年的列夫·托爾斯泰
所以,我們發現,這三本小說是在他人生的這三個時段創作的,30多歲、40多歲和60多歲。我們也會發現,從托爾斯泰發表處女作到開始創作《戰爭與和平》,這之間大致是1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他在寫《戰爭與和平》之前做了10年準備。在《復活》寫完到離世的10年間,他沒有再寫長篇小說。我們剛才說了,托爾斯泰作為一個作家,他的創作時間持續了60年,但是去掉一頭一尾的10年,這中間的40年就是他寫作這三部長篇小說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他在《安娜·卡列尼娜》出版之後「休息」了12年。這個「休息」是帶引號的,這12年間托爾斯泰寫了很多作品,但是沒有寫長篇小說。
這就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在托爾斯泰創作生涯的時間定位。
三大長篇在欄位夫·{ b}托爾斯泰個人生活中的空間位置
空間理論是現在非常時髦的一個理論,我們對一個城市的理解,可以把它放到文化的空間裡,放到歷史的空間裡,甚至社會也是一個空間。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托爾斯泰在什麼環境中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這裡說的空間不完全是時代的空間,其實托爾斯泰這三大長篇都是在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以後開始寫的,而19世紀俄國文學的興起和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以後全體國民民族意識高漲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19世紀的中期,俄羅斯人作為一個民族,突然意識到了本民族的力量,突然覺得自己的民族必須有尊嚴,這個尊嚴不光要透過打仗來實現,不光要透過經濟的發達來實現,還要透過文學、藝術的發展來彰顯。托爾斯泰從60年代開始寫這三大長篇,前兩部都是在他的名叫「雅斯納亞·波里亞納」的莊園裡寫的。這個莊園的俄文名稱翻譯成中文就是「明亮的林中空地」。一大片森林中不知道什麼原因出現了一片空地,這片空地上不長樹,就叫「林中空地」。 「林中空地」前面有一個形容詞“雅斯納亞”,“雅斯納亞”的意思是“明亮的,明朗的,鮮豔的”,所以我們有時把這個莊園的名稱翻譯成“明亮的林中空地”,也有的翻譯家乾脆把它翻譯成“晴園”,不過這個譯名沒有完全流傳開來,因為我們覺得這個譯名太像蘇州園林的名稱了。去過托爾斯泰莊園的人都知道,那裡有幾百公頃的土地,一覽無餘,完全不是中國意義上的“園”,所以,我們在更多的場合下還是用音譯,翻譯成“雅斯納亞·波里亞納”,雖然這對不懂俄語的人來說不容易記住。現在這個莊園是中國旅遊者的打卡聖地。儘管那裡交通並不方便,離莫斯科還有兩百多公里,為了去這個莊園可能需要一天往返,非常累,但是許多中國遊客都把它列入了必去的景點清單。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在1989到1990年之間,當時是冬天,我在莊園裡待了一個下午沒有遇到一個中國人。我後來去過五、六次,現在每次去都發現,參觀莊園的遊客有一半以上是中國人。我常常很驕傲地跟俄國人說,俄國是一個文學的民族,中國也是一個文學的民族,這麼多中國人專門來看托爾斯泰的莊園,中國作家更願意去托爾斯泰的莊園,拜諫他的墓地。 就是在這樣一個莊園裡,托爾斯泰寫了他的前兩部作品《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爾斯泰墓地
這個莊園本身非常大,非常壯大。很多中國作家看了感慨說:「我要是有這樣一個莊園,我也能寫出《戰爭與和平》。」這當然是開玩笑的。我想,世界上有很多人擁有比這個莊園還要大的莊園,但是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等級的作品。但這個中國作家這麼說也有道理,因為,你所處的空間,它的氣魄,反過來會影響到你這個人,尤其在寫作的時候。托爾斯泰在這個莊園中寫作,他的房子本來很簡樸,但是他不在樓上很明亮的地方寫作,而是在一樓挑了一間房,其實是一間半地下的房間。和莊園一樣,這個房間也有個名稱──「有拱頂的房間」。 《戰爭與和平》就是在這個房間裡問世的。
據說托爾斯泰是這樣寫的:他寫好幾頁紙,讓人拿盤子托著送到樓上,請夫人索菲亞工整地抄寫一遍。托爾斯泰寫作《戰爭與和平》數易其稿,他的夫人總共抄了八遍!現在,在每個與托爾斯泰相關的博物館裡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手稿。托爾斯泰的筆跡非常難認,但是他妻子寫的字特別好認,托爾斯泰寫的這三大長篇,他的妻子都抄過很多遍。
列夫·托爾斯泰與夫人索菲亞·安德烈耶夫娜
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復活》是在莫斯科寫的。托爾斯泰後來為什麼遷居莫斯科了?因為他夫人是莫斯科人,他的岳父是莫斯科的一個醫生,她從小在大都市長大,18歲的時候嫁給34歲的托爾斯泰,在托爾斯泰莊園裡她一直懷念莫斯科。索菲亞跟托爾斯泰一共生過13個孩子,當然不是每個都活下來了,托爾斯泰後來決定遷居莫斯科,是因為這些孩子大大小小都要上學,大的要上大學,小的要上小學,在索菲亞的堅持下他們搬到了莫斯科,買了一棟房子,現在那棟房子就是托爾斯泰故居,《復活》就是在那裡寫成的。
列夫·托爾斯泰故居,如今的托爾斯泰大街21號
這棟房子在莫斯科是很平常的房子,托爾斯泰雖然很富有,但他不想買特別豪華的房子,就安家在平民區。在這間房子裡,他又挑了最僻靜、光線最陰暗、天花板最低的一間作為自己的書房。托爾斯泰把自己的書房佈置得很特別。我們現在總是想把桌子擺在靠近窗口的地方,因為光線會更明亮,我們通常也喜歡書桌面對著門。托爾斯泰正好反過來,把桌子擺在書房入口的地方,他一坐下來,他的後背就會像一扇門一樣堵上房門。更有趣的是,托爾斯泰是近視眼,但是他寫作的時候從來不戴眼鏡,所以他必須坐很低的板凳,眼睛貼著紙張寫作。他寫作的時候還盡量不點燈,實在看不見的時候才點蠟燭,而且只點一根蠟燭。
我當時看到這間書房,第一個感覺是托爾斯泰在有意營造這樣一個非常封閉、壓抑的寫作空間,這個書房就像修士祈禱的場所,他就是要把環境弄得非常狹窄、非常陰暗、非常壓抑。這就使我產生一個感覺,影響到一部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因素,當然跟作家寫作這部作品時的情緒有關,跟作品主題有關,甚至跟作家所處的年齡段、作家對世界的認識、作家世界觀的發展階段有關,或許,也與具體的寫作空間有關。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這個空間可能是作者自己選定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三大長篇在托爾斯泰創作整體中的比例
托爾斯泰有可能是世界上所有作家中文字產出量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全集有90卷。相較之下,普希金全集才10多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算是產量很大的俄國作家,他的全集也就30卷。
90卷列夫·托爾斯泰全集
在托爾斯泰的90捲全集中,這三部長篇小說雖然篇幅都很大,但實際上也只佔了10卷多一些。 《戰爭與和平》是其中的第9—16卷,共8卷。我們知道,《戰爭與和平》在出版時一般會分成4卷,為什麼在全集裡會有8卷呢?是因為這個全集收入了這部作品的不同版本。同樣的道理,《安娜·卡列尼娜》是第18—20卷,共3卷,《復活》是第32—33卷,共2卷。這三本小說加起來共13卷,在托爾斯泰全集中的佔比約為15%。換言之,托爾斯泰的其他作品的數量加起來,遠遠超過這三部長篇小說,然而,這三部長篇小說在托爾斯泰整個創作中的實際份量,它們在托爾斯泰創作中的價值和意義,它們在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跟這個比例是不完全相符的。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能跟這三部長篇小說相提並論的托爾斯泰的作品,恐怕只有他早年的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戰爭故事,還有他晚年的中篇小說和劇作(托爾斯泰也是一位非常好的劇作家)。托爾斯泰一生創作形式多樣,體裁繁多,但我們現在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依然覺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 娜》《復活》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文學性的、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有可能會長久地居於人類有史以來最{/ b}好的百本小說之列。
三大長篇的排序之爭
在列夫·托爾斯泰所有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三部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那麼,在這三本小說中,到底哪一部最偉大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其實一直持續著。三個選項都有人選,關鍵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三部作品。
從俄國思想史的角度來讀的話,《復活》有可能定位最高,因為它最能反映托爾斯泰晚年對世界、對生活、對社會的看法。從長篇小說寫作技巧的角度來說,我問過很多作家,他們覺得還是《安娜·卡列尼娜》好,《安娜·卡列尼娜》更適合作為長篇小說的標準範本。從用文學的方式體現俄羅斯民族意識、用文學的方式塑造俄羅斯民族整體形象的角度說,顯然是《戰爭與和平》更為重要。
不為三部曲的三部曲{/b }
托爾斯泰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他的《童年》《少年》《青年》,這是一部真正的三部曲。有人把托爾斯泰晚年寫的幾部中篇說成他的中篇三部曲,指的是《三死》《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萊採奏鳴曲》。但是,很少人把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說成“長篇三部曲”,我想,也許是因為這三大長篇在體量和風格上都太不一樣了,也許是因為它們的創作時間間隔很長。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也許是因為它們的調性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樂觀主義的英雄史詩《戰爭與和平》,到藝術呈現家庭悲劇的《安娜·卡列尼娜》,再到作為道德懺悔、精神遺囑的《復活》。作品的調性越來越悲觀,是因為作家的調性越來越暗淡,而且作家的寫作節奏越來越慢:《戰爭與和平》120萬字,4大卷,只寫了6年;《安娜·卡列尼娜》的篇幅只是《戰爭與和平》的1/3,卻寫了4年;《復活》的篇幅只是《戰爭與和平》的1/4,反而寫了10年。照理說,作家到了60歲時,寫作的技巧已經爐火純青,本該駕輕就熟,可托爾斯泰反倒越寫越慢,為什麼呢?因為托爾斯泰的思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他想在作品中註入更多的思想,他可能把每一個字每一段話都當作一種思想的砝碼,一種人生思考的結晶,所以,他不再像三四十歲的時候那樣寫作,不再一瀉而下,那種忘我的、輕鬆的寫作狀態一去不復返。你會覺得這個作家越寫越苦,越寫越慢。
但是,我們如果把托爾斯泰60年的創作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來看,也不妨把這三大長篇看成一個三位一體的創作,因為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從情節的角度還是從思想的角度,這三大長篇都在作家的創作中完成了一組三級跳躍——從歷史寫到家庭再到個人精神生活。 這三大長篇像三塊巨大的基石,成三足鼎立之勢,托起了宏偉的托爾斯泰小說藝術大廈。
(點擊上圖可購買本書)
(點擊上圖可購買本書)
(點擊上圖可購買本書)
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