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裡面“義”字非常特殊,因為內涵很豐富,你在英文裡,都沒辦法找出一個單詞來精準對應。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荀子說:“義立而王,信立而霸”,甚至在每位思想家那裡,義字都有不同的側重,仁義、禮義、道義、義理、義氣,到底應該如何理解“義”,今天我們通過荀子的《王霸》這一篇內容來聊聊。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介紹儒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繼續介紹《荀子》的第11篇《王霸》。這一篇荀子論述了王道和霸道的區別。關於“王道和霸道”的區別,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在孟子看來,以仁德治國就是王道,而以武力治國就是霸道。但是荀子和孟子所說的王道和霸道不一樣。
荀子說:“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以禮義或者道義”來治理國家,可以稱王於天下;以信用為準則來治國國家,可以稱霸於諸侯,而玩弄權術就會自取滅亡。關於王道上,荀子的“義“和孟子的“德”內涵上是區別的,義有正義和正當性,而德更側重於道德;關於霸道上,荀子的“信”和孟子的“力”也是有區別的,信強調誠信和信用,而力更強調武力。
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依靠武力假借仁義之名而治國之道稱之為霸道,這裡的“力”是指武力或者暴力;而荀子說“信立而霸”的“信”表示誠信和信用,誠信不只是道德品質,也和利益分配有關。在荀子看來,即便不透過武力,德行不算完美,道義也沒有完全做到,但能兌現刑罰、獎賞、禁止、許諾的信用。
荀子說:政令已經發布了,就算傷害了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失信於民;盟約簽訂了,就算傷害了自己的理由,也不失信於盟友。在荀子看來,做到了「信」就是稱霸的基礎,有了誠信,就可以得到人的信任,就可以展開合作,就可以樹立威信,可以讓軍隊強大,讓百姓富足。荀子說,就算沒有崇高的政治境界,沒有健全的禮義制度,沒有使人心悅誠服,但只要做到了“誠信、守信”,也可以稱霸於諸侯。
關於荀子的“信立而霸”,有一個著名的“商鞅城門立木”的故事。說的是,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戰爭頻繁、人心惶惶,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都不敢相信,這種簡單的事情可以得到這麼高的賞金,都不敢去試。
看到沒有人敢相信,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刻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透過這個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得以推行。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完成了一統天下。這就是商鞅和秦國的「信立而霸」。
但是和“信立而霸”不同,荀子和孟子其實都更推崇“王道”,荀子說“義立而王”,而孟子說“以德行仁者王”。雖然看起來都是“仁義”和“仁德”,都是以“仁”為核心的,但是他們的重點不同。簡單來說,荀子的“義”請強調正義和規則,“義”不僅僅包括包括仁義,也是“道義”,包括道德性和正當性,而孟子的“德”主要是指“仁德”或者說,更多體現在「道德」上,這是他們的主要區別。當然,不管是荀子道義,還是孟子的仁德,施行王道的核心都是要獲得民心,這是孟子和荀子的目的是一樣的。
在這一篇裡面,荀子反复闡釋了“義”的重要性,“義”字在中文裡面,甚至在每個思想家那裡,都有不同的內涵。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道義,而小人看重利益。義”經常和“利”對立起來使用,同時,義和“禮”,“仁”,“道”,“理”,“氣”等詞組合起來使用:禮義,仁義,道義,義理,義氣,“義”字在儒家思想中,或者在中國文化里面都非常重要,有仁愛、正當、公正、正義、利他等等內涵。接下來,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義”的來源。
在說文解字裡面,“義”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上部是“羊”,下部是“我”。古人把「羊」當作和善的象徵。 「我」原本的意思是指一種帶有鋸齒狀刀刃的兵器,後來被假借作第一人稱的代名詞,我表示自己。羊和我,構成了「義」字,羊表示善意、和善、利他,如仁義、禮義和道義。
而「我」是一種兵器,表示威嚴、威儀和正義等意思,中文裡面與「義」相關的成語非常多,例如大義凜然、義正辭嚴、舍生取義等等。整體來說,「義」既有善的內容,也有正義的內涵,兼具了道德性和正當性,在我國古代思想中,被廣泛使用,比如墨家的墨子也提出過「天下莫貴於義」的思想,墨子也非常強調「義」的價值和意義。
荀子強調“義”的重要性,尤其在國家治理上,經常把義和禮和仁組合起來使用,仁表示仁愛,禮表示一種規則和秩序,而義表示一種正當性和正義。荀子說:“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荀子還說:“與積禮義之君子為之,則王;與端誠信全之士為之,則霸”。把國家交給遵循禮義的君子來治理,就可以稱王於天下;把國家交給德行端正,忠誠守信的人來治理,就可以稱霸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