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心放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為後來漢武帝徵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
文景之治的開創者就是本文介紹的穿草鞋上朝的漢文帝劉恆。
(1)劉恆系劉邦庶出兒子,其聰明能幹的母親成功地教育培養了他
劉恆的母親薄氏原是個美麗的吳國姑娘,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吳國自立為王的魏豹強娶了她。後來魏豹被劉邦打敗,薄氏作為戰利品被劉邦收入後宮,負責做針線。劉邦有天在宮中遇見薄氏,可能是看上姿色了吧,臨幸後封為「姬」。
「無心插柳柳成蔭」喲,薄氏懷孕了,後來為劉邦生下兒子劉恆。
劉邦的結發妻子、皇后呂雉是個厲害的女人,把持著後宮,採取各種殘酷手段迫害其看不順眼的嬪妃。薄氏和庶出的劉恆惶恐不安的生活。劉恆7歲時,薄氏打算遠離後宮,避開呂後。她說服了劉邦,封劉恆為代王,她與劉恆一道去代地。
代地是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屬寒冷地帶,當時是防禦匈奴進犯的要塞。其他皇子都嫌此地艱苦,不願意去。
(薄姬與劉恆)
薄氏開導兒子:先賢孔子曾說“賢者避世,其次避地”,現在世道雖安寧但宮內不安寧,我們兩娘母需要“避地”,跑得遠一點兒才安全哪。代地滿目蒼涼,劉恆初到時很傷感,整日唉嘆氣。
薄氏發現後及時做兒子的思想工作。她說:老子的“無為”和“不爭”,是避免災禍的處世法寶。要好好學習老子的智慧啊! 她運用嘉獎的方法,對兒子的點滴進步都予以表揚和鼓勵,劉恆逐步走出了沮喪自卑的低谷,恢復了自信。
薄氏的確是個偉大的母親,當時皇宮內戚夫人和其子趙王如意等不少人被害時,劉恆在代地自由自在地成長,德智體得到了全面發展。劉恆非常知恩感恩,十分有孝心,母親薄氏重病臥床3年,他常在晚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的貼身護理。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嚐過後才放心地讓母親服用。
(2)劉恆登基後,厲行節儉,修訂刑法,採取多種措施努力發展經濟
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屨”,漢代稱之為“不藉”,材料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草和麻為主,平民百姓都能自備,非常經濟實用。
漢文帝時,已經有了布鞋,草鞋降格為布衣的用品。
據北宋文學家吳坰所著《五總志》載,漢文帝劉恆以“履不藉以視朝”,就是說他穿著草鞋上朝辦公,動真格的在做節儉的表率。他的龍袍破了,就讓皇后給他補一補再穿。漢文帝不僅自己穿粗布補疤衣服,還要求皇后親事蠶桑,後宮嬪妃們穿著要樸素,不得在衣裙上刺繡。
當時宴遊的地方不夠用,劉恆想造一個露台。工匠們說造個露台要「百金」。他說這等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啊,太奢侈了,現在朝廷窮,還是把這些錢省下來吧。
劉恆當皇帝二十三年,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他關心老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為他們做衣服。發給90歲以上老人的物品,必須由縣丞或縣尉親自送達。
(薄姬與劉恆)
在他死前,對自己的喪事也做了節儉。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二百多年後,赤眉軍攻進長安,許多皇帝的陵墓被盜挖,唯獨沒動漢文帝的陵墓,因為知道裡面沒啥貴重東西。
以前,老百姓只要被官府判有罪,須受一種肉刑。當時有三種肉刑,即黥刑、劓刑和刖刑,也就是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
劉恆說:舜帝在位的時候,若有人犯罪,便在其衣服上做記號,或讓犯人穿戴與眾不同的服飾,以此作為對他們的懲罰和羞辱。懲罰雖如此之輕,但百姓卻沒有犯法的,這是多麼高明的統治啊!他下令廢除肉刑,已經定罪尚未施刑的要予以糾正,不再施刑。此外,犯罪之人無論量刑輕重,只要服刑期間不逃亡,期滿後即可免罪成為平民…
劉恆認為農業是穩定天下的根本。為了提高農民耕種的積極性,他在春日親自扶著犁耕地,以作表率。他也採納晁錯的建議,允許天下人以糧食換取爵位,或用糧食來贖罪,大幅減輕徭役。西元前167年,他下令免除農民的賦稅。
(漢文帝)
(3)劉恆注意發現人才,善於依國情搞外交
有一年,他到灞上、棘門、細柳三處軍營視察。到灞上和棘門時,駐軍長官率領官兵列隊迎來送去。最後一站來到細柳的周亞夫軍營。守營的崗哨攔住劉恆不讓進去,說:軍中只聽將軍的軍令。沒有將軍的軍令,皇上也不能進去。
侍從拿出皇帝的信物,派人給週亞夫傳話:皇上要進營來視察軍隊,週亞夫才下令打開營門,守營的官員又鄭重地告之:軍中有規定,軍營內不許車馬奔馳。劉恆吩咐大家放鬆韁繩,緩緩前進。到了中營,週亞夫披戴著全身盔甲,拿著兵器,威風凜凜地站在漢文帝面前,拱手作了揖說: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請允許臣下按照軍禮拜見。
劉恆聽後也扶著車上的橫木欠欠身,向周亞夫表示答禮。接著,派人向全軍將士傳送他的慰問。劉恆透過這次視察,認定週亞夫是個信守軍規、從嚴治軍的軍事人才,就把他提升為負責京城治安的軍事長官──中尉。
後來週亞夫果然不負其望。
(漢文帝)
當時南方有一個南越郡,統治者趙佗,原是秦始皇派過去的官員。西漢初年劉邦尚沒有力量降服趙佗,就採取了緩兵之計,封他為南越王。呂後當政時,沒能力收復南越就給南越穿“小鞋”,不准向那裡輸出鐵器,只賣公的馬、牛、羊給他們,想讓南越的生產資料“絕後”。趙佗見呂後如此行事,乾脆宣布獨立,自稱南武帝,並派兵攻打長沙郡。呂後多次派兵鎮壓,都被趙佗打敗。
劉恆執政後,下令官府修好「老趙」家鄉的祖墳,使「老趙」大為感動。他給「老趙」寫信,表示要和平解決南越問題,接著派出使者帶著詔書和禮品來到南越,趙佗很快就答應了劉恆提出的條件:取消帝號,恢復南越王稱號,由其依舊負責當地政務。劉恆不費一刀一槍解決了大問題,避免了一場戰爭。
對於北方的匈奴,劉恆根據國家當時的實際情況,採取的辦法也是“不爭”,即“和親”,將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王,還將內地人口遷往邊疆,既發展了當地經濟又保證了保衛邊疆的兵力補給。
(4)文末點評
劉恆也有一些毛病,如史書記載,他喜歡男寵。其男寵有3人:趙談,北宮伯子和鄧通。但實事求是地評價,從其執政的能力和整體效果看,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劉恆的確算一個明君。
(劉邦,薄姬和呂後)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曾從事多類工種及多種企業管理工作。近年來發表的小說、散文、詩詞、兒歌散佈在網路和本地的報紙上。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打著皇帝招牌(1):漢文帝的男寵鄧通致富的歷程
劉備是怎麼盤剝蜀的?是這個怪人出來的主意,不是諸葛亮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並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