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為什麼要效法「天」?墨子「兼愛」思想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2024-12-25墨子

2000多年前墨子提出了「兼愛」思想,提倡廣泛而平等地愛,墨子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思想,他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墨子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的思想。今天我們分享《墨子》的第四篇:《法儀》,所謂“法儀”,就是規則和法度。這篇我們講兩個重點:法度和兼愛。

一說到“法”我們很容易想到法家思想,說到“儀”我們很容易想到儒家的各種禮儀規範,但墨家的法儀和法家即儒家的思想都不太一樣。我們常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是出自《孟子·離婁上》這一篇。

孟子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意思是說就算有像離婁那樣精明的眼睛,公輸般那樣靈巧的工匠,如果沒有規和矩,也畫不出方圓。這裡要說明一下,規和矩分別是我們古人用來測量和畫圖的兩種工具:“規”是專門用來畫圓的圓規;“矩”是一種標有刻度的折成直角的曲尺。規和矩在我國的發明和應用開始得很早,公元前15世紀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規”和“矩”這兩個字。 《史記》關於大禹治水的記載中,也有提到夏禹利用規和矩進行測量,規劃治水的方案。

墨子

墨子在這篇一開篇就說,天底下辦事的人,不能沒有法度和規則,沒有法度而能把事情辦好的,還從來沒有過。墨子是手工藝人出生,傳說墨子的技術比魯班,也就是前面說的公輸班還厲害,所以,墨子關於“法儀”觀點自然是來自於他自身的實踐和觀察。墨子說:從事各種行業的工匠,也都要遵循法度。工匠們用矩來畫方形,用規來畫圓形,用繩墨來畫直線,用水平器衡定平面,用懸錘定好偏正。不論是能工巧匠還是一般工匠,都要以這五者為法度。

墨子從自己的行業出發,想到治理天下應該也需要規則與法度。墨子列舉了三類人,父母、師長和國君,他認為,這三個都不能作為普遍的法度,因為他們的適用範圍都不廣大,也都不夠無私。

墨子舉例說,天下為人師表的很多,但是其中仁者很少,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老師為法則,那麼就有很多人效法不仁,所以不行。最後,墨子認為,我們應該要以“天”為法度,因為天是最廣大無私的,天對萬物都有恩澤,但從不居功自傲,天的光芒永不衰竭,所以墨子認為,聖王應該以“天”為法度。

墨子

在法家思想看來,一個人的行為舉止,需要有規範和法度,法家思想的“法”更多是人為設定的“法”,但是墨子這裡的“法”,不是提倡人為的規則,而是以「天」為最大的規則,因為天是無私和廣博的,這其實和道家思想也非常接近,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的智慧是有局限的,任何人都是偏私的,而效仿大自然的秩序,才是最廣博和無私的,這是墨家和道家思想的一致性。

接下來,我們介紹第二個要點:兼愛,墨子在這篇提出了著名的「兼愛」的思想,這一思想也是延續了上面一個思想,人應該效仿「天」的規則。墨子問:我們既然應該效法天的規則,那天希望什麼,又不希望什麼呢?墨子回答說:天肯定希望人們互愛互惠,而不希望人們互相厭惡、殘害。

墨子

是怎麼知道「天」希望人互愛互惠,而不希望人互相厭惡和殘害呢?這是因為天兼愛一切人、給所有人利益的緣故。怎麼知道天兼愛一切人、給所有人利益呢?因為人類都是為天所有,天供養我們食物,天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所以,墨子推崇「兼愛」並非從純粹的道德出發的,而是有自己的邏輯依據,我們再來梳理一下墨子的邏輯。墨子說,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規矩,人類社會的所有行為,也應也有一定的規矩,而墨子又說,父母、師長、君王都有各自的偏私,雖然他們很偉大,但都不能作為普遍的法度被人效仿,而只有「天」才有這樣的資格,因為「天」是最薄愛無私的,它能包容萬物,也能供養萬物。所以我們應該以「天」為規則。那我們該效法天的什麼規則呢?因為天是平等無私地兼愛所有萬物,所以我們也應該像天對待我們一樣平等地「愛」每一個人,這就是墨子的:「兼愛」。

墨子

墨子的兼愛是一種無私的愛,是一種博愛,墨子提出「兼愛」並非純粹源自於一種道德直覺,而是有自己的推理過程,這也是墨家思想的特徵。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體系的重要拓荒者之一。墨子的墨辯和印度的因明學,以及古希臘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墨子在他的思想中大量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後面我們還會具體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