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的將軍
「我是跟著祖父母長大的。毋庸置疑,我就是家裡的小祖宗。
由於公公是將軍,他的副官便封我為『將軍的將軍』。由此可知我那一生在戰場出生入死的公公,是如何地拿我無可奈何。 」
在懷念祖父的文章裡,劉若英用這種似淡實濃的筆觸開篇,就像她的人生故事。
1969年的兒童節,劉若英出生在台北一個頗具名望的家庭,家裡除了男女主人,還有五名副官、一位廚師。
祖父劉詠堯曾是陸軍上將,退出軍界後,他創辦刊,任職大學教授職務,因此被譽為「儒將」。
祖母鐘光儀是大家閨秀,穿著薄紗睡衣,趿孔雀毛裝飾的拖鞋,看外國小說,走出臥室門,就會換上旗袍和帶跟的鞋。
劉若英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從此她在祖父母身邊慢慢長大。
祖父寵溺她,祖母培養她,除了提供錦衣玉食的物質生活,還買昂貴的鋼琴,督促她天天練琴,以培養一技之長。
在人口眾多的家庭裡,大家都敬畏將軍,將軍怕他的寶貝孫女。為此,副官戲稱小小年紀的劉若英為「將軍的將軍」。
童年時代,家裡管得嚴,劉若英很少出門找小夥伴玩。
學習之餘,她會讓家裡的副官陪自己打羽毛球,或者「命令」二位副官拉起橡皮筋,她自己在中間蹦蹦跳跳,或者跟祖母出門散步。
有時候她會把自己關在衣櫥裡面,編排心裡的故事,一人分飾多角。就是這樣,也能玩得不亦樂乎。
天性安靜的她,從小就能從獨處中找到樂趣。
臉上常帶笑容,心中滿是歡喜,一切得體皆宜,優雅不失幽默。
這是劉若英從小接受的家風,對她一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高中畢業後,她獨自漂洋過海,留學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主修聲樂。
在異地他鄉,面對陌生環境,會吃各苦頭,還要忍受孤單。她半途想過放棄,遭了祖父的訓斥,最後堅持下去。
回到台灣,她給羅大佑當了三年助手。每天聽羅大佑、林夕等音樂大師聊天,她覺得生活無比豐富。
在這段籍無名的歲月裡,為了維持學生時代的獨居生活方式,她搬了出去。
為了節省在外生活的開銷,她躲過物業費,常常把別人不吃的便當拿回去,別人不喝的礦泉水扛回去。
父親是個生性浪漫的人,甘願放棄海軍職業,回家開咖啡屋,還取名為「作家咖啡屋」。之後又開過電影公司,最後好像都賠了錢…
也許是血脈中的遺傳,劉若英最初的理想是當作家。
就算後來唱歌、演戲、拍戲,人生山重水復,可以說名利雙收,只要能安靜地坐下來,以筆寫心,她就會感到很開心。
我永遠最愛奶茶
懷才又努力的人,總會遇見伯樂。
1994年,25歲的劉若英參與電影《少女小漁》,講的是偷渡客與假結婚的故事。
人如浮萍,情義難得。
她憑此作品在演藝界嶄露頭角。
這部影片的導演張艾嘉說:“我永遠最愛奶茶。”
這個乾淨、溫婉、富有才情、略含清愁又像奶茶般醇濃的女子,很難不讓人心生愛意吧。
一個人,越努力,就會越幸運。有時開了個好頭,好運就會紛至沓來。
從小練就的文藝氣質、風格多變的表演張力,讓她除了結婚狂那樣的喜感角色,也能飾演民國女子張幼儀、生活在江南古鎮的設計師(後來因此成為烏鎮旅遊形像大使)、孤傲又深情的才女張愛玲,還能在音樂劇中飾演張愛玲筆下的顧曼楨…
劉若英不屬於那種讓人驚豔的美女,但讓人看著覺得舒服,自帶親切感。
拍戲,她遇見了張艾嘉;唱歌,她遇見了陳升。
陳升這樣評價她:“她會用情感歌唱,能輕易感染聽眾,而且她的歌聲中有一種表達的衝動,將真摯、有感而發的東西通過歌聲去坦白表露。”
不管做人,還是唱歌,坦誠比機巧更重要。這種真摯的情感,就是對愛的勇敢,與無所畏懼的癡狂吧,就像她那首經典歌曲中所唱的那樣:
想要問問你敢不敢
像你說過那樣的愛我
想要問問你敢不敢
像我這樣為愛癡狂
想要問問你敢不敢
像你說過那樣的愛我
像我這樣為愛癡狂
到底你會怎麼想
2018年,劉若英從台前走到幕後,執導拍攝了電影處女作《後來的我們》,一經上演,好評如潮,票房破十億。
片中,一對北漂的年輕戀人,在寒冷的地下室裡互相取暖,彼此鼓勵,即便一碗泡麵,也能吃得其樂融融。青春年代的愛戀,吃苦也像享樂。
麵包的力量強過玫瑰,後來還是分道揚鑣。
十年後,兩人在人海裡重逢,發現各自擁有了當初想要的那些 ,卻失去了最珍貴的彼此。
縱使千言萬語,只能用笑掩蓋心底的淚。
因為,江湖中再見,你已不是原來的你,我也不是當初的我,我們卻依然懷念曾經的我們。
其中,或許多多少少有你,有我,也有她的影子吧?
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大家看到我們自己。這是劉若英嘗試當導演的初衷。
「我還是什麼都想做,只要自己喜歡就去做。當然,我一直是個很專心的人,不管唱歌、演戲還是寫東西,我做每一件事都是很認真的。”
認真、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誘惑紛擾的時代,這是最好的人生態度。
我敢在你懷裡孤單
“我要結婚,我要結婚!不要放棄,不要放棄!”
戲裡,劉若英飾演的方小萍每天早上都要喊這樣一句口號。大齙牙、蘑菇頭,說話癡痴傻傻的她,是個執著的結婚狂。
戲外,劉若英卻又唱著“我想我會一直孤單,就這樣孤單一輩子……”
如此美好的女子,怎麼會孤單一輩子?
2011年,不惑之年的劉若英遇見了生命裡對的那個人。
他叫鍾小江,家底豐厚,為人低調,酷愛攝影,是一個帥氣多金又不乏文藝腔的儒商 ,與文藝範十足的劉若英情趣相投。
婚後的日子,兩人依然保持獨立,各自安好,只是心中多了一份牽掛與依靠。
在家,他倆會窩在同一張沙發上,看書、翻雜誌,說說笑笑,她將頭枕在他腿上。或一起出去找美食,用相機捕捉生活的美妙點滴。
有時,他兩個會一起出門,然後各走各的路,看各自喜歡的電影。看完電影,約好在某個地方碰面,再一起回家。
到了家,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回自己房間,在各自的獨立空間做事,互不干擾。
知道對方在家裡的另一個角落,就會感到安心。
為了實現這種生活方式,劉若英特意將自己和丈夫的書房安置在對角線的兩端。
因為,根據她對自己的了解,擁有獨處的空間,會讓相處變得更舒服,才能讓關係更久。
有時劉若英外出拍戲,就會很久不見面。
在她看來,夫妻相處,在一起時像黏土,水和泥和在一起,可以塑造第三種形貌;分開時又像磁盤,互相吸引又保持獨立。
既享受愛人陪伴的溫暖,也保全獨處的寧靜。
這是劉若英的婚姻智慧,就像她在書《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中寫道:
“因為保有你,我感覺幸福,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三十歲那年的劉若英,在演唱會上唱著“後來,我總算學會如何去愛 ”,唱得自己情難自已,淚流滿面。
後來,她真的學會如何去愛。也更確信:按照自己的節奏,隨心而活。
有能力獨處的人,才能與別人好好相處。
自己輕鬆了,與自己相處的人才能輕鬆。
活得通透的女人,對婚姻自有一番獨特見解,演員郎月婷也曾說:
當你選擇邁入婚姻的時候,如果初衷不是因為愛,那一切都毫無意義。如果你已經找到了那個攜手的人,也請不要過度奢望讓他完全變成你幻想中的樣子。即便走進婚姻,也要讓自己保持獨立看待伴侶。
因為相愛,所以踏入婚姻。
因為自愛,所以保持獨立。
只有成為自己,才能知道心中所愛。
先讓自己過舒服了,才能讓對方感到舒服。
這是劉若英的婚姻之道,也是她處世智慧。
劉若英和她飾演的張愛玲一樣,擁有顯赫的家世,也擁有自己的美麗與哀愁,但她沒有像這位絕世才女那樣,深愛過一個人後,不能再愛別人,只有萎謝。
在歡笑與眼淚、遇見與錯過、獨處與相處中,她學會如何去愛,如何讓自己活成理想的樣子。
就像作家張嘉佳所說:
“我喜歡劉若英,不是她某一個階段,而是整場花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