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滿清入關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滅鰲拜,平三藩,收台灣,徵蒙古葛爾丹,對抗沙俄。可謂是功勳卓著,但是其閉關鎖國,打壓新生力量,為清朝覆滅埋下禍根,又是非常可怕的。至於其登基初期對內滅鰲拜平三藩是歷史上的迫不得已還是真的另有原因呢?
康熙皇帝
鰲拜,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權臣,跟隨皇太極徵戰四方,皇太極病逝後擁立福臨登基,也就是順治皇帝,成為議政大臣,順治駕崩後受命輔政,一時權傾朝野,風頭無兩。
晚年圈地害人,專權亂政,阻撓康熙親政,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康熙召其入宮,埋伏一群少年郎將其擒住後下獄,經由審判處以極刑。
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多年來戰功赫赫,為何淪落到如此境地呢?還得從康熙的角度出發來看,雖然鰲拜有能力,但是其結黨營私,已經對皇權的高度統一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他又是三朝元勳,多年來舊部遍布朝野,聲望極高,又因為他是將門之後,多年徵戰,把皇權中極為重要的軍事力量握在手中,如此發展下去,威脅只會越來越大。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晚年極度放肆的鰲拜顯然是忘了這句話,也許是權傾朝野的底氣讓他料定康熙不敢動他,也許是滿清第一勇士的稱號讓他仍然信心極強,他孤單一人入宮,最後竟讓一群名不見經傳的少年郎擒住,也是可悲又可笑。
康熙皇帝帝王之術深諳於心,對於鰲拜這件事上多數是帝王之術與迫不得已的結合,要不然晚年也不會將鰲拜重新封號,人是矛盾的,帝王更如是,如果鰲拜晚年不變本加厲也許歷史又要改寫另一個方向了。
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位藩王鎮守南方,史稱三藩。其中吳三桂正是帶頭藩王,他出身將門,善於騎射,在明末山海關大戰中與多爾袞合併一處,最終打敗李自成,統一中原。
歷史上兩度造反的人並不多,吳三桂算一個,前期幫助滿清推翻明朝,後期又造反試圖覆滅清朝,狼子野心可見一斑,極度自私,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忠臣孝子形像大不一樣,導致後世對其評價偏低。
對於康熙而言,三藩無疑是心頭病,吳三桂更是肉中刺,不拔不快,在親政之後迫不及待想要撤藩,吳三桂事先有所察覺,積聚力量想要魚死網破,但是終歸實力不濟,敗下陣來。
帝王之術還是迫不得已,在我看來滅鰲拜是二者都有,但是平三藩顯然是帝王之術,吳三桂不比朱棣,本來就是叛亂起家而且也不是正統,失敗是理所當然的,康熙也不是朱允炆,權謀都很不錯,知道事態發展不會脫離控制,所以才有了這兩件事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