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之儒家-荀子

2024-12-20荀子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時人相尊,稱為荀卿,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大師,是先秦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年輕時崇拜孔子,是儒家子弓的私塾弟子,子弓是孔子的弟子。荀子一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和傳教儒家經典,以及從事講學和著述。他曾經兩度入齊,在此講學為師,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中年時他曾到秦國進行政治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慣例,並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議。後來於楚考烈王八年(西元前255年)離秦。後來,他到楚國擔任蘭陵令,定居蘭陵直到終年。

荀子

荀子善於吸收和批評諸子百家的學說,提出了“性惡論”和禮論、正名學說等哲學思想。其弟子眾多,以李斯、韓非最為著名。荀子的著作十分宏富,在漢代抄錄流傳的有三百多篇,其中大多出於他本人的手筆,少數篇章是他的學生的記述。其中,《荀子》開創了儒家學派中個人著作體的先河。

《荀子》一書內容豐富,包含了荀子的多種思想主張,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觀點:

  1. 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人的本性中存在著貪婪、自私等惡的傾向。但他同時強調,透過後天的教育和修養,可以使人向善。
  2. 禮法並重:荀子主張禮法並用,認為禮是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而法則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強製手段。他強調禮的重要性,同時也認為法是必要的補充。
  3. 天人相分: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觀點,認為天是自然的存在,有其自身的規律,與人的意志和行為無關。人應該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認識和利用自然,而不是依賴天命。
  4. 重視教育:荀子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人成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他強調教育的方法和內容,主張學以致用。
  5. 社會秩序:荀子強調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認為人們應該遵守社會規範和等級制度,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和諧。
  6. 正名學說:荀子提出正名學說,認為名實應該相符,透過正名可以明確概念,避免混淆和誤解。
  7. 知天命而用之:荀子主張人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從而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
荀子主張禮法並用和製天命而用之,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和發展,被尊稱為“後聖”,與孔子、孟子一起被後世稱為“三聖”。他也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荀子

關於性惡論,荀子把人性分成兩個部分,即先天的性和後天的為。荀子認為人類先天的性是趨向於惡的,先天的性就是人類的動物屬性,如吃飯,喝水,睡覺,交配,這些事情所有動物生下來不需要其他人教都會。而後天的為則是人類的社會屬性。荀子認為當一個人的性戰勝了為,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成為惡人,當一個人的為戰勝了先天的性,那麼這個人就會成為善人。所以他主張透過後天的教育和修養,用禮法的手段使人向善。

這裡我們要說明一下,荀子的主張是人性趨向於惡,而不是人性本惡。人性本惡則是法家的觀點,但是我們從荀子的理念也可以看出來,他的理念已經有法家的味道了。也正因如此法家的兩位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在如今的孔廟中是沒有荀子雕像的,荀子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移出孔廟。這由很多原因造成,除了荀子教出來了兩位法家代表外,荀子的思想也與正統儒家不太相同。從這幾篇文章中我想大家也能看到孔子,孟子,荀子他們雖然都是儒家,但是思想理念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儒家的篇章就到這里為止了,儒家的經典和人物太多了,這裡我只是簡單的做一下概括,如果各位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深入了解儒家的更多思想和主張。下一期我們將開始講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