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劉若英的個人資料

2024-02-26劉若英

從《似水年華》到《張愛玲傳》

由湖南電廣傳媒等單位投資拍攝二十集電視連續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該劇講述了文壇傳奇人物張愛玲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經歷。全劇以倒敘手法展開,一開始就是老年張愛玲在美國的回憶,將觀眾帶回上世紀二十年代五光十色的上海灘,張愛玲的一生由此緩緩走近觀眾:她的成長,她的成名,她自我、敏銳而細膩的文字,她和胡蘭成沒有結果的愛情……鏡頭最後閃回美國,講述張愛玲和丈夫的晚年生活。劉若英從女性的角度,細膩地刻畫了張愛玲的內心世界及情感歷程,揭開了一代才女鮮為人知的一面。

記者獲悉,劉若英版張愛玲有以下重要特色:

———劉若英在接拍這部戲之前有過很長時間的猶豫,自去年接下這部戲後,劉若英便沉迷於張愛玲中,一度精神恍惚,無法自拔。

———劉若英要從張愛玲的十四歲演到七十五歲,其間有六十一年的時間跨度。劉若英並不感到困難,她認為沒有經歷過的更容易去演,空間很大,可以輕鬆地去發揮。倒是張愛玲年輕的時候她有點縮手縮腳,因為她有過這段人生經歷。

———在張愛玲的造型上,可以說是劉若英的時裝秀。張愛玲在劇中的服裝就達到了八十套,光是旗袍就有五十多種,劉若英把她祖母、好友張艾嘉祖母和外祖母的旗袍都奉獻出來了。

———劉若英以歌聲結束每一集。劉若英除了主演外,還將擔任片尾曲的主唱。屆時,觀眾看劇中既能欣賞到劉若英的精彩表演,又能聽劉若英一展歌喉。

———劉若英做好挨罵的準備。她說她是闡釋張愛玲,而不是再現張愛玲,最大的難題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張愛玲”,她覺得自己肯定被挨罵,但已經做好了挨罵的準備。

沒有人會否認劉若英是主演張愛玲最適合的人選。她與張愛玲有著同樣的寂寞孤獨,同樣的似水柔情,同樣的才華洋溢。據媒體報道,該劇編劇王蕙玲認為劉若英與張愛玲有很多共同之處:「張愛玲是學音樂的,劉若英也是音樂科班出身;張愛玲表面冷漠、內心炙熱,劉若英也是這樣一個內熱外冷的人;張愛玲英文很好,劉若英也曾遊學海外……她們有太多的相同之處。她差太遠了。

電視劇《似水年華》從2003年7月開始在中央電視台八套播出。本劇由著名演員黃磊自編自導自演,劇中「英」一角是為劉若英量身訂做的。故事講述的是烏鎮有一座古書院,館長齊叔叔(朱旭飾)和北大畢業回鄉的文(黃磊飾)整理古籍,過著平靜而又忙碌的日子。一個沉默寡語的女孩默默(李心潔飾)則在圖書館圍牆外靜靜地註視著文。烏鎮要舉辦時裝發表會,記者會的藝術總監和主要設計師是三十歲的台灣女子英(劉若英飾),英被古鎮的神秘氣息吸引。工作結束後,英在古書院閒逛,當她隨手從書架中抽出一本書時,文也抽出了對面的一本……於是,劉若英與黃磊在劇中繼《人間四月天》後又擦出愛情的火花。

劉若英的感受是:「這是一群有衝勁有理想的年輕人在做這件事,這裡面有黃磊自編自導自演,他還帶著一幫子學生。黃磊是我的好朋友,我知道他的夢想就是我們大家的夢想。

記者問:你所演張幼儀、張愛玲、英等角色,似乎都是那個時代的人物,對此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嗎?劉若英說:“自己沒有特別偏愛,我覺得每個角色都有適合我和不適合我的部分,我沒有偏愛。”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

劉若英自1991年踏入演藝圈後,以影視歌三棲明星的身份,先後主演了《我的美麗與哀愁》《少女小漁》《南京1937》《飛天》《紅柿子》《今天不回家》 《美麗在唱歌》《徵婚啟事》《夜奔》《新十字街頭》《候鳥》等電影,以及《Crackers》《日落紫禁城》《人間四月天》《住在十家架的母親》《粉紅女郎》等電視劇,她也推出了《少女小漁夫劉若英之美麗與哀愁》《雨季》《到處亂走》《很愛很愛你》《我等你》《年華》六張個人專輯。

她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先後榮獲1995年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少女小漁》),1997年第十屆東京影展影后(《美麗在歌唱》),1998年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98年「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1998年台北影展年度最佳演員獎(《徵婚啟事》),1999年台灣「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獎(《住在十家架的母親》)等多種獎項。對於這麼多獎,劉若英的感受可以用她隨著主演的電影《美麗在唱歌》參加坎城影展後的感受來概括:「這個大影展就是很容易把你弄得緊張兮兮。每天大家一起床,就在關心自己電影的影評如何,上了哪些媒體。倒海地來。畢竟不像考數學,是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的。

劉若英進入大陸觀眾的視野是1999年。因演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的張幼儀,她很快就為大陸觀眾所熟悉與喜愛,接著《粉紅女郎》的播出則更加引人注目。

回顧自己的演藝生涯,劉若英告訴記者:「一開始我進入這個圈子,比較隨意,我想唱歌就去唱歌,想演戲就去演戲。第一個階段我認識張艾嘉,我就去演電影,當時演電影也從來不去想是簡單還是困難的。徵婚啟事》以後,我才認為自己是個專業的演員。我覺得,創作不是個人的創作,是集體的創作,是一個劇組的創作。

兩歲時父母離婚

劉若英兩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了。父母把劉若英送到一個阿姨家去,她常常遭受打罵。一次祖父、祖母去看她,看見一個流鼻涕的小女孩在吃綠豆冰棍,這個小女孩就是劉若英。祖父、祖母就把劉若英帶回家。

劉若英就跟祖父、祖母生活。祖母認為女孩學音樂最好,覺得會帶來好姻緣。祖母就帶她去學習,劉若英也覺得唱歌是一件挺開心的事。她自小也展現出身為演員的才華。五歲的時候,恰逢祖父生日,劉若英就模仿當時正在播映的電視劇《清宮秘史》李蓮英向慈禧太后拜壽的鏡頭,對著公公說:「老佛爺,萬壽無疆,奴才向你叩首拜壽啦。」把劇中人物的身段與腔調,模仿得惟妙惟肖,引起眾親友哄堂大笑。

童年劉若英的個性善良、執著,對正確與錯誤都要做到涇渭分明。劉若英與祖父、祖母經常為小事爭執,劉若英快輸的時候就會使出最後一招:「梨花一枝春帶雨」。此招百發百中,屢試不爽,祖父、祖母見到劉若英的淚水就會繳械投降。當然她也愛撒嬌,如果在外面受了委屈,就去祖父那裡告狀,要求軍人的祖父拿槍把他們給斃了。祖父則會含糊地說「好」。

記者問,從小父母離異,會不會對你造成不良的影響?

劉若英說:「小時候或別人會認為,離婚對自己有不好影響,長大以後我覺得影響是好的。更敏感,更是為別人著想。對於感情會更嚴肅地去看待。」雖然父母離異了,但劉若英一直與他們保持長久的聯繫。讀高中的時候,她喜歡演戲。當時劉若英和其他同學常把瓊瑤劇電視版《幾度夕陽紅》、《煙雨濛濛》等進行複排,觀眾則是同學和老師。

高中畢業後,劉若英透過托福考試去了美國,中途一度想回來,但祖父、祖母的鼓勵總是伴隨著劉若英,最後在加州大學主修聲樂,輔修鋼琴,完成了學業。談起在美國的學習生涯,劉若英覺得對自己幫助很大。 “因為在家裡被保護得太好了,去了美國以後,所有的都是要靠自己,我在美國變得很獨立。”

畢業後,劉若英回到了台灣。她當時的理想不是歌手,不是演員,而是作家、記者。最早她就是個文學愛好者,常常給報紙投稿,也常刊登出來,她非常開心。但後來遇到了她的老師陳升,就投身樂壇。

有媒體報導:“1990年,劉若英與唱片公司簽約時,一個意外的打擊來了———公司人員都覺得她不漂亮,以此為由,建議她先做助理,有機會再做歌手。”記者就此求證劉若英,劉若英說:是真的。但許多見過劉若英的人都會說:“真人比銀幕上的漂亮。”

劉若英的看法是:「我已經無法改變漂不漂亮這件事。我很接受我自己的外表是比較平凡的,這樣會讓我塑造角色的信心更大。有些角色太美了,別人不會相信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從《粉紅女郎》的結婚狂到《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的張愛玲,這些角色似乎都不太漂亮,那麼劉若英是否會擔心自己的形象受到損害呢?劉若英告訴記者:「我覺得戲只有演得好不好,沒有顧及形象的問題。你再漂亮,演得不好也沒用;你再醜,演得好,大家都喜歡看,這才是最重要的。

1998年8月22日上午11點多,在祖父彌留之際,她就輕輕唱祖父最喜歡的《綠島小夜曲》,送別了祖父。劉若英有過這樣的描述:「依偎在爺爺耳朵旁唱著他常哼的小調,卻怎麼也唱不準音。他倒也像是喜歡地點了點頭。我撲在他的身上哭了起來,第一次,他沒有話語安慰我……就在那幾天中,家裡人告訴我,院子裡的那棵桂花樹,那棵跟我爺爺聊了一輩子天的桂花樹死了。

訪談手記

不久前,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劉若英的專著《一個人的KTV》,與其他名人出書相比,《一個人的KTV》不是劉若英的個人自傳,而是一部散文隨筆詩歌集。書中展現了劉若英孤身闖天下的風雨坎坷,細緻入微地描摹了她的親情與愛情,展現了悲天憫人的情懷。 《一個人的KTV》中所展示的是比銀幕歌壇更純粹的個人生活。

身為影視歌三棲明星,劉若英應該過著萬眾矚目、永遠熱鬧的生活,但她的生活也有孤獨的一面。

因為工作性質和其他原因,劉若英習慣了:「看電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掛急診一個人。」唱歌也是一個人,她會去歌廳要一個小包廂,然後「我狠狠地唱了三個小時,像辦了一場演唱會。讓那些日子一幕幕重現眼前;唱別人的歌,聽聽別人的心情,想像別人過的日子。佈景壯闊的舞台上,也沒有擺置精準的攝影機記錄著我發自內心的吶喊,我不過是一個人在KTV」。劉若英最後說,“有歌唱還是好的,即使是自己唱給自己聽。”

談起寫作的初衷,劉若英告訴記者:「我的生活是跟著劇組走的,我只是盡量讓我自己每一天都寫一點東西。我不想把每天的生活都好像虛度過。」她現在喜歡村上春樹、王朔,也喜歡張愛玲。

劉若英在序言裡寫道:「我不是一個作家,就算出了書也不會變成作家。」但她告訴記者,希望有朝一日不演戲不唱歌了去當作家,雖然沒有具體的計劃,但是「等我嫁了老公,我老公讓我不演我就不演”,就去當作家了。那麼這將會是名副其實的一個人的KTV了。

劉若英藝術小檔案

電影

《少女小漁》(台灣1994)《我的美麗與哀愁》(台灣1995)《南京大屠殺》(大陸,台灣1995)《紅柿子》(台灣1996)《新血雙雄/ThunderCop》(香港1996 )《狹路險情》(大陸1 996)《今天不回家》(台灣1996)《飛天》(台灣1996)《夜奔》(台灣1999)《美麗在唱歌/MurmurOfYouth》(台灣1991)《新十字街頭》(大陸2001)《候鳥》(台灣2001)

電視劇

《日落紫禁城》(1996年)《人間四月天》(2000年)《粉紅女郎》(2001年)《她來自海上-—張愛玲傳》(2003年)

獲獎狀況

1995年《少女小漁》一舉奪得亞太影展影後座

1995年第三十二屆「金馬獎」以《少女小漁》入圍最佳女主角

1996年獲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97年獲東京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98年獲台北金馬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98年獲台北影展最佳演員獎

1999年獲亞太地區影展最佳女主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