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是誰(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領袖,對後世影響深遠。 )

2022-12-22柳宗元

柳宗元(西元773年—西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出身河東柳氏。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作。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

柳宗元

柳宗元像

鈷鉧潭西小丘記

西元805年,柳宗元在參與的唐宋古文運動中失敗,遭到政敵的迫害,被貶到永州當司馬。柳宗元名義上雖是政府官員,但沒有任何權力、不能過問政事,實際上跟罪人一樣。永州是個偏僻的山溝,柳宗元在此整整住了十年。其間,柳宗元隨遇感懷,發憤讀書,寄情山水,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其中,著名的《永州八記》就是柳宗元在永州時寫成的,《永州八記》運用「入乎其內」的景物描寫手法表達使景物描寫變得形像生動、富有生機,運用「出乎其外」的景物描寫手法表達使景物描寫變得意蘊深厚、耐人尋味。 《鈷鉧潭西小丘記》是八記中的第三篇,屬於山水遊記。

柳宗元

鈷鉧潭是瀟水的一條支流冉溪的一個深潭,“潭”就是“淵”,南方方言叫做“潭”。鈷鉧意為熨斗,鈷鉧潭的形狀是圓的,像一個鈷(圓形的熨斗),故取名為“鈷鉧潭”。西山在今湖南零陵縣西,是一座山。小丘,就是一個小山包。這個小山包沒有名字,所以只用臨近地區的名字或方位來說明它的存在(鈷鉧潭西面的那個小丘)。後來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給這個小丘取了一個名字叫「愚丘」。

柳宗元

文中述及的「滄」、「鎬」、「鄠」、「杜」皆是古地名,分別在陝西戶縣東(周文王建都處)、西安市西南(周武王建都處)、陝西戶縣北、陝西長安縣東南。

《鈷鉧潭西小丘記》語言簡約精煉、清麗自然,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其利用託物言志、融情於景等寫作手法,巧妙地將柳宗元被貶永州的憤慨與茲丘的遭遇融匯在一起 ,靜靜的描繪中有一種生命的力量。

柳宗元

作品原文: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gǔ)鉧(mǔ)潭。西二十五步,當湍(tuān)而浚(jùn)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yǎn)蹇(jiǎn),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dài)不可數。其嶔(qīn)​​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chòng)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pí)之登於山。

(我)找到西山後的第八天,沿著山口向西北走兩百步,又發現了鈷鉧潭。鈷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處是一道壩。壩頂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長著竹子和樹木。小丘上的石頭突出隆起、高然聳立,破土而出、爭奇鬥怪的,幾乎(多得)數不清。那些重疊著、相負而下的石頭,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馬;那些高聳突出、如獸角斜列往上沖的石頭,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柳宗元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餘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遊,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yì)穢(huì)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áo)遊,舉熙(xī)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líng)之狀與目謀,瀯(yíng)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zā)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hào)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小丘很小,不到一畝,可以把它裝到籠子裡佔有它。 (我)打聽它的主人是誰,(有人)說:「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卻賣不出去。」(我)問它的價錢,(有人)說:「只要四百文。李深源、元克己這時和我一起遊覽,(他們)都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出乎意料的收穫。 (我們)隨即輪流拿起工具,鏟割雜草,砍伐雜樹,點燃大火把它們燒掉。美麗的樹木樹立了,秀美的竹子顯露出來了,奇峭的石頭呈現出來了。 (我們)站在小丘中間眺望,(只見)高高的山嶺、漂浮的雲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遊玩的飛鳥走獸,全都歡快地呈巧獻技,來為這個小丘效力。 (我們在小丘上)枕著石頭席地而臥,眼睛觸及的是清澈明淨的景色,耳朵觸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聲,精神感受到的是悠遠空曠的浩然之氣,心靈感受到的是恬靜幽深的境界。不滿十天(我)就得到了兩處風景勝地,即使古代愛好山水的人士,也許沒有到過這地方吧。

柳宗元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fēng)、鎬(hào)、鄠(hù)、杜,則貴遊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唉!憑著這小丘優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滄、鎬、鄠、杜(等這些繁華的地方),那麼喜歡遊賞的、爭相購買的人每天增加幾千文錢(購買)反而(恐怕)更買不到。如今(它)被拋棄在(這荒僻的)永州,連農民、漁夫走過也鄙視它,售價(只有)四百文錢,一連幾年也賣不出去。而唯獨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為得到它了而高興,難道遇到這個小丘真的要靠運氣嗎? (我)把這篇文章寫在石碑上,用來祝賀(我和)這小丘的遇合。

柳宗元

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7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仍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遊覽,蒐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遊歷結晶,此文是其中的最後一篇,作於元和七年(812年)。

這篇散文先詳細描繪了小石城山的形狀、佈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讚歎山石樹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設計、佈置的,然後自然轉入關於「造物主之有無」這一重大哲學命題的討論。這篇散文寫景生動形象,抒情自然,說理直接,將自己內心懷才不遇的苦悶寄予在景物描寫中,借景抒情,情曲旨遠。

柳宗元

作品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yú)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yín)。其上為睥(pì)睨(nì)、梁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塢(wù),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cù)偃(yǎn)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著它走過去什麼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北而後向東,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牆和棟樑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從洞往裡面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佈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佈置的。

柳宗元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d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jì),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tǎng)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創造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受造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

柳宗元

名家評價:

清‧吳楚材、吳調侯:「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柳州諸記,奇趣逸情,引人以深,而此篇議論,尤為煩惱出。 」《古文觀止》卷九

明末清初‧金聖嘆:「筆筆眼前小景,筆筆天外奇情。」《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種樹郭橐駝傳

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長安任職時期的作品。郭橐駝種樹的本事已不可考,後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此文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而為言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併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捐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根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於是「通津達道者稅之,蒔蔬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民不聊生。

柳宗元

柳宗元在參加「永貞革新」前兩年,即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監察禦史裡行,是御史的見習官,可以和御史一樣“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可以到各地檢查工作,民事、軍事、財政都可以過問,品秩不高而權限較廣。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這段期間寫的,是針對當時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現象而作的。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參加「永貞革新」的先聲。

柳宗元

作品原文:

郭橐(tuó)駝,不知始何名。病僂(lǚ),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捨其名,亦自謂「橐駝」雲。

郭橐駝,不知道他最初叫什麼名字。他得了背脊彎曲的病,背脊高高突起,彎著腰走路,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里人稱呼他叫「駝」。橐駝聽說後,說:「這個名字很好啊,這樣稱呼我確實恰當。」於是他捨棄了他原來的名字,也自稱起「橐駝」來。

柳宗元

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稱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裡經營園林遊覽和做水果買賣的豪富人,都爭著迎接僱用他。人們觀察橐駝種的樹,或移植的樹,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果實結得早而且多。其他種植的人即使暗中觀察效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他的。

柳宗元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zī)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 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 ,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不我若也。

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我並不能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不過是能夠順應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使它的本性充分發展而已。凡是種植的樹木,它的本性是:樹木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根周圍的搗土要緊實。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夠得到充分發展。 所以我只不過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並不是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辦法;只不過過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也並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實結得早又多。樹培土的時候,不是過緊就是太鬆。已經離開了,又回來望望。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 所以他們種植的樹都不如我。

柳宗元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zhǎng)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tún)。 '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罷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裡,看見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是很憐愛(百姓)啊,但百姓最終反因此受到禍害。煮繭抽絲,早些織好你們的布,養育好你們的孩子,餵養好你們的家禽牲畜! '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喚大家。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們的生產,使我們生活安定呢? 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

問的人說:「不也是很好嗎!我問種樹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為這件事作傳把它當作官吏們的鑑戒。

柳宗元

主要貢獻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文的成就大於詩。其駢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為六類。

(一)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筆鋒犀利,論證精確。 《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 (《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短篇政論代表。)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響,尤是政治失意時,常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二)寓言:繼承並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 (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傳》《羆說》等篇。)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柳宗元

(三)傳記: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誇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如《宋清傳》《種樹郭榿駝傳》)。

(四)山水遊記:最為膾炙人口,均寫於被貶後,以永州之作更勝。 (典範之作為《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他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託。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柳宗元

(五)詩詞騷賦:獨具特色(代表作《懲咎》《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位法。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深得屈騷精髓。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律宗等學說有所涉及。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於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製題也學謝詩。但柳詩能於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 (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漁翁》《溪居》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劉禹錫始編柳集《河東先生集》。宋代註本較多,韓醇《聶訓柳先生文集》為現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蔣之翹輯註有《柳河東集》。事蹟見韓癒《柳子厚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

柳宗元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