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龍應台: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原來,這句話被斷章取義了
原文:藍色的夏天 愛閱讀的種花同學 2023-04-21
近日,龍應台在美國《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引起眾人熱議。
小編沒能看到原文,只看到了這篇文章的標題:In Taiwan , Friends Are Starting to Turn Against Each Other。
將這句話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在台灣,朋友開始反目成仇。
有人將龍應台所寫的文章大意發布了出來。
這些自媒體人概括道:當前,台灣內部之間已經分裂;這種朋友間的交鋒象徵著,大陸未開一槍,台灣已受到傷害。
無疑,龍應台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本期小編來談談對龍應台的印象。
在小編的記憶裡,龍應台的文章常出現在學生階段的各類課外閱讀刊物上。有時,學生需要作答的閱讀理解題目也節選自她的作品。
龍應台的文集《親愛的安德烈》與《目送》曾經火爆中學校園。龍應台的丈夫是外國人,安德烈是混血兒。
小編對「安德烈」這個名字很敏感,因為他是《戰爭與和平》中的主角的名字。龍應台為孩子取的名字是否有寓意,小編不曾知曉。
龍應台還有一個身份,她曾擔任台灣文化部的負責人,屬於官方系統。
此外,龍應台最為大陸人們熟知的一句名言是那句:“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
這句話非常經典,幾乎成為龍應台的標籤了。
小編原本認為這句話是來自龍應台在香港進行的那次講座。
事情是這樣,有一次龍應台在香港一所校園演講,她向觀眾提問,有沒有一首啟蒙的歌。
台下一名戴著黑色眼鏡的小夥說:“在我過去的20多年中,我的啟蒙歌曲應該是‘義勇軍進行曲’。”
此時,觀眾席有哄笑聲,也有掌聲。
小夥繼續說道:“但是,這首歌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其政治性,作曲者在他的作品中是否需要承擔一定量的社會責任?”
龍應台回道:“在它成為國歌之前,它不是國歌,它是抗日歌曲,我會覺得一個好的作品,它就是好。”
台下一位穿著白襯衫的觀眾回答:我想起剛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師兄帶我們唱『我的祖國』。 」
龍應台驚訝道:“真的?這首歌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
台下觀眾們竟然集體合唱起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芐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觀眾們唱得抑揚頓挫,還挺好聽。
龍應台喝采:“我們鼓掌好不好?”
全場鼓掌,龍應台大笑。
因為這件事,龍吟台被很多網友所嘲笑。當時,小編也覺得她被打臉了,這個人不愛國。
就在今天,小編懷著好奇心,去查了一下龍應台那句名言的出處,結果,令小編大跌眼鏡。
原來,龍應台的這句名言來自於2010年她在北京大學的演講。其原文是:「誰在乎『大國崛起』?至少我不在乎。
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份子,這,才是我在乎的。
如果說,所謂的大國崛起,它的人民所引以為傲的,是經濟的財大氣粗……”
原來,龍應台的原話是這樣講的,過去,小編並沒有深入了解那句話的出處。
碎片化的訊息,會對個人對社會的理解造成障礙。果然,應該提倡傳播系統的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