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儒者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

2024-12-28墨子

墨子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與儒家皆為顯學。早期墨家對儒家學說多有吸收借鑒,但隨著學派發展,墨家逐漸走向儒家的對立面。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從墨家的主張看來看,這種對立是必然的。

墨家對儒家多有批評,在《墨子》一書,專門著《非儒》《公孟》等篇章批判。

在《公孟》中,墨子對儒家之徒程子說:“儒家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

「四政」,指儒家治國的四種道術。具體是哪四種道術足以讓天下走向衰亡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一,“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卻“執無鬼而學祭禮”,不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

翻譯:儒家認為天是不明察的,鬼是不靈驗的,卻在相信沒有鬼神的情況下大興祭禮,天帝和鬼神因此感到不高興,這就足以喪失天下。

墨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墨家既不信鬼神,卻又重祭祀的矛盾,認為儒家“執無鬼而學祭禮”,純粹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一方面,儒家本質上是無神論,一方面儒家又把祭祀作為治國。這樣不僅自相矛盾,而且必然導致假仁假義、虛偽之風盛行。墨子是敬天信鬼神的,他認為天與鬼神都具有意志力,能夠懲惡揚善。使天下大治的方法是「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

就此而言,墨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更加真誠。

第二,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徒,三年哭泣,扶後起,杖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

翻譯:儒家要求厚葬,長期服喪,做很多衣服和棺葙,送葬就像搬家,哭喪三年,扶著牆然後才能站起來,拄著拐杖才能行走,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這就足以喪天下。

墨子主張「節葬」「節用」。他認為「力不足,才不贍,知不知」的情況下厚葬久喪,既不能真的昌明仁義和孝道,還會導致老百姓傾家蕩產,國家疲敝。社會奢靡和攀比之風盛行,他認為國家要想大治,就要“去其無用之費”,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最利民利國的地方。

這是典型的民本思想。就此而言,墨家比儒家更關心民生。

第三,弦歌鼓舞,習以聲樂,此足以喪天下。

翻譯:儒家主張琴瑟歌舞,以聲樂之事為常習,這就足以喪失天下。

儒家非常重視“禮樂”,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墨子則認為當務之急是利天下、利百姓,與此無關的事則盡量不做。在他看來,大鐘鼓鳴、琴瑟竽笙之聲好聽,刻鏤文章之色好看,縐豢煎炙之味好吃,但這些上不中聖王之事,下不能解決民之“三患」(即「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又不能製止“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並興”,反而“廢丈夫耕莊樹藝之時”,所以為國之道,不宜大興禮樂。

就此而言,墨家比儒家更務實。

第四,以命為有,貧富夭壽、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

譯:儒家認為天命是存在的,貧窮富貴夭折,治理混亂安定危亂,都有定數,不可以減少或增加。在上位的人這樣做,一定不能處理好政務;下面的人這樣做,一定不能從事生產,這就足以喪失天下。

儒家是信天命的,孔子聲稱“畏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針對儒家的“命定論”,墨子批評道,如果人人信命,會消極人民的積極性,“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而儒者以為道教,是賊天下之人也」。在墨子看來,天下的治與亂,不在於天命,而在於君主的作為。 「此世未易,民未渝,在於桀紂則天下亂,在於湯武則天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