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的絕筆之作,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卻寫出了他這一生的遺憾

2024-11-21陸遊

陸遊,這位南宋時期的文學巨匠,以他那充滿激情與悲涼的筆觸,書寫了他一生的遺憾,他的絕筆之作,只有二十八個字,卻足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思索。

這短短的幾行字,彷彿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文學大師的內心世界,在這篇作品中,陸游用極簡的文字抒發了他的心情,述說著他一生的遺憾。

陸遊

那麼,這位才情橫溢的文學大師,究竟是如何在極簡的文字中表達自己的心情,述說一生的遺憾呢?

陸遊臨終前提筆寫的愛國詩

絕筆詩是詩人臨終前所作的最後一首詩,承載著他們對人生的最後總結和感悟。

陸遊

李白的《臨路歌》寫出大鵬一飛沖天后又無力回天的無奈,李煜的《虞美人》抒發了帝王淪為階下囚的悲苦,唐伯虎的《絕筆》則表現了淡泊名利,達觀生死的態度。

而在眾多絕筆詩中,最為千古傳頌的當屬陸游的《示兒》。

陸遊

陸游,字放翁,生於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家世顯赫,天資聰穎,是南宋最傑出的愛國詩人之一。

他一生創作了上萬首詩詞,數量巨大,連唐代“詩聖”白居易也不及他的三分之一,陸游抱負深遠,致力於恢復宋朝中原故土,可惜仕途坎坷,屢遭奸佞阻擾,始終未得到皇帝重用。

陸遊

八十五高齡時,陸游以一首《示兒》詩作為自己的絕筆,將自己畢生的情感寄託在文字中,流傳千古。

全詩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卻道出了陸游對生死的超脫與對國家前途的期許。 “死去元知萬事空”這句話揭示出陸游淡泊名利的態度,他已將世俗看破,對死不再懼怕。

陸遊

可下一句“但悲不見九州同”卻轉折說明他對國家統一的盼望至死不渝,正因為眼看大業難成而倍感悲痛。

“王師北定中原日”這句話又跳躍性地表達了他對宋朝收復中原、實現統一的堅定信念。

陸遊

最後通過“家祭無忘告乃翁”囑咐兒子,要在他死後告知他國家統一的喜訊,可見無論生死,他都無法放下對大宋江山的憂思。

這首詩語言質樸流暢,卻能直抵人心,抒發陸游對國家前途的關切之情,明代胡應麟曾慨嘆每讀此詩必欲落淚,可見其感染力之大。

陸遊

然而遺憾的是,陸游去世後,南宋不但沒有收復中原之地,還在崖山之戰全軍覆沒、滅亡。 南宋遺民看了這首詩,恍然若有所失,又和了《書陸放翁詩卷後》表達無法面對老翁的心情。

他留下了詩作9000多首,題材內容廣泛,他的詩歌既有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也有對社會現實的反映;既有對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對歷史事件的評述。

陸遊

其中,大量愛國詩篇尤為引人注目,在這些作品中,陸游以激昂的筆觸,抒發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民族未來的關切。

他多次在詩中表達了對抗金收復中原的決心,以及對這一事業艱辛與不幸的深刻體驗

陸遊

陸遊的一生

揚州這座城市在淮河上若隱若現,一艘滿載著官宦家屬的大船在河面上蕩漾,這是公元1125年的一個晨曦,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了清晨的平靜。

陸游,這位後來聞名遐邇的大詩人,就在這一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

陸遊

兩歲的陸遊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動盪,當時正值北宋滅亡之際,金兵南下,戰爭不斷發生。 宋徽宗和宋欽宗只好帶著朝中眾官南渡,在臨安(今杭州)定都。

陸游的父親也帶著全家逃往臨安避難,在路上,目睹的慘烈景象深深烙印在陸游幼小的心靈裡,這是他第一次切身體會到痛苦和離散,也埋下了他日後創作詩歌的重要靈感。

陸遊

19歲時,陸游娶了表妹唐琬,婚姻甜蜜幸福,二人誌趣相投,共享詩詞歌賦的樂趣,感情日益深厚。

然而,這段美好的姻緣卻遭到了陸母的強烈反對,陸母認為唐琬過於柔弱,無法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且擔憂她會影響陸遊的仕途發展。

陸遊

儘管陸游多次向母親保證,他會照顧好唐琬,並承諾會為了兩人的未來而努力,但陸母的態度始終堅決。

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陸遊不得不屈服於母親的意志,最終選擇了與唐琬分離,這一決定讓陸遊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痛苦之中。

陸遊

陸游將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了他的詩作中,用筆墨記錄下他對唐琬的無盡思念和對命運的無奈感慨。

他在《釵頭鳳·世情薄》中寫道:“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這些詩句充分錶達了他對唐琬的眷戀之情以及面對現實的無力感。

陸遊

陸游與唐琬的婚姻雖然短暫,但卻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痛,在那之後的日子裡,陸游始終未能釋懷,時常回憶起與唐琬共度的美好時光,這份自責和心痛,伴隨著陸游度過了余生。

28歲那年,聰慧卓絕的陸遊高中狀元,本來這是實現理想的大好機會,但遭到權臣秦檜的嫉妒和排擠,最終只能幾乎無功而返。

陸遊

然而這次的挫折並沒有擊垮陸遊,它甚至增強了他努力實現理想,報效國家的決心,這種決心來自他自小目睹的國家分裂和人民苦難。

此後陸遊出任多個官職,包括夔州通判、蜀州通判、嘉州通判和成都府路提舉常平茶鹽公事等,這些職位讓他有機會深入了解民間疾苦和國家現狀。

陸遊

身為堅定的愛國者,他積極主張北伐,收復北方失地,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整肅軍紀、訓練士兵等建議,他認為只有強大的軍隊才能抵禦外敵,保衛國家的安全與尊嚴。

陸遊在任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的觀點,希望朝廷能重視軍事建設,加強邊防力量。

陸遊

然而,由於當時政治環境的複雜性和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陸遊的主張始終未得到採納,他的直言不諱和堅持己見反而引起了某些當權者的不滿,導致他屢次被貶謔,仕途坎坷。

儘管遭遇挫折,陸游並未因此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在詩文中表達了自己對抗奸佞、收復故土的決心,以及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擔憂與期望。

陸遊

難忘國難,常懷北伐夙願

陸遊年輕時目睹金兵南下,見證了自己的祖國從盛轉衰,這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感,決心報效國家,恢復山河。

為此,他立志武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驅逐金人,收復中原,他還大力主張北伐,提出了許多軍事策略,不斷呈上奏摺。

陸遊

但是這些奏摺與建議都石沉大海,沒能引起朝廷的重視,這成為陸游一生的心病。

晚年他入京修史,仍念兵思戰、心繫北伐,他大力支持主戰派韓侂冑,希望其早日出兵,與辛棄疾談及戰事時,兩人痛陳中原淪喪之痛,盼望國家早日統一。

陸遊

可惜年邁之齡終究成就不了他的北伐夢,臨終前,陸遊為未能親眼見證山河復原而深感遺憾,他不願平平安安地老死,因為心中還殘留著一絲報國的心願。

儘管北伐的夢想破滅,陸游卻終其一生沒有放棄過對理想的堅持。

陸遊

這位南宋時期的偉大詩人,以其滿腔的熱血和堅定的信念,在文學的舞台上揮灑自如,他的詩作不僅是對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和期望。

陸遊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波折,但他始終沒有向命運低頭,始終保持著一顆赤誠的愛國心。

陸遊

在陸遊生活的時代,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北方的金國不斷侵擾邊境,而朝廷內部的腐敗和無能更是讓國家陷入了困境。

陸遊雖然身處逆境,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做出貢獻,他曾多次上書請求北伐,希望能夠收復失地,恢復國家的尊嚴。

陸遊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陸遊的願望並未得以實現,但他從未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為國家獻身的決心。

陸游的這種鋼鐵般的意志支持著他在挫折中不屈不撓,他的詩作中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陸遊

筆者認為

陸遊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愛國情操和堅定信仰卻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將自己的遺憾和對未來的期望寄託給了子孫後代,希望他們能夠繼承和發揚光大,為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繁榮而努力奮鬥。

陸遊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