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綸簡介(半生仕途不順,靠朋友圈紅了一把的他)

2022-10-11盧綸

盧綸

盧綸: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詩至中唐,似乎便落寞了許多,雖然有元白的新樂府扛鼎,但比起剛過去的盛唐詩壇就不在一個層次上了,後人湊來湊去的,弄了個“大歷十才子”,不過,我相信沒幾人知道這些才子,大概也就是一個名詞存在於中國文學史之中吧。

所謂「大歷十才子」是指活躍於大曆時期的一個詩歌群體,是一群有著大致相同的詩風,有著相同美學情趣的一群人而形成的一個流派,主題以歌詠山水和鄉情旅思為主,在感嘆仕途失意中又有相當的隱逸成分,他們都擅長五言近體,其詩的語詞還算優美,但題材相對來說顯得狹窄。

但是,在這群人之中,有一人卻不同凡響,實有鶴立雞群之感,奇葩的是,他的詩有多首被選家所看中,收入不同的版本中,而主題卻是古調樂府之《塞下曲》,描寫的是大唐久已遠去的邊塞詩情,他便是盧綸。

盧綸,字允言,河中蒲州人,即今山西永濟人,中唐詩人,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他屢試不第,後來被推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禦史。出為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後被牽連獲罪,至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不久去世,年約60歲。

盧綸

以上簡介自是來自官方,但看著怎麼都覺得有些混亂,學士和校書郞當然是低級文官,而這監察禦史可是屬高官,雖然品秩不算太高,但卻握有監察百官、巡視郡縣及糾正刑獄等大權,非皇帝信任之人是很難獲得此高位的。

但緊接著又從監察禦史跌到戶曹,那就不是官了,而是吏,是幫著長官管籍賬﹑婚姻和田宅這些雜事,可以說是從天堂跌到了地下,這其中是何緣由呢?這就要從盧綸的經驗來考察了。

「大歷十才子」中的每個人於史書都記得很混亂,甚至沒一個人的生卒年或籍貫能弄清楚的,比如這盧綸就還有說他是保定涿州人一說,他是從天寶末年開始考進士,後來到了唐代宗時還在考,卻一直是名落孫山,書載其是「遇亂不第」。

這個就有點找理由了,遇戰亂停考很正常,但既然在考,肯定就有人考中,不能因為戰亂而影響我的成績了,這就沒道理了嘛,用我們四川話來說,這純粹是「扯把子」。

盧綸

才能和學歷實在是不能劃等號,大才之人考不中很正常,杜甫就沒考上嘛,而李白、李賀等人甚至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盧綸之所以沒考上,估計是太偏科了,除了詩歌,其他科目並不在行,要不就是運氣太差了,這都是有可能的。

久為名所誤,春盡始歸山;

落羽羞言命,逢人強破顏。

這首名為《落第後歸終南別業》的詩是他又一次的落第後所寫,他早有詩名,但卻並沒有對他的科舉之路帶來任何好處,面對友人的疑惑,讓他產生了羞愧的感覺,可還得強作歡笑,其窘迫之情,很是尷尬。

東方不亮西方亮,但盧綸卻是個社會活動家,雖然屢試不第,人生與仕途都極不順利,可他交遊廣泛,他的朋友圈卻很是了得,裡面都是些高官顯達,他正是憑藉這些朋友,生生地以一個白衣之身博得了做官的一席之地。

盧綸

他先是受到宰相元載和王纓的賞識,元載將盧綸的詩進給皇上看,由此被授鬩鄉尉,也就是今天河南靈寶縣公安局長了,又遷升鞏縣令,成為一縣的父母官;後來又被召回京師為集賢學士,又升任監察禦史一職。

元載和王纙的聲名很是不好,不久便獲罪,盧綸因此也受到牽連而下獄,至德宗繼位後,盧綸又被任為昭應縣令,即今天的臨潼縣,也算是還在官場廝混,但風光已大不如前了。

「涇原兵變」爆發,朱泚亂兵圍攻長安,德宗出逃,大唐又岌岌可危,咸寧王渾瑊出鎮河中,召盧綸為元帥府判官,他遂跟隨渾瑊四處平叛戰,血戰奉天、收復長安、平涼會盟、轉戰西北,這是盧綸一生最為重要的時期。

正是在這段軍營的生涯中,他的詩風有了重大改變,極為粗獷雄放,生氣勃勃,他聞名於世的組詩《塞下曲》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這在當時的詩壇上是特立獨行,為大歷十才子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是當時最為雄渾豪邁的詩歌創作。

盧綸

這樣的詩歌在當時很是難得一見,遂引起了唐德宗的欣賞,擢為檢校戶部郎中;風雲際會,盧綸終於迎來了他人生又一個新的起點,大好前程在向他招手。

戶部郎中前面有個前綴“檢校”,這個詞很有些講究,在唐朝中前期,它並不是正式拜授的官職,類似於今天的代理一職,但也是有實權之人,隨時可以替補或轉正。

但及至後期,則表示為散官或加官,不具有實權,主要表達皇家恩寵,但不管如何,盧綸此時是受到皇帝的青睞是肯定的,說他前途一片光明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可惜的是,正當他好即將青雲直上之時,卻迎來了生命的終點,好悲哀,幸好,他給我們留下了《盧戶部詩集》。

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這首邊塞小詩是他《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二首,此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類,詩意取材於司馬遷《史記》中名將李廣的事蹟,「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此詩意思直白,將《史記》中的故事作了一點小改動,添加了一些想像的意象,使得將軍在緊張氣氛下突發的神勇,以一個「引」字顯現了出來,繼而又以平明二字說明時間的轉折,遂將記載之事變為一個富有戲劇性效果的故事,從而,一位武藝高強、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便躍然紙上,也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的色彩。

但要說他最著名的一首詩,莫過於下面這首了,在我為孫兒買的《幼兒讀唐詩》中,赫然在列,詩圖相配,相得益彰,當然,這也是小學生必背的詩詞之一。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這首詩寫得很是大氣,寥寥幾句,便將一個徵戰的場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以我的知識來看,這大雁是不會在夜間飛的,何況,即使有飛也無緣無故看見,那麼,就只有一種情況下可以出現此現象,那就是大雁被驚了,是被單於所帶領的兵丁在逃竄時,驚擾了已夜宿的大雁,在慌亂中鳴叫高飛。

月黑雁竄,單於遁逃,昔日不可一世的邊寇,在我漢朝大軍的打擊下,希望能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夜幕中逃跑,這兩句不僅將週邊的環境作了交待,更是渲染了當時緊張的氣氛。

大雪滿天山,到了這首中,轉為“大雪滿弓刀”,一個“欲”字和一個“滿”字,描繪出正準備進行追逐的將士們急迫之情形,還未開始追擊,大雪便覆蓋上了兵器,可見這風雪之劇驟,

此詩動靜相接,畫面感十足,氣氛緊張又讓人酣暢淋漓,其中有詩人嚮往上陣殺敵的願望,有對戍邊將士的崇敬,有對艱苦環境的刻畫,也有對將士凱旋歸來的期待。

盧綸

邊塞詩歌自高適和岑參之後,鮮有佳作出現,這也是大唐戰力日漸不濟現實情況的反映,自玄宗後,內亂頻仍,對突厥等邊患只能消極防禦,國土也被逐步地蠶食,幾無主動出擊之戰例,所以,邊塞詩歌也隨之一蹶不振,當然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倒是此時的盧綸橫空出世,寫了一系列的邊塞詩,雖然在整體上無法同高、岑相提並論,但的確為大唐後期的詩壇,添加了一抹氣勢剛健的別樣色彩。

盧綸除了這聞名的《塞下曲》外,他其他類別的詩也寫得很好,於我來說,最欣賞的是他寫有一首《晚次鄂州》,每每讀來都感嘆不已,頓生悲傷之情。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夜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裡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徵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盧綸

烏雲散,漢陽城依稀可見,孤獨的帆船載著我的悒鬱又是一天的行程了,在看似風平浪靜江上行舟,同船的商人早已熟眠,然而我透過舟子的對話,感覺到了潮水在慢慢地上漲。

秋色朦朧,三湘蕭瑟,愁心明月,鬢發衰白,家園何處,兵燹戰火,江船上那行船避讓的警鼓,讓我似乎又感覺到如戰場上來自漁陽的鼙鼓聲,直敲得人心中陣陣地心悸。

這是盧綸為避安史之亂時南逃路途中,途經鄂州時所作,描述了兵亂遊離中嘆息老思鄉的情懷,這其中的頷聯對仗工整,韻味無窮,向為後世所稱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盧綸的文字功力和文學素養是出類拔萃的。

身為大歷十才子冠冕的盧綸,一生是如此地不得意,詩名遠播卻始終是個白衣之身,雖憑藉廣泛的交遊為他闖入仕途,卻所依非人,隨著顯貴們的沉浮而無法自己,在最後得以上達天聽並即將顯赫時,又命短而逝;人生如戲,造化弄人,盧綸的經歷,實在是讓人扼腕痛惜。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