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作品經常運用各種意象,既增加形象性,又能觸發讀者的思考。但意象並非靜止不變,而是經常和動盪的生活結合。
詩人動態地表達逐漸更新的思考,形成不斷變化的意味,無論是金戈鐵馬,還是月下竹間,景物的改換與情感的發展,常常是聯結在一起,從而引人逐步深入。
古詩中常見鋪敘筆法,以及傳記式的敘述,特別是一首短詩,只有寥寥數語,既要刻畫人物形象,還要抒寫鮮明的活動,以體現詩人思緒的變化,這些都展現出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力。以下介紹盧綸高超的詩作,人物刻畫惟妙惟肖,盡顯威武雄壯的氣概。
贈李果毅
唐代:盧綸
向日磨金鏞,當風著錦衣。
上城邀賊語,走馬截雕飛。
盧綸是大歷才子之冠,因為遭遇亂世而屢試不第,後來得到宰相元載的舉薦,才進入仕途。他曾在軍營裡擔任判官,艱苦而緊張的軍旅生活,讓他的詩風變得非常豪放,其邊塞詩傳誦久遠,更被後人極力稱讚。
果毅是一種武官名,李武官是一位名不經傳的戍邊將領,代表了許許多多普通的邊塞戰士。詩人經過長期觀察,發掘了許多人物形象,這首詩應該是許多人物故事的綜合展現,也像幾個特寫鏡頭,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
首句描繪了主角認真地磨著箭鏃,他從容灑脫,鎮定中顯出一種英氣。簡單平常的小動作,彰顯了藝高膽大的戰士,臨戰前胸有成竹、必勝在握的心境。
「向日」二字,也別出心裁,不僅可以想像出被磨得非常鋒利的箭頭,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而且彰顯出這位武官時刻警惕,充滿責任感,並沒有因為朗日晴天,就去休息和打獵。
次句也很精彩,主角“當風著錦衣”,邊塞地區地勢平曠,風卷狂沙,經常連眼睛都無法睜開。錦衣,既可禦寒擋風,也可顯出威武霸氣,兩軍對陣,將軍的戰袍在寒風中飄逸飛舞,也令敵人膽寒。
「當風」二字,看似輕描淡寫,其實卻展現出主人公高昂的精神狀態,也映襯了戍邊將士們的英武豪邁之氣,更為後文的進一步描寫打下了鋪墊。
詩人觀察細緻,用墨凝練,表現了一位高才詩人的深厚功力。讀者能夠欣賞到如此高超的絕句,既是一種幸事,又對熱衷於文學創作的作者,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後兩句是大動作,他上城不但對敵,而且公然“邀賊語”,與敵人對話。勇敢之中,又進一步展現了一種大義凜然的神態。最後是飛馬擊賊,胯下的坐騎如一陣疾風,追過正在天空中翱翔的鷹雕,武技如此高強,何愁賊寇不被平滅!
最後的戰果不言,讀者已被其豪氣所折服。詩中從磨洗武器、穿著戰袍的小動作,發展到與敵人相對從容問答,飛騎逐敵的大動作,一步步地展示了一個勇士的神態。詩歌描寫的內容由小到大,由內到外,也一步步地展現了詩人對戰士的讚頌。
盧綸的這首小詩精彩絕倫,令人拍案叫絕。觸目的是形,精彩卻是神。形得不斷豐滿,神則不斷豐富,充分體現了盧綸詩歌的獨特性。短短四句話,一句一事,又相互關聯,表現了主角的藝高膽大和勇猛機警。作者精雕細琢,字字珠璣。
作者展現了四幅畫面,只用了「磨、著、邀、截」四個動詞,形象傳神,人物形象躍然紙面,讀者更彷彿看到了一位披著戰袍、手持弓箭,英姿颯爽、氣勢不凡的高大威武的邊塞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