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久個人資料簡介 :馬英九捨棄北京,他背後的隱忍與強大抱負!

2023-06-28馬英久

1972年,離開大陸二十多年的餘光中先生站在台島的海岸邊聽著海浪的拍打聲,深情著望著大陸,思鄉之情日上心頭,於是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鄉愁》 ,詩歌裡,滿含深情的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思念,對祖國統一的期待。

1952年,兩歲的馬英九隨家人從香港移居台灣,至此,半個多世紀過去,馬英九再也沒有踏上大陸的土地。

但對故土的思念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2016年他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職務,本來以為這個時候,有更多的時間,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回到大陸了,但由於民進黨的阻擾,一直沒有成行。

據了解,有一次,馬英九想去香港,但當局以各種理由拒絕批准其申請,儘管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絕,但他仍然沒有放棄。

就在前些日子宣布其要準備回大陸祭祖的信息後,民進黨對其“群起圍攻”,將“親中”的帽子扣在他的頭上,他依然堅持自已的出行,可以說相當的「忍辱負重」。

直到2023年,6年的限制期過去後,馬英九就馬不停蹄地安排了大陸之行。馬英九的祖籍在湖南湘潭,據說與毛主席家鄉相距僅約兩里路,他自稱是毛主席的老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2023年3月27日,74歲的馬英九終於踏上了思念已久的故土。飛機在上海機場徐徐降落,馬英九終於回到了祖國大陸。

據了解,此次馬英九除了回湖南老家祭祖外,還將攜30台灣青年造訪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重要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期待的北京之行並不在馬英九的出行計畫之內。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熱愛中國文化的馬英九理應去北京看看,但他沒有去,除了之前講的不想陷入島內政治紛爭外,不想給原本緊張的兩岸關係再施加壓力。

儘管外界對馬英九的出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馬英九一直很低調,儘管民進黨對他圍攻之,但他一直不卑不亢,堅持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這是馬英九的隱忍,他背後有強大的個人抱負。

馬英九出身名門,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非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馬英九在參觀南京中山陵時,面對孫中山石像,他眼睛濕潤,提筆寫下了「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八個大字。

這八個大字,不但顯示出了他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還散發著他骨子裡的中華主義思想,他也從來不避諱表達對實現兩岸統一的期待,即便是在他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

馬英久

(圖源網絡,侵刪)

據了解,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是堅定的愛國人士。馬鶴凌早年曾擔任蔣介石侍衛官,後任職於蔣經國救國團,深受器重,官至國民黨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副主任,縱橫台灣政壇40多年。 1992年退休後,馬鶴凌先生致力於兩岸的和平統一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曾經籌建了世界華人和平大會,以反台獨、促進海峽兩岸通力合作、和平統一為主旨。這也是馬英九上台以後,大陸對馬英九保持較高期盼的重要原因。

馬鶴凌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中華文化傳承奔走。馬鶴凌每天早上6點即讓馬英九起床讀書,晚上九點即關燈睡覺,培養了馬英九較高的國學功底,和對傳統文化較深的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訪大陸,除了回湖南老家祭祖外,他還攜帶了30名台灣青年學子一起參訪南京、武漢、長沙、重慶等重要城市。據了解,這些地方都是造訪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的重要遺址。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馬英九此次攜帶眾多台灣年輕學者一起來大陸訪問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舊址,可謂馬英九其用意之深。

馬英久

馬鶴凌與幼年的馬英九合影 (圖源網絡,侵刪)

馬鶴凌老先生在臨終之前,其遺願是要求家人在骨灰盒上寫下一副對聯,上聯“化獨漸統,全面振興中華”,下聯“攜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

我想,這大概就是馬英九的偉大抱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