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總是褒貶不一的,但是對於開國皇帝來說,一般都是佼佼者,功大於過的,畢竟想要成為皇帝,而且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皇帝,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像今天創業一樣,要是沒有一點能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有人把宋朝最後的喪權辱國以及靖康之恥這些事情的責任歸結到了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那裡,並且說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罪人,我覺得這就顯得有些牽強了,畢竟趙匡胤的能力,還是有目共睹的,不信我就跟你講一講。
杯酒釋兵權
提到趙匡胤,我們先不說他陳橋兵變中的聰明程度,就從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來說,就會覺得這個皇帝是絕對不一般的。歷朝歷代,開國皇帝都會殺功臣,這是因為人性深處的惡念在作祟,也不能單純怪皇帝這個人殘忍,但凡那些大臣能夠在功高蓋主的情況下低調一些,想必沒有哪個皇帝必須殺掉他們的,就連最殘忍的朱元璋,你看不是也留下了徐達與湯和麼。
宋太祖趙匡胤與其餘皇帝不同的地方就在於,趙匡胤敢於嘗試新的辦法,試圖用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從而讓問題變得更加簡單一些。杯酒釋兵權就是一個典型,原本按照一般開國皇帝的做法,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肯定都會被皇帝猜忌懷疑,最後趕盡殺絕,可是趙匡胤十分仁慈,只是通過一個飯局,就巧妙解決了主要問題。
後來再透過政治聯姻的方式來籠絡這些大臣的心,這樣的辦法簡直不要太聰明,將外人轉化為自己人,就像新娘過門一樣,在沒有過門之前,總覺得老公家的東西是獨立的,等到過門之後,瞬間就會把老公家的東西也當作自己的,同樣的道理,趙匡胤通過聯姻,讓那些原本功高蓋主圖謀不愧的大臣,瞬間變成和自己榮辱與共的一個整體,自然很多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當然了,杯酒釋兵權這個辦法也不是說就完全沒有缺點與毛病,因為後來趙匡胤又藉鑑唐朝被安祿山以及後期潘鎮割據導致唐朝滅亡的教訓,提出了重文抑武的思想,這個思想隨著後人的發展,出現了一些錯誤的思想,尤其是後期清流逐漸佔據主要地位,導致宋朝後期搞了一些喪權辱國的事情,但是這些在趙匡胤時期,是完全不存在的。
同樣的一件事情,換不同的人來做,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以及重文抑武,本身是沒有毛病的,結合趙匡胤自己的老謀深算,是完全可以拿捏得住,只是後人能力有限,才會出現一些不忍直視的歷史,但是這個與趙匡胤沒有直接關係。
02
對待前朝皇室柴家不薄
趙匡胤第二件讓世人覺得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對待前朝的皇室柴家的態度很不錯,在歷史上,很少有這樣仁義的舉動,很多朝代在新建之後,都會首先把前朝的皇室血洗清空,防止後來會影響到自己的皇權穩定。
但趙匡胤卻很仁慈,念及當初周世宗柴榮對自己的提拔和信任,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後,沒有滅掉柴家後人,而是讓他們安然生活,雖然說也沒有對他們有多好,但是相較於歷史上的許多開國皇帝來說,趙匡胤的做法已經屬於首創的義舉了。
就從這些事情來看,我們就可以明白,趙匡胤實際上還是一個很仁慈並且有想法的皇帝,他不會隨意效仿其餘朝代皇帝的做法,而是通過自己的分析總結,來創立屬於自己的思想行為標準,並且以此指導自己做好。
雖然趙匡胤在對國家的國事方面處理得確實很可圈可點,但是趙匡胤也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在家事方面處理有所欠缺,就像經常有人開玩笑,一個身價幾十億的老闆,居然怕老婆,趙匡胤在家事處理方面,一樣存在著很多欠缺。
燭影斧聲
趙匡胤在家事處理不妥上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母親的順從和愚孝,導致母親對趙匡胤立繼承人的事情,都要管一管,主要就體現在趙光義身上。因為趙匡胤的母親對這個兒子比較喜歡,所以一直要求趙匡襤褸為繼承人,可是又需要聽從母親的話,趙匡胤只能一直沒有立太子。
也就是沒有立太子這個舉動,導致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沒有任何治理國家的能力,就算後來他們成年,趙匡胤想要將國家交給他們,似乎他們也毫無能力去接手,也無法治理好國家。
同時,因為趙匡胤的猶豫不決,導致趙光義在軍中的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已經完全威脅到趙匡襤。
第二個面向就是趙匡臷是個不錯的兄弟,也沒有想辦法一開始就去提防趙光義,以至於趙光義勢力發展迅速,最後威脅到趙匡胤的皇權。
當趙匡胤恍然大悟,想要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進行限制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趙光義一段燭影斧聲,趙匡胤離奇去世,隨後趙光義已經安排好一切,趙匡胤的老婆宋皇后試圖叫宦官去請趙匡胤兒子趙德芳來商量繼承皇位的事情,宦官卻去把趙光義請來了,一切恰似早已安排好一樣,不覺讓人為趙匡胤而感到惋惜。
從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可以說一直到北宋經歷靖康之恥滅亡,真實的皇帝身份都是趙光義的後人,與趙匡胤已經沒有直接關係了,換言之,北宋後來造成那麼多喪權國的事情,其實辱國並非趙匡胤後人,而是趙光義後人。
因此要是非要說宋朝那些屈辱的歷史是趙匡胤造成的,我覺得明顯就是不對的,因為北宋後來的皇帝都並非趙匡胤後人,而是趙光義後人,從趙光義的所作所為來看,後人把國家治理成那個樣子,完全是正常的,沒有太多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