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227年,易水河邊,北風凌冽,空氣中瀰漫著悲壯的氣氛。
高漸離有節奏的擊筑,荊軻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頭也不回地踏上了去秦國咸陽的大路。
易水送別
荊軒,北方有名的遊俠,喜愛閱讀、擊劍。曾以自己的劍術去遊說衛元君,但衛元君沒有重用他。後來,流落街頭,與屠狗為生、善於擊落的高漸離成為好友,終日在市集飲酒唱歌,時哭時笑,旁若無人。
荊軻、高漸離
前不久,秦國統一六國的大軍兵鋒已進達易水,燕國隨時面臨亡國之險。
燕太子丹訪賢求能,終於找到了荊軔,請求荊軒去行刺秦王,以解燕國之圍。
荊軻起初怎麼都不答應,他說:“這是國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勝任。”
太子丹上前以頭叩地,堅決請求不要推託,荊軻無奈才應了下來。
太子丹於是把荊軻奉為上卿(戰國時期的高級官員),住進上等的館舍,每天都前去問候,供給他豐盛的宴席,備辦奇珍異寶,不時還進獻車馬和美女任荊軻隨心所欲,以便滿足荊軻。並且不惜奉上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秦之降將樊於期(借荊軻之口說服樊於期自殺)的人頭,花上百金買來天下最鋒利的匕首淬上劇毒,並找來十三歲就敢殺人的秦舞陽作助手。
然而,荊軔卻遲遲沒有出發。太子丹認為荊軔在拖延時間,並懷疑他反悔,就多次催促。最後,荊軔不得不踏上不歸之路。是個人都能看得出來,荊軔此去必定是有去無回。
荊軻入秦
荊軒到了秦國,以重金賄賂秦國大臣,秦王以外交上極為隆重的九賓儀式在咸陽安排召見。
於是荊軔捧著樊於期的首級,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依照正、副使的次序進入大殿。
接下來,搞笑的一幕出現了,素來以膽識出名的秦舞陽竟然臉色突變,瑟瑟發抖。荊軻以“北方藩屬蠻夷之地的粗野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心驚膽顫”的理由勉強塞唐過去。於是荊軻親自取過地圖獻上,秦王展開地圖,圖卷展到盡頭,匕首露出來。荊軻趁機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竟然沒有刺中。
荊軒剌秦王
然後荊軔和秦王開始繞著柱子你追我趕的玩起了捉迷藏,令人不解的是,追來追去,荊軒也沒有趕上秦王。後來秦王拔出寶劍攻擊荊軒,一下就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軒倒下,舉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沒有擊中,卻擊中了銅柱。秦王接連攻擊荊軒,荊軔被擊傷八處,荊軒就這樣以失敗結束了自己的任務,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荊軔被殺
看到這裡,不難發現幾個難以讓人理解的地方。
第一,荊軒、秦舞陽兩人竟然能將匕首帶上大殿。難道在秦國進入大廳沒有安全檢查嗎?兩個外國使者面見皇上,竟然沒有檢查隨時是否攜帶武器,這有點不太合理。
第二,素以遊俠著稱的荊軻,拿著一把天下最鋒利且淬了劇毒的匕首,在已經揪住秦王袖子的情況下竟然傷不了他,還被秦王掙斷衣袖逃脫,在大殿裡圍著柱子繞了半天,再也沒有抓住。是秦王身體素質太好了嗎?應該不是,秦王作為國君,日理萬機,身體應該也強不到哪兒去。
第三,秦王拔出寶劍一下就砍斷了荊軻的左腿。這又說明什麼?荊軻的戰鬥力比秦王差得很遠啊。
剌殺秦王失敗,只說明一個事實:荊軒被嚴重高估了。
再來看荊軔刺秦之前的幾個故事。
故事一: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
荊軻喜愛讀書、擊劍,憑藉著自己的劍術去遊說衛元君,但衛元君沒有任用他。
故事二:荊軔嚐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軒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縱者目攝之!」。
什麼意思呢?荊軻與蓋聶比試劍法,蓋聶瞪了荊軻一眼,荊軻就嚇跑了,再也不敢回來。
故事三:荊軔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軒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軔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魯句踐跟荊軒下棋,因為爭執棋路,魯句踐就發怒呵斥了他,荊軒嚇得默無聲息地逃走了,以後再也沒有見面。
說明了什麼?
只能說明一個事實:荊軒志大才疏,膽小怕事。
荊軒像
其實,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荊軻就是一個有理想、沒實力,喝多了、耍酒瘋的無業青年。
荊軻個人的才能和膽略,其實已經註定了必然失敗的結局。
荊軒之所以會接受刺秦的任務,一方面是太子丹的熱切的請求,另一方面恐怕是虛榮心作怪,刺殺成功了,自己就為了聲動天下的大英雄,失敗了也可以落下一個俠義的好名聲。
所以,荊軻如果沒有接受刺秦的任務,也許會像絕大多數被貴族眷養的賓客或遊俠一樣,一輩子混個肚飽,歷史上不會記得有荊軻這個名字。
但荊軻還是接受了刺秦的任務,在這一點兒,也不愧為一名勇士。
但對燕國和太子丹來說,這輩子最大的失誤,卻是選錯了人選。這個錯誤不但葬送了荊軔和秦舞陽的性命,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和燕國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