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揮筆填詞,武能上馬殺敵,辛棄疾的一生究竟有多傳奇?

2024-11-28辛棄疾

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稻花香裡說豐年,聽蛙聲一片」、「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沒錯,今天我們要聊的歷史人物,正是那位被譽為「字中之龍」──辛棄疾。

眾所周知,辛棄疾的文學造詣極高,詩詞作品堪稱一絕,後世人們經常將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但是,如果你以為辛棄疾僅僅只是一個填詞水平很高的“文藝青年”,那就大錯特錯了。

辛棄疾

歷史上真實的辛棄疾不僅寫詩填詞很厲害,在上陣殺敵、揮刀砍人方面更是猛得一批,是屬於那種敢於提槍縱馬,頂著敵方的箭雨,在萬軍之中直取對方上將首級的「狠角色」。

就這麼說吧,辛棄疾的驍勇善戰,即便是比起漢唐時期那些超一流的猛將也絲毫不遜色。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我們常說的“文武雙全”,簡直就是為辛棄疾量身定做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生猛、文武全才的辛棄疾,究竟有什麼來頭呢?

別急,且聽在下細細道來。

辛棄疾

辛棄疾,字幼安,號產軒,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在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已是「靖康之恥」發生後的十多年。那時,包括他的家鄉山東在內的黃河以北的大片國土,均已被金軍佔領,倉皇南逃的趙構在臨安定都,建立了偏安的南宋朝廷。

生活在金國占領區的辛棄疾,家傳身教,打小就在其祖父辛讚的悉心培養,文武雙修,德智體全面發展,並接受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三觀那是正的不得了。

再加上又親眼目睹了金國統治者對於治下漢人的野蠻統治和殘酷壓迫,使得辛棄疾對金國有種刻骨銘心的仇恨,以至於年紀輕輕就立下要光復失地,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

據說,關於辛棄疾名字裡的「棄疾」二字,正是他祖父辛贊借鑒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霍去病而取得。

“去病”對“棄疾”,您感受一下辛家人對子孫的殷切期望,以及拳拳報國之心。

時間到了西元1161年,剛剛二十出頭的辛棄疾,已經成長為了一個文武兼備的青年俊才,滿腔報國之情早已快要按捺不住。

辛棄疾

此時,金國君主完顏亮揮兵南下,大舉進攻偏安的南宋,造成了北方地區防守空虛。一時間北方不甘心被奴役的漢人趁勢起義,反抗金國的統治。

熱血青年的辛棄疾自然也不可能閒著,他當即決定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帶著招募來的2000多名兄弟,投奔了山東內地最大的一支起義軍,耿京的隊伍。

《宋史》記載:金主亮死,中原豪傑並起。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

耿京非常的欣賞這位文采飛揚,且又武藝高強的年輕人,便將其留在身邊做了掌書記,負責軍中書檄文告的工作。加入起義軍的辛棄疾很快就嶄露頭角,展現出了強悍的實力。

辛棄疾

當時,義軍中的義端和尚受金國朝廷許以高官的引誘叛逃,並偷走了耿京的印信。辛棄疾得知消息後,立下軍令狀,親自帶隊急追了三天,重新搶回了印信,並在兩軍交戰的過程中,一刀斬了叛徒義端和尚。

經此一事,耿京對辛棄疾更是格外重視。

後來,在與金軍一段時間的激戰之後,辛棄疾敏銳地意識到了,僅憑義軍的這點人馬,很難獨自對抗強大的金國。眼下義軍之所以能夠混得風生水起,只是因為金國正忙於同南宋開戰,無暇顧及義軍。等到兩國戰事平緩之後,金國必定會集中力量來對付義軍,到時候面對恐怖如斯的金軍鐵騎,義軍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趁早打算。於是,辛棄疾向耿京建議投奔南宋朝廷,還主動提出自己願意做兩方的中間使者,前往南宋都城臨安說和。

在辛棄疾的努力遊說下,南宋朝廷同意了義軍的歸順,宋高宗趙構還親自接待了辛棄疾,並授予了辛棄疾官職。

辛棄疾

然而,就在辛棄疾拿著南宋朝廷的任命,準備回去向耿京復命的時候,意外發生了。義軍中一個叫做趙國安的人,對於個人的前途以及義軍的未來有著不一樣的看法。這傢伙顯然覺得投奔「菜雞」南宋沒啥子前途,而且繼續選擇跟著耿京混,始終是屈居人下。

既然最終都要投奔一方,那麼自己為什麼不選擇出價更高的金國呢?

想通這一點之後,趙國安很自然地捅了首領耿京,然後領著義軍去投了金軍。

老大被殺,義軍投敵,自己辛苦苦忙活許久的事都打了水漂,得知消息之後,暴脾氣的辛棄疾哪裡能夠忍?他二話不說,當即領著手下僅有的五十來人,直接殺向了擁有五萬大軍駐守的金軍營地。

辛棄疾

辛棄疾

是的,您沒看錯,50對50000,山東漢子辛棄疾就是這麼剛。

「50對50000,優勢在我,幹他!」辛棄疾領著手下五十名親信,宛如開了掛一般,趁著夜色在金軍大營中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

金軍都被打懵了,一時亂成了一坨粥。而辛棄疾則趁著混亂,在亂軍之中成功活捉了叛徒趙國安,然後押著趙國安原路返還,突出重圍。整個過程下來如同行雲流水一般,毫無違和感。

經此一役,辛棄疾的大名響徹天下。大家都知道這世間有一位堪比西漢「戰神」霍去病的英雄將軍-辛棄疾。

處置了叛徒,帶回了義軍餘部的辛棄疾自然而然歸順了南宋朝廷。

辛棄疾

按照辛棄疾原本的設想,自己到了南宋之後,一定要大展拳腳,有一番作為。愛國心切,渴望著收復失地、報仇雪恥的他,給宋高宗趙構上書了《美芹十論》《九議》等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並不斷請求朝廷組織北伐。但是,懦弱的趙構毫無進取之心,只想著偏安享受生活,所以對於辛棄疾的主戰請求置若罔聞,假裝沒有聽到。到了後來,趙構更是索性解散了北歸的義軍,還將武力值爆棚的辛棄疾打發到了江陰去幹文職工作了。

鬱鬱不得意的辛棄疾無可奈何,只能寄情於詩詞,寫下了大量家喻戶曉的詩詞作品。現如今,已知辛棄疾的詩詞作品有六百多首,是兩宋詩詞創作量最大的人。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網上的那個段子,“老子天天想著殺敵報國,你們卻讓我做個詩人?”

歸宋之後的辛棄疾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擔任地方官。剛正不阿的他公正執法,嚴懲貪官污吏,實行「厚民」政策,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贏得治下民眾的衷心擁戴。除此之外,他還以雷霆手段平定了茶商賴文政的鬧事,創立了戰力爆棚的飛虎軍,為穩定湖湘地區的治安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打仗,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做官,公正嚴明,造福一方百姓;

填詞,信手拈來,每一首都是千古絕唱;

如此牛叉的辛棄疾,就問你服不服吧?

然而,堪稱完人的辛棄疾,在仕途上卻很是不得意。由於和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他屢次遭到彈劾調任,甚至是罷官。再加上後來韓侂冑北伐失利的打擊,心灰意冷的辛棄疾無奈選擇了辭官歸隱。

直到開禧三年,也就是公元1207年秋,抗金戰事連連失利的南宋朝廷,這才想起了閒居已久的辛棄疾。可惜,當任命的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家中的時候,68歲高齡的辛棄疾已然病重臥床,無法赴任。

同年九月初十,“一代人傑”辛棄疾滿懷著悲憤與不甘,溘然長逝了。據說他臨終之時還在高呼:“殺賊!殺賊!”

當真是壯志難酬,死不瞑目。

辛棄疾一生以抗金北伐、恢復故土為目標,可惜命運多舛,仕途不順,一生都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都寄寓於詞作之中,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最後引用在網路上看到的一段對辛棄疾的評價作為結尾吧,「身懷文韜武略無處用,胸有大志無處籌,一生命運坎坷,可惜,可惜......」(全文完,謝謝閱讀)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