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館員、教員、幹事等職。在部隊擔任圖書館員的四年時間裡,莫言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將圖書館裡1000多冊文學書籍全部看過。他也看過不少哲學和歷史書籍,包括黑格爾的《邏輯學》、馬克思的《資本論》等。 [1]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說《春夜雨霏霏》發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學雙月刊《蓮池》上,成為莫言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懷中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創建文學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間音樂》後,十分欣賞,破格給
了莫言參加考試的機會,莫言順利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85年初,莫言在《華人作家》雜誌發表《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 同年,馮牧在北京華僑大廈主持莫言創作研討會,汪曾祺、史鐵生、李陀、雷達、曾鎮南都高度評價了《透明的紅蘿蔔》。 [2]
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同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
1988年2月,由《紅高粱》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柏林影展獲得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國際A類影展最高榮譽的中國電影。
1988年4月,莫言發表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後來這部社會批判作品受到當時政治風波的影響,
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看到這本小說後,感到非常震撼,決定開始翻譯莫言小說,葛浩文也成為了日後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
折疊聞名世界
1992年,莫言作品的第一部英譯本中短篇小說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國出版,由Janice Wickeri和Duncan Hewitt翻譯。美國重量級文學評論雜誌《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論說:“有如福克納,莫言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想像力鮮活豐富、圓滿自足的世界。”
1993年,由葛浩文翻譯的《紅高粱》英譯本在歐美出版,引起熱烈迴響,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為「1993年全球最佳小說」。 《紐約時報》評論:「透過《紅高粱》這部小說,莫言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
2001年,莫言的《紅高粱》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
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說集《師傅越來越幽默》在美國出版,美國《時代雜誌》評論:「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珠。」[4]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當時獲獎的呼聲很高,最後以一票之差落選,無緣獎項。 《檀香刑》的落選也再次引發了文學界關於茅盾文學獎的爭議。 同年,莫言獲得義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評審會讚揚他的作品「語言激情澎湃,具有無限豐富的想像空間」。
2006年,莫言獲得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成為繼巴金之後,第二位獲得此獎的華人作家。
2008年,莫言以《生死疲勞》獲得紅樓夢獎以及美國紐曼華文學獎。
2011年,莫言獲得韓國萬海文學獎,成為首個獲得此獎的華人作家,並以《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透過幻覺寫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諾貝爾獎官網摘錄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節,作為對莫言作品的介紹。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6]
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19年6月12日,英國牛津大學攝政公園學院授予中國作家莫言榮譽院士稱號,並宣布成立以莫言命名的國際寫作中心。
2019年7月30日,莫言在秘魯首都利馬被秘魯天主教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