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墨家和平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2024-12-29墨子

墨家和平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但是威脅和平的軍事競賽並沒有停止,而且還在不斷發生局部的衝突與爭鬥。墨子由"非攻"這種克制戰爭,消除暴力的消極和平,進一步發展到提高個體生命的精神文化價值,其價值理念與世界主流文明價值體系相同,比較適應當今時代的需要。透過借鑒墨家和平反戰思想理論,可以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有力依據,其也是改造當今世界的思想指導之一。

關鍵詞:兼愛,非攻,備禦

一,墨家思想的來源

墨子.姓墨名翟。在我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墨子所創立的墨家學派,與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並稱為「顯學」。 《韓非子·顯學》開頭就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和孔子都是聖人,孔子是封建統治階級加封的聖人,墨子則是平民聖人。蔡尚思說:「孔子的偉大是古代學者所最知道的,墨子的更偉大卻是古來學者所少知道甚至根本不知道的。我總覺得毛澤東同志對​​孔墨二子的評為'墨子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是很正確的!”

墨學與儒學,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系統:儒學代表上層社會文化,墨學代表下層平民文化。

墨家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顯學之一,它在當時也是被無數人所推崇的哲學派系,它和古代老子代表的道家、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的三大哲學體系,後來韓非子更是將儒家和墨家稱之為世之顯學,而這也可見墨家曾經在歷史上的地位。而值得一提的是墨家在很多的學術方面都是受到道家的影響,因此墨家學派也是被很多人認為是道家的分支的。

墨家學說的產生時間,大約在戰國時期,是由墨家的第一位鉅子墨子創立的。墨家學派規定只要是派系中的成員,都必須推崇墨家的主張,並且他們所得的錢財都需要繳納給團體。墨家也是根據時代的不同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不同的思想,在前期,墨家的思想主要涉及到社會上的倫理政治的問題,其關注點主要在於當時的戰亂現象。

到了後期,墨家學說則是開始對邏輯學有所研究,他們的研究領域也開始向科學領域拓展。墨子他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因此他對於世間的觀點也和很多人是不一樣的。他也是根據自己的認知提出了兼愛非攻等核心的墨家觀點,而墨子也正是因為他的農民身份,這才得以對科學與數學有所研究,更是創立了許多關於幾何學、光學、物理學等在古代極為突出且優秀的科學理論。

也正因為墨家的成員大多來自於社會的底層,因此他們也以“長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目的,他們也可以去關注社會的底層以及天下的民生。並且按照墨家的規定去各國做官的成員,必須要推崇墨家思想的政治主張,而作為首領更需要以身作則,需要有很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他們可以吃苦耐勞,去把正義當作自己的責任。

二,中國古代樸素的墨家和平思想

墨子生活的時代,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土地由國家佔有的分封制變成為封建兼併的所有製。當時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都非常激烈。鳳鳥不出,天下大亂,諸侯反叛,刀兵四起。家與家相算,國與國相爭,大戰數百,小戰數千。有人統計《春秋》所記載的242年間發生的戰爭中:“侵”61次,“伐”212 次,“圍”44 次,“戰”23 次,“人”27 次,“進”2次“襲”1次。戰爭的結果:滅者30,取者 16,遷者10,弒君36,亡國52。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戰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大批的人民流離失所,死於戰爭的人不可勝數。 “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然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非攻中》)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墨子說“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非攻下》)。

墨子要救世濟民,要實現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社會,就必須以非攻為前提。他詳細地考察了戰爭的起因,深刻地分析了戰爭的危害,並對攻伐者進行了激烈的批評。 《非攻》上中下三篇,主要記載了墨子反對侵略戰爭的思想和言論。墨子非攻,但不非守,他反對侵略戰爭,卻支持正義戰爭。為了幫助小國抵抗大國的入侵,墨子及其弟子們專門研究了防禦戰術與軍事管理,並創造發明了一系列守禦武器。現存《墨子》53篇中就有1為此類著作。墨家以善於守城、善於打防物戰聞名於世。

墨子不僅是理論家,而且是實行家。為了製止戰爭,他和弟子們奔走於即將開戰的國家之間,憑著他們的智慧、勇氣和軍事實力、制止了一次又一次即將爆發的戰爭。如阻齊伐魯,勸說魯陽文君等,止楚攻宋的故事更是千古流傳,家喻戶曉。為了製止戰爭,保衛和平,墨子及其弟子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取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也形成了系統的軍事思想。墨子以研究積極防禦戰為主的軍事著作與以研究進攻戰為主的《孫子兵法》,被合稱為中國古代軍事學中的雙璧。墨家的非攻思想、軍事理論以及軍事科學技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其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

(一)墨子的“非攻”思想

非攻,狹義地理解是批評、譴責侵略戰爭。 墨子對戰爭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他不贊成侵略戰爭,戰爭所造成的危害墨子是深有體會的。在書中,墨子也多次闡述了戰爭的性質,認為戰爭「只會讓士兵去送死,加重全國上下的禍患」「非攻」是墨家學說的重要範疇,是墨子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同時也包含豐富的政治、哲學、科學、文化、倫理思想。發掘「非攻」思想的豐富內涵,掌握其精義。對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墨子生活於戰國初期。在這段期間,物質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土地由國家佔有的分封制,進入到了封建領主掠奪兼併的私有製,軍事鬥爭非常尖銳。正如墨子所言:「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此皆砥礪其卒伍,以攻伐並兼為政於天下。《墨子·節葬下》越亡後,形成戰國七雄,而夾在其間的小國如衛、魯、宋、鄭等則不斷受到大國、強國的攻掠蠶食。 ,一切戰爭都是違反道德的行為,罪莫大焉。

第一,戰爭是人類社會最嚴重的虧人自利行為,虧人自利便是不義。墨子將戰爭與日常生活中的盜賊相類比:假如有一個人進入別人園圃,竊人桃李,這種行為被他人知道必定會遭到非議,被當政者知道必定會受到懲罰。何以如此?是因為盜賊“虧人而自利”。至於盜竊別人的家畜,其不義程度更甚,而戰爭則是最大的虧人自利。據此,墨子認為,一切戰爭都是不義的。

第二,殺人是不義的行為,戰爭中必然會殺人,因此,戰爭是人類社會最嚴重的不義行為。墨子推論說:“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每個人都知道這種行為是違反道義的,可是對戰爭這種最嚴重的殺人行為,人們卻根本看不到它的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

第三,戰爭影響民眾生活,妨礙社會生產發展。墨子認為,無論何時發生戰爭,民眾的生產和生活都會受影響。 「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春則廢民耕作樹藝,秋則廢民獲勝……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大多帶有掠奪的性質,一些國家的統治者往往以戰爭為獲得財富的重要手段。對此,墨子指出:凡是以掠奪財富為目的而發生戰爭的國家,最終一定是得不償失,「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

戰國時期,列國之間的戰爭連綿不絕,大大影響了民眾的正常生活。墨子反對戰爭,顯示他對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況十分關注,因此,墨子的非攻主張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墨子反對戰爭,把戰爭一概視為不義行為卻是片面的認知。戰爭是由錯綜複雜的因素所引起的社會政治現象,墨子製止戰爭的願望固然良善,但是,他並沒有認識到,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戰爭也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之一。

「非攻」以「兼愛」為其理論基礎,是墨子為解決當時國家之間矛盾,實現其理想而提出的。首先,「非攻」的主要想法是保護弱者,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是人民的理論。其次,「非攻」提出了處理家問關係的一個基本準則,並得到了場小國的支持。當時的戰爭不僅在大國間進行,也在大國與小國、強國與弱國,小國與小國、弱國與弱國之間進行。 「非攻」對大國和強國,尤其對好戰的君王是一個約束,對小國與強國則是一個保護,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當時,「非攻」在製止戰爭、減輕人民痛苦等方面確實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從政治和哲學意義上看「非攻」也可稱為和平主義、人道主義的基礎,給後來者的思想家深刻的啟蒙。

(二)墨子的「兼愛」思想

墨子和平思想的核心是「兼愛」。 「兼愛」即主張愛無差等,不分等級,不分貴賤視人我為一體,視人之身如已之身。視人之家如已之家。視人之國如已之國兼愛」思想的提出源自於墨子對如何實現持久和平的深刻思考。墨子生於春秋末,長於戰國初年。針對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的局面墨子指出人類的衝突與混亂皆因「不相愛」起「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具此而已矣」(《墨子·兼愛上》)因此,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從「自愛」「自利」向「兼愛」「互利」過渡「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墨子·兼愛上》)。對於如何解決「不相愛」問題,墨子提出「以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愛中》)。

墨家認為。在倡導人類博愛、加強互利合作的基礎上可以消除戰爭達到永久和平。墨子的“兼愛”主張產生於戰亂紛爭的時代,雖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卻為後人開啟了和平思想的智慧之門。湯因比評價墨子這一思想時說:“把普遍的愛作為義務的墨子學說,對現代世界來說更是恰當的主張。”審視當今以西方國家占主導的國際關係體系,正如墨子所言:“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只關心自己的國家利益,以滿足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和基本動力,而視別國的利益為草芥,致使人類歷史的發展充斥著世界戰爭、民族仇恨與意識形態衝突。因此.要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就不能僅把追求雙贏和多贏作為一種宣傳和口號。從這個意義上說,墨子以“交相利”為動力,以“兼相愛”為目的,實現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思想,正是構建和諧世界,追求世界持久和平的思想源泉和理論基礎。

(三)墨子的「備禦」思想

墨子在強調「非攻」的同時,非常重視防禦的重要主張為了防止侵略行為的發生,必須要加強防備,不給入侵者以可乘之機。具體來說,墨子的「備禦」思想主張以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實力為後盾做好充分地防止別國侵略和挑釁的工作。他主張國家-方面要堅持和平一方面又必須做好武備一日別國入侵要有能力進行自衛墨子在《七患篇》中說「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為後盾的「創造和平」觀。對於當今中國應對複雜的國際情勢確保國土安全維護和平發展的戰略機會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墨子為了維護各國之間的和平,提出厚交鄰國。建立邦交和平相處「外有以為環壁環玉,以聘交四鄰,諸侯之冤不興矣。」《墨子·天志》此外,墨子還提出如果大國侵略時,應協助小國共同抵抗“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小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乏絕則委之,幣帛不足則共之。敵等和平原則,至今仍具現實意義。由上可知墨子以兼愛非攻等為核心內容的和平思想,其中所蘊含的以弱抵強、止敵止戰的智慧,以及倡導“兼愛”力圖消除戰爭根源的超前思想對於理解把握目前我國和平發展戰略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三,近代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和平思想的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列強不斷入侵中國。國難當頭,危機深重,許多知識分子和政府中的一些開明官員在這種危機意識的支配下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於是就有了洋務運動與西學東漸。西方科學技術知識的輸入與傳播,客觀上需要藉助自己原有的知識去比附和溝通,而出於維護民族自尊心,也需要向傳統文化中尋找西學類似的文化,於是又打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旗號。就是在這種特定的文化氛圍中,墨學研究開始了全面復活。

新中國成立前後,直到1978中共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從清末開始的墨學「復活」又陷入了沉寂。墨學研究處於低潮,30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這階段研究墨學的專著,最令人矚目是任繼癒的《墨子》,全書14萬字,篇幅雖不算大,卻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研究墨學的成功之作。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在穩定的國內環境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迅速地發展著本國經濟,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特別是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然面,墨家關於備戰的思想。特別是關於"備慮”即思想上對備戰的重視。對我們仍有著深刻的啟發意義。

1958年出版的《墨辯發微》,其實是譚戒甫自民國初年就開始撰寫的成果,初名《墨經長箋》,1935年改為《墨經易解》、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來經過增刪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此書多有創見,甚為學界重視。而與此書同年出版的高亨的(墨經校詮釋》則被專家認為是“近幾十年來研究墨經最有成就的書”,是孫詒讓之後的“第二個集大成者”。另外還有詹劍峰的《墨家的形式邏輯》,汪奠基的《墨辯的邏輯科學思想分析》,都有較大影響。

四,當代和平發展策略對和平思想的重構與意義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環境和中國的國際地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發展面臨新的機會與挑戰。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政府不失時機地表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並把和平發展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中國的和平發展策略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和平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和平發展思想、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和平外交思想實現了對和平思想的當代重構。

(一)和平發展和平思想的當代內涵

和平思想作為人類共有的價值和理想,在不同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脈絡上會呈現出不同的歷史特徵和文化內涵。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致力於和平發展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當代中國的和平發展思想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謀求和平、反對戰爭”的範疇。一是當代和平思想賦予了“和平”新的內涵。 “和平”本指一種非戰爭的狀態,或指在發展國內外經濟時有利的周邊環境和國際秩序。改革開放前我黨的對外政策以追求和平的國際環境為重點“和平”更多地被看作是政策的“手段”。而和平發展戰略中“和平"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強調“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由此,構建和諧世界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和平發展目標的昇華。二是當代和平思想賦予了“發展新的內涵。“發展”概念也實現了拓展,不僅強調對內“和諧發展”還強調對外“和平發展”;不僅強調發展作為“目的”的存在,還強調發展作為促進中國的社會和諧和世界和平的“手段”存在。以“和平發展”為核心內涵的當代和平思想,堅持和平與發展的統一堅持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和平人類共同發展的統一是和平思想在當代的重構。

(二)和諧世界:和平發展策略的終極目標

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首次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 “和諧世界”的內涵是指以開放包容的思維,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通過對話與合作實現共存共贏。

一是“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和平思想在當代國際社會背景下的重構。 “和諧世界”的理念,倡導用和諧思維去看待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從而協調。均衡、和諧、共處的統一性視角構建各種文明之間的兼容並蓄“和而不同”。 “和諧世界”的主張,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和為貴”“和而不同”思想的發揚光大,是對中國古代樸素和平主義思想在當代國際社會背景下的重新建構。

二是「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是中國對世界未來發展模式的設想與勾勒。中國歷來反對以武力的方式解決爭端一直主張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任何國家都無權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是中國對於世界和諧的嚮往是對妥善處理與其他國家和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妥善處理國家間衝突的積極探索。

三是“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為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樹立了奮鬥的目標。和平發展戰略對內強調“和諧發展”構設“和諧社會”;對外強調“和平發展”構建和諧世界”。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共同發展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成為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終極目標。

(三)積極防禦和平發展策略的安全保障

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 「實踐和維護和平發展道路並不意味著絕對化的和平主義」8相反意味著人民軍隊必須肩負起維護和平發展的國際和周邊環境的歷史重任。

一是堅持和維護和平發展道路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安全後盾。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不是建立在人類大同、戰爭消亡的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遏止戰爭。把戰爭因素、戰爭威脅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基礎上的。只有具備了打贏以維護國家統一與和平發展為目的的任何戰爭的條件,才能具備避免戰爭的可能。為了避免戰爭維護和平發展道路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防衛作戰能力為堅強的安全後盾。沒有這樣的戰略支撐,和平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二是堅持維護和平發展道路.需要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和平發展道路強調發展的和平性、合作性、互惠性反對武力崛起和侵略擴張這就從根本上規定了我國國防政策的防禦性。中國奉行和平發展戰略「中國對和平發展的維護也必然堅守社會主義的正義原則,堅守國際法和國際社會公認的準則堅守不稱霸、不爭霸和積極防禦的立場」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在軍事戰略上堅決奉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做到攻守兼備,不斷增強遏制戰爭的能力。

五,墨家和平思想實相意義

當今世界,形式複雜紛紜。冷戰結束以後,以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為特徵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世界多極化正在曲折中發展。戰爭不但沒有被徹底消滅,而是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人類社會還遠遠沒有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 「強凌弱,眾暴寡」強國大國侵略弱小國家,墨家所反對的這種社會現象儘管不得人心,但幾千年來卻一直沒有停止過。列強爭霸的局面,在21世紀仍將持續下去。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但近世以來卻屢遭列強的侵略。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改變了落後挨打的局面,努力建設自己的國家,但是,有些強權大國就是不願意看到我們的富強,他們希望我們永遠貧弱,任他們宰割。所以,我們面臨的形勢還是相當嚴峻。我們不能喪失警惕。有備無患,忘戰必危。我們不希望有戰爭,但如果有人把戰爭強加到我們頭上,我們也應該能夠克敵制勝,所以,我們要有充分的精神準備和物資準備,隨時消滅一切來犯之敵。和平與發展的主題,要靠愛好和平的人民努力爭取,也要靠堅強的武裝力量來支持。我們應該像墨子那樣,為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墨家在幫助弱國小國抵禦強國大國侵略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以弱勝強以小敵大的經驗,這種經驗對於弱小國家抵禦大國侵略一直具有積極的實踐價值。例如,墨家的全民皆兵的思想,就一直為我們繼承、發揚。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又進行了三年解放戰爭,建立了新中國,靠的就是人民戰爭像墨家一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我國軍隊堅持的優良傳統,這種優良傳統顯然也受到墨家軍事管理思想的影響。

李景認為:“墨子的安全觀不是狹隘地著眼本國的安全,而是強調各國的共同安全。……墨子這種一備戰安國”之道,已歷經兩千多年,至今仍可以從中獲取教益。在當今世界,國家安全依然是保障國家生存發展、社會安定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基本條件,是國家利益的集中體現。在國防安全問題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決不可掉以輕心。 ”這是從“備戰安國”的角度,說明了墨家非攻論的現實意義。

墨家非攻的光輝業績將永垂青史,墨家的軍事思想將永遠是愛好和平的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的思想武器。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保證,而要進行軍事現代化建設,就應該繼承和發揚墨家的非攻思想。

墨學與儒學,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系統:儒學代表上層社會文化,墨學代表下層平民文化。

由於墨學代表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一直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排斥與打擊,漢代以後幾乎成為絕學。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勞動人民政治地位的提高,墨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研究墨學,弘揚墨學,對於當代社會的發展,對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戰略性發展任務,它的構建成功與否關鍵在黨的領導。所以,「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具體地說就是要我們黨要提高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首先,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的關於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其次要不斷增強黨的凝聚力、改善黨的執政方式、提升黨的執政水準。這具體要求我們黨要在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上有信心、建設社會主義理論上有創新、建構和諧社會理念上有決心,全面地提升自己在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的能力水平。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關係中,“以人為本”是我們的最根本的發展要求。經濟的和諧快速發展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和諧社會發展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繼續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在從墨家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政治建設、經濟調整、外交策略等方面的積極意義中,我們更加深刻地領悟了墨家思想的重要文化價值。這也昭示著墨家思想其強勁的生命力。現代社會的發展是複雜的、多樣的,因此現代社會的精神需求、文化心理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層次的。所以,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要對墨家思想及其儒、釋、道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取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要對其中的內容賦予新的現代含義,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