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是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為什麼落選紅色作家,又被批評?)

2022-12-13莫言

諾貝爾獎自1901年舉辦到現在已經有120年了,在這120年中一共產生了934個獲獎者,華人共有11位,但是僅有兩位是中國國籍,這兩人就是莫言和屠呦呦。 2012年,莫言帶著《紅高粱》、《蛙》等眾多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項對我們國家來說可是不一般,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獲得諾貝爾文獎項,評選當時全國上下都在為他歡呼,莫言的名氣也在此刻達到了人生頂峰。然而沒多久,隨著他的作品被越來越多國人閱讀,這種歡呼中漸漸摻雜了許多的爭議,後來的他非但沒有被選上紅色作家,甚至還被明里暗裡的點名批評。為什麼這樣一位全世界都認可的文學作家在中國竟是這樣的地位?

莫言

莫言

艱難又坎坷的寫作路途

1、讀書機會得來不易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出生於山東省。新中國剛成立,一切都在探索當中,在探索過程中難免有許多磕磕絆絆,剛好莫言就出生在這社會動盪的年代,此時大部分人們並不重視文化的培養,統一組織上學的機會很少,生在農村,大家都以種田賣菜為生,家庭貧困。因此莫言的家庭更是沒有錢供他上學。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得之不易的上小學的機會也在五年級的時候沒了。但莫言從小就對讀書十分感興趣,儘管當時書籍資源都很匱乏,但是莫言依舊想方設法地找書看。

不上學之後,莫言就在家跟著家人在田間幫忙工作,為家裡的生計做出一份功勞。但是他的心仍在讀書上面,他對書的渴望始終放不下。他在家翻箱倒櫃,找街坊四鄰四處借閱,幾乎要將村中所有的書快看完了,最後實在沒有書看,他甚至能抱著《新華字典》看個半天。別人都在田地裡種田工作,而莫言卻是悄悄“偷懶”,坐在玉米地裡抱著書啃,當時還挨了父母不少罵。

莫言

莫言

2、徵兵入伍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後來偶然有了機會,國家來鄉下徵兵入伍,莫言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想要離開這個偏遠的鄉村,毅然決然地報了名,他進入了軍隊,擔任了行政方面的職務。他渴望閱讀的心絲毫沒有減退,來到了軍隊裡的圖書館,莫言感覺自己進入了書的海洋,他趕緊積極主動的報名去應聘圖書館管理員。在任職期間,他趕緊抓住機會,幾乎將圖書館裡的書都讀完了。此時的莫言已經滿肚子的墨水,他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要不然我自己寫書試一試?

說做就做,1981年莫言為自己的文學創作開了頭,誰能料到,他的思路竟如泉湧一般,一發不可收拾。那年他的第一本小說《春雨夜菲菲》發表在了《蓮池》這本雜誌上,並且給自己取了一個叫「莫言」的筆名。這是莫言公開發表的第一本小說,從此之後,莫言的筆就沒有停過來,他才思泉湧在文學論壇飛快的前進。當時他的名氣還沒有傳播開來,但是看過他的文章的很多著名的作家都對這個新興寫作能手給予極大的稱讚,讚許了他的天賦和才能。

莫言讀的許多書將他修養成為了一個文人,他的道德品行得到了提升,在軍隊中的表現也是十分出色,因此沒過多久他就被提為正排級幹部,到了後來部隊恢復授銜時,莫言一路晉升,不僅被授予上尉軍銜,隨後還被提為少校。第二年,莫言被發調到延慶總參三部五局宣傳科任理論幹事。一次偶然的機會,著名作家徐懷中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創建文學系,莫言得知以後十分想進入,但是還沒等莫言開口申請,徐懷中就看到莫言這個出色的小青年作家。許懷忠看到莫言的《民謠音樂》後,很是欣賞,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前途,於是破格給了莫言參加考試的機會,莫言當然也是沒有辜負大作家的期望,順利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莫言

莫言

3、寫作事業直線上升

進入藝術學院的莫言發現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裡不但有形形色色的文學大家,更有比軍隊中更加豐富的書籍可以看,隨著莫言讀的書越來越多,逐漸將他童年缺失的文化教育全部給彌補了。在文學氣息的薰陶下,莫言的寫作天賦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

1985年,莫言在《中國作家》這本雜誌上發表《透明的紅蘿蔔》。這個作品讓他一舉成名。這篇文章講述了以他童年關於他父親誤會他偷別人蘿蔔的一件趣事為思路展開的一個諷刺性的文章,講述了一個遭受繼母虐待,缺乏父親教導的孩子的故事,明里暗裡諷刺了人性的醜惡。 有人形容這部作品是天才誕生的訊號,這個預料也著實準確,此後莫言的作品接二連三地拿到各種獎項。

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發表了中篇小說《紅高粱》,後來《紅高粱》被張藝謀改編成了電影並且還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最高榮譽的中國電影。張藝謀找來鞏俐飾演九兒,這部得獎電影不僅捧紅了張藝謀、鞏俐,還讓莫言也跟著火上加火,他不但是一名作家還因此有了編劇的名號。同年,莫言參加了中國作協委託北京師範大學辦的研究生班,創作了被葛浩文譽為創作手法最有想像力、最為豐富複雜的長篇諷刺小說《酒國》。在這段期間,莫言也創作了許多其他的作品,但是很多都因為批判性太強,沒有出版或出版後又被駁回。

莫言

莫言領受諾貝爾獎

犀利的寫作風格

1.獨特的風格惹來爭議紛紛

由此看來,在莫言的創作作品也會夾雜著許多非議。莫言的寫作風格十分的與眾不同,因為出生在特殊的年代,加上從小的經歷坎坷,艱苦的童年生活讓莫言的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現實世界的諷刺與不滿{/b }。有些言語著實激憤,批判性、諷刺性極強,他誇大一些曾經的歷史,有的甚至明里暗裡批判我們國家,推崇國外,因此不少人說他「叛國賊」。他的作品聚集中國的社會陰暗面,他筆下的故事俱是極其扭曲,變態的,行文上下都是負能量滿滿。

在《檀香刑》中,他寫的是封建社會酷刑對民眾的威懾,在《豐乳肥臀》中他又將重男輕女的封建固化思想展現出來,而《蛙》則是寫了計劃生育發布後社會產生的種種黑暗…除了這些,其他作品也是無一不揭露著曾經社會的黑暗,非但如此,他還將我們新中國所歌頌的社會主義全被他一概而過。在他的作品裡,幹部粗俗不堪,官兵殘暴無理,老百姓愚昧無知。然而對於這些評價,莫言卻是這樣給自己貼標籤的:寫人性,講真話。在訪談中說:文學藝術絕不是唱讚歌的工具

可是莫言的作品在國外卻是另一番評價,並且在逐漸走向世界。 他的作品,《酒國》獲得法國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的第十八位,這部作品也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75年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他還獲得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是繼巴金之後,第二個獲得這個獎的中國作家…他獲得的獎項數不勝數,然而最引起轟動的或許就是2012年雅典文學院宣布的「諾貝爾文學獎」。說他透過幻覺寫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共鳴。

莫言

要知道,這個獎項不僅對莫言來說與眾不同,對我們整個國家來說,這是我們在歷史上第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莫言的文學作品在國內讀者眼中不是那麼看好,他們認為他的許多作品寫著我們國家的不好,不能代表我們國家的美好形象。很多人認為他身為中國人,怎麼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呢?為什麼這樣的文字還能得到諾貝爾獎?一時間罵聲驟起。還有人認為,這是西方洋人的陰謀,中國那麼多文豪大將得不到,偏偏是這個批判中國的人拿到了,很多人認為他們是有意而為之,藉著這個由頭抹黑我們的國家

《光明日報》發表了中國作協黨組成員秘書處書記吳義勤的《中國文學的紅色基因》這一文章。文中列出了中國百年來上百具有紅色基因的作家和作品,新中國建立後作家的作品也有數十部,而莫言的作品中整體的黑暗思想最終與「紅色作家」的理念不相符,最後落選了紅色作家。他的作品本身就爭議紛紛,而且不受眾於所有人,一些思想對於學生孩子們來講很多描寫過於露骨現實,著實不適合他們去讀。沒多久在中央文藝座談會上,莫言也遭到了不點名批評

莫言

2、對於文化應有包容性

理性地來看待這件事的話,就是莫言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家,「批判性」就是他作品的一個特點,我們國家在過去的那段時間裡確實有起伏的歷史,許多出生在特殊時期的作家都是對於當時社會有著強烈的不滿,藉著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的情感。 和一些古代大詩人藉著詩集抒發自己內心的憂鬱,是一樣的道理,這是文人特殊的一種表達方式。

莫言也不過只是其中之一,他之所以招來這麼多罵名,只是因為這個「諾貝爾文學獎」讓他一舉成名,一些黑子就將矛頭指向了他,正所謂樹大招風。要知道,在「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莫言作品的閱讀量還沒有那麼廣泛,但是隨著獎項的頒布,大家都想來看看獲獎者的水平如何,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讀的人越多,看法就越來越多了

一千個讀者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對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評價。如今我們的世界逐漸多元化,一件事情往往也會有很多面向。而文化本身就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它十分需要讀者的包容度,能夠容納各種風格的寫作,各種類型的文章。要知道他的作品《蛙》也曾獲得我們國內的茅盾文學獎,由此可見也並非只有西方人欣賞莫言,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這個獎也是對莫言的一種認可,所有他也確實有得獎的實力的。

公平地來講,其實莫言的作品沒有故意抹黑國家的意思,他們親身經歷那個年代的人對以前的事才最具有發言權,最有他們的真情實感。這些作家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警醒新一代的年輕人牢記那段歷史,引此為鑑。所以我們可以透過莫言的作品,真正的去感受到曾經社會的黑暗險惡,讓當代年輕人進行反思和警醒,畢竟人不能忘本,在朝前看的同時更要記得曾經。

莫言

莫言

著名作家餘華曾經是這樣評價莫言的,她說:「從文學的標準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所以我們作為旁觀者,應該理性的看待事情。其實在罵人的眾多網友中很多人根本沒有讀過莫言的書,或者只是看到一些故意黑莫言的人發的一些斷章取義的片段,就隨大流跟著一起罵莫言。 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在面對一些是非非面前,不能在什麼都不知道的前提下隨意去評價一件事情一個人。我們應該理性對待自己的喜好,並非喜歡的就追捧,不喜歡的就去謾罵。我們要寬容的看待事情,不知全貌,不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