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1月29日),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他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甚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為俄羅斯文學創立了典範。普希金也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出生於貴族家庭,童年開始寫詩,在俄國帝國政府專為培養貴族子弟而設立的皇村高等學校學習。學習期間受到當時進步的十二月黨人及一些進步思想家的影響。後來發表的不少詩作抨擊農奴制度,歌頌自由與進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詩歌以外,主要還有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歷史紀實語的創始人,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別爾金小說集》等。普希金在創作活動上備受沙皇政府迫害。 1837年在一次佈置的決鬥中遇害。他的創作對俄羅斯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深刻。
普希金
在童年時代,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並且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懷古”,展現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讚賞。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法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世紀-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也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薰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制,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任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繫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鄉村》。 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亡。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並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普希金寫下《短劍》、《囚徒》、《致大海》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 、《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茨岡》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也寫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沉沒了》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段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現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且讓大家知道了當時的社會。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裡他度過了兩年。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普希金並沒有改變對十二月黨人的態度,他曾對新沙皇抱持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創作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也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札特與沙萊裡》、《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 《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國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他的寫實創作爐火純青。
1831年普希金遷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任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童話詩《漁夫與金魚的故事》,短篇小說《黑桃皇后》等。他也寫了兩部有關農民議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上尉的女兒》。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誌《現代人》。該刊物後來由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編輯,一直辦到19世紀60年代,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而且成為俄羅斯進步人士的喉舌。
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娜塔麗婭·尼古拉耶夫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鬥。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與丹特斯決戰,結果腹部受了重傷,兩日後的2月10日(俄曆1月29日)不治身亡,年僅38歲。他的早逝令俄國進步文人曾經這樣感嘆:“俄國詩歌的太陽沉落了!”
普希金決鬥受傷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現了對自由、對生命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勝黑暗、理智必能戰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的「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作品,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熱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鮑里斯‧戈都諾夫》、《黑桃皇后》、《魯斯蘭與柳德米拉》、《茨岡》等等,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也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台上不朽的經典。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國著名的藝術家編成歌劇、舞劇,改編成話劇、兒童劇和攝成電影。他的詩作被譜成歌曲,流傳至今。在蘇聯,普希金的研究形成為「普希金學」。蘇聯科學院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又稱「普希金之家」)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書、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多年來,如魏列薩耶夫(編有《普希金在生活中》兩卷)、莫札列夫斯基(著有《普希金》)、齊亞甫洛夫斯基(編有《普希金生活與創作年譜》)、托馬舍夫斯基(著有《普希金》兩卷)、勃拉戈依(著有《普希金的創作之路》兩卷)、梅拉赫(著有《普希金及其時代》)等著名的普希金學者,對普希金研究都作出了很多貢獻。
普希金讀過不少有關中國的書籍,對中國人民懷抱著深厚的興趣和感情。 1830年1月他曾請求沙皇當局,允許他隨同派往中國的使團訪問中國,但遭到拒絕。普希金在20世紀初已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翻譯的第一部俄國文學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兒》,中譯書名為《俄國情史》、《史密士瑪利傳》、又稱《花心蝶夢錄》。普希金的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譯,有些作品甚至有幾種譯本。
為了紀念普希金,人們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為普希金(1796年葉卡捷琳娜大帝就在這裡去世,故原名皇村)。這裡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著名的波爾金諾村也在這附近。
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館,列寧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紀念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聖山修道院,已改為普希金文物保護區。
普希金安葬在「米哈伊科夫‧斯科耶」博物館保護區附近的聖山修道院。這座修道院建於16世紀,是俄羅斯最受仰慕的教堂之一。詩人到這裡諳拜過祖墳。按詩人的遺囑他被安葬在這裡。詩人之墓己宣佈為俄羅斯聯邦各族人民的民族財產。
普希金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