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故事儒學亞聖-孟子

2025-01-04孟子

孟子

戰國時代,在孔子故鄉魯國的近鄰,有一個小國叫鄒國(今山東省鄒縣一帶)。相傳孟子就出生在這裡,也就是現在鄒縣城北馬鞍山旁的凜村。孟子(Mencius或 Meng-tze),名軒,約出生於西元前 372 年。據說,孟子的母親知書達理,對兒子教導有方。據《烈女傳·母儀》中講,由於孟子的家附近有墳地,孟子小時候便常模仿人們玩一些掩埋死人的遊戲,母親害怕兒子因此受到不良影響,會敗壞品德,便把家搬到了廟戶營村。但由於這兒商販絡繹不絕、熱鬧非凡,孟子又常學著叫賣貨物,他母親覺得這裡也不是理想的住處,於是便再一次把家搬走,遷到了鄒國城南門外一所私塾附近。當時孔子的學生孔汲(即子思)正好在這所私塾裡講學孟子受孔子弟子的影響,跟著這些大人學會了一些詩書禮儀,還學會了文雅恭敬的舉止。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

孟子

可過了不長時間,孟子貪玩的習性又發作了一次,孟子只讀了一半書,就忍不住跑到外面去玩,他母親看到了非常生氣,放下手中正在織著的布,拿起剪刀當著兒子的面剪斷了正在織著的布。孟子從沒有見母親生過這麼大的氣,忙問母親原因。母親看著孟子,語重心長地說:“布是一條線一條線織起來的,學問也是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像你這樣讀書,跟這割斷的布有什麼區別?是不會成為有用之材的。

母親的話語使孟子深受觸動,他決定從此努力奮發,不再辜負母親對自己的期望。經過幾年苦讀後,孟子很快就精通了《詩》《書》《春秋》等儒家經典著作,他的學問也因此大為長進。到了 20 來歲時,孟子已經開始授徒講學了。後來,孟子成為孔子儒學最重要的繼承人,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和儒學前輩們一樣,孟子除了講學,大部分時間也是和弟子們周遊列國,積極宣傳他的政治理想。為了向各國君主建議施行仁政,孟子先後遊歷了齊、滕、魏、宋、魯等許多國家,為許多統治者提供了治國良策,還在一段時間內為齊宣王做過客卿。但由於當時正值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爭霸,諸侯國之間連年發動戰爭,熱衷於爭奪土地和人口。所以孟子反對各諸侯國之間兼併戰爭的“仁政”思想並沒有得到各諸侯王的重視,反而被認為是迂腐的思想。

由於理想無法實現,在公元前 312 年左右,60 來歲的孟子結束了周遊列國的奔波生活,返回到鄒國。晚年,他和弟子們一起,用餘年的精力整理自己的思想,終於完成了代表他思想的《孟子》一書。公元前 289 年左右,孟子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