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有百家爭鳴的繁榮時期,其間出現了許多大師。如老子道家開山立祖之人;孔子儒家學術的創始人;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道家和儒家都源遠流長,甚至至今影響到我們,然而作為名噪一時的墨家卻在秦漢後很難再看到,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關?
關於墨子這個人在歷史記載中有很多謎一樣的東西,這個人就和老子一樣,出生有爭議,出生地也有爭議,甚至死後其學術流傳也有爭議,那麼歷史真相是什麼呢?
大家好,我是@楓韻文史,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歷史這個唯一的平民學術大家墨子。由於篇幅比較長,楓葉將從出生地,姓氏,師從,以及其死後學術分派及消亡來講一講墨子。
墨子簡介
墨子(西元前476或480年—西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1][2],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3],曾擔任宋國大夫[4]。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這裡的資料主要來自百度。我們先來看看這篇簡介裡的東西,墨子春秋末戰國初年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藤國人。
很神奇吧,出生地居然有三個,那這三個究竟誰是對的呢?三種說法究竟有什麼依據呢?
宋國之說
百度裡介紹墨翟,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那麼目夷是是誰,這個說法有依據嗎?
在《廣韻》《六脂》裡這樣說:「宋公子目夷之後,以目夷為氏,」則公子目夷之後為目夷氏。這個目夷氏又作墨夷氏,世本說: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 」
-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是簡單介紹了墨姓的來源,那麼這和墨子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再來看:
關於墨子姓氏以及墨姓來源我們後面講詳細介紹到,這裡說了既然先祖目夷是宋國人,那麼墨子就是宋國人了,這會不會很牽強呢?
在墨子的簡介中曾說過墨子做過宋國的大夫,有的人會說,大夫不就是一個官職嘛,能說明什麼呢?關鍵大夫這個官職還真不一樣。
大夫這個官職是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
大夫一稱歷史悠久,早在夏朝
就有(《禮記》
曰:「夏後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後週
成王制週禮,亦設有公、卿、大夫、士等官。
戰國時期的大夫與春秋時期也不大一樣。春秋時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親分封而來的,並且是世襲的。
正好墨翟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人,這時大夫一職還是世襲制。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裡也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司馬遷的史記還是比較嚴謹的,很多東西他都親自作了考證。
另外在《漢書.藝文志》也說:“《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
同時在墨子全書來看,墨子明顯是親宋的。例如我們熟知的「止楚攻宋」
說起止楚攻宋這裡還有一個成語典故叫墨守陳規,這究竟是怎麼一個故事呢?我們說說這個題外話。
這個故事原文較長,我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公輸班(既魯班)為楚王建造了攻城雲梯準備攻宋,墨子聽說後就從魯這個地方趕來勸說楚王(這也就是後來有人說墨子是魯陽或者說是魯國人的原因)。
墨子見到楚王以及公輸班,勸說楚王停止伐宋,公輸班當然不願意,於是兩人就一個攻一個守,做了一次沙盤模擬。
結果,公輸班的所有攻城元件都用完了,墨子的守城元件還有剩餘,很顯然公輸班輸了。
這時候公輸班哈哈大笑,墨子也跟著哈哈大笑。楚王就懵逼了,這兩個人怎麼笑上了,就問其原因。墨子說我知道,公輸班大笑的原因是什麼?公輸班以為把我殺了就可以大獲全勝了。
楚王也認為有道理,但是墨子接著說,我把這些方法全告訴了我的徒弟,即使殺了我也無濟於事。於是楚王放棄了攻宋的計劃。
魯國說
魯國說是在清末才有的說法,清朝學者孫詒上作《墨子見諾》,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到墨子為魯國人,這一說法得到很多山東籍專家的認同。那麼他們的說法有什麼依據呢?
前文說到,墨子為目夷之後,巧就巧在古時候還真有一個國家叫目夷的。
目夷國,《史記殷本紀》:契(音xie,商先祖)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目夷氏……
這目夷國原本是商紂王時期給庶出兩個哥哥的封地。這裡還出了一個伯夷叔齊讓國的故事。
故事概要是,目夷國的國君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子夷,老三叫子齊,老二叫啥沒有記載不過在《竹氏家譜》中有這樣的記載:“孤竹君,諱初,子子朝。”這個孤竹國大概和目夷國是一脈相傳吧,那麼老二有可能叫子朝了。
老大和老三都不想做國君,於是離家出走了,老二就做了國君。
後來週武王伐紂時,這兩個傢伙又出來了,他們拉著周武王的馬說,做臣子的怎麼可以攻打自己的君主呢?武王也沒鳥他們。後來,天下歸週後,這兩人可能氣不過吧,就拒絕吃週的糧食,隱居山中以野菜為食,最後長期營養不良,居然給餓死了。
不過後人給他們的評價還很高的。 《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諫。
後來專家也列出了很多依據來說明墨子是魯國人,譬如在《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又如《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以及《呂氏春秋.愛類》“公輸班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不過楓葉認為這些只能說明墨子很可能那時候墨子在魯陽或魯國遊學,並不能說明墨子是魯國人。
結語
至於藤國說,歷史上也麼有多少文獻,這類大概和目夷國一樣,是夏商周時期的小國,或者說墨子出生的地方有可能是這些先前小國的地盤,以至於牽強附會了。這種說法大抵和今天韓國人說一樣。
關於韓國人說我想到了郭老師的相聲說韓國人。韓國人說他們發明了孔子,發明了端午節,發明了書法,大概世界早期文明都跟韓國人有關。這時候於老師在一旁急了,說到,那我們中國人發明了什麼。郭老師會心一笑說到,我們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