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戰國亂世中如何從積弱走向強盛?這得從秦孝公說起。秦孝公(西元前381年12月6日-西元前338年),嬴姓,趙氏,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君,他在位時間為西元前361年至西元前338年他繼位時,秦國可謂內憂外患。先前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衰,河西之地仍被魏國佔了去。秦孝公年僅 21 歲便接過這爛攤子,但他卻胸懷大志,以恢復秦穆公霸業為目標。那他究竟採取了哪些措施?又如何改變秦國命運?諸多精彩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秦孝公繼位伊始,面對的是不樂觀的局勢。 外部,戰國六雄已成,週王室衰微,諸侯混戰,秦國地處偏僻被疏遠,魏國佔著河西還修長城,楚國也佔著不少地。但秦孝公沒被嚇倒,他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還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就在這一年,他兩路出兵,向東圍攻陝城,向西進攻西戎並斬殺西戎獂王,不過趙、韓兩國也趁機來攻。
不久,衛國人商鞅聽聞求賢令,帶著李悝的《法經》來到秦國。商鞅最初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孝公不感興趣還責備他,後說霸道之術,孝公雖改變態度但未重用。直到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大喜,兩人暢聊多日不倦。 決定變法後,卻遭到甘龍、杜摯等守舊派反對,一番激烈爭論後,秦孝公於西元前 359 年命商鞅頒布《墾草令》。這《墾草令》刺激農業生產,抑製商業發展,讓貴族參與農業,也實行統一稅租制度等。
《墾草令》成功實施後,西元前 356 年,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開始第一次變法。改革戶籍,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這次變法成效顯著,秦國國力開始強大,擊敗韓國,與楚聯姻、和魏會盟。
之後,因平定太子事件,商鞅被拜為大良造,開始第二次變法。在咸陽營造新都並進行第二次變法,內容有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遼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經兩次變法,秦國百姓富裕,路不拾遺,人民勇於為國打仗,怯於私鬥,社會秩序安定,週顯王還賜予秦孝公霸主稱號。
在軍事方面,秦國也動作不斷。秦孝公八年,趙國入侵衛國,魏國出兵助衛圍邯鄲,秦孝公趁機偷襲魏國,大敗魏軍並佔領少梁,還命公孫壯攻打韓國。秦孝公九年,齊、宋、衛聯軍圍攻魏國襄陵,魏軍主力破邯鄲後在桂陵之戰被齊軍擊敗,秦孝公趁魏國空虛,讓商鞅率兵佔領安邑等。秦孝公十一年,商鞅又佔領固陽。雖之後有魏秦講和,秦國始終未忘收復河西失地。
後來,魏惠王召集泗上十二諸侯會盟圖謀攻秦,秦孝公採納商鞅 「尊魏為王」 策略改變其意圖。秦孝公二十一年,魏國馬陵之戰受挫,商鞅建議攻魏,秦國聯合齊、趙攻魏,商鞅使計俘虜公子卬,魏軍大敗,魏惠王割地求和,商鞅獲封。此後秦國繼續對魏用兵,多次取得勝利。
秦國經秦孝公一系列舉措,尤其是商鞅變法和多次軍事勝利後,國力達到一個高峰。在與魏國等諸侯的交鋒中,秦國已佔據主動。商鞅變法讓秦國從內到外煥然一新,社會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河西之戰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不僅讓秦國收復了部分失地,更讓諸侯們對秦國刮目相看。秦國已初顯霸主之態,週顯王賜予霸主稱號,各國使者紛紛來賀。 秦孝公憑藉著自己的雄才大略和商鞅的輔佐,讓秦國在戰國亂世中站穩腳跟,為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秦國的崛起之勢已不可阻擋。
秦孝公的一生,波瀾壯闊。他以恢復霸業為己任,求賢變法,在軍事上也屢獲勝利。雖他過世後商鞅結局悲慘,但秦國已踏上崛起之路。不同歷史人物對他評價各異,有讚其雄強,也有指其手段。然不可否認,他對秦國的貢獻巨大,正是他開啟的變革時代,讓秦國從弱變強,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功績值得後人銘記。 賈誼在《過秦論》中:「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