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簡介與歷史(司馬懿-三國時期心機深沉的權謀家)

2023-01-14司馬懿

司馬懿

學權謀術就讀《權謀真經》

【編者按】

司馬懿是西晉王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祖父,歷史上稱為曹魏政權的掘墓人,也是西晉王朝的創始人。今天葡萄就來談談這位三國歷史時期跟諸葛亮在雍涼之地互相鬥法的歷史人物。

【正文】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在東漢中央朝廷為官時曾經提攜曹操,讓曹操擔任了洛陽北部尉,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局長。後來曹操擁立漢獻帝,奉天子以討不臣,曾經徵闢過司馬懿,但是司馬懿有可能嫌所授予的官職太小,就沒有接受徵闢。不過後來曹操第二次徵闢司馬懿,司馬懿最後成為了曹操丞相府裡的一個小小的文學掾,真真正正開始了他在三國時期北魏的政治生涯。

司馬懿在歷史上作為曹丕的「四友」之一,長期在曹丕的身邊,故對自己的主上的性格十分了解。司馬懿是個才華洋溢之人,但他又很清楚曹丕的性格,所以他盡量做到既展現才華,又不過分張揚,更不會與曹丕發生衝突,凡事都點到為止,不溫不火。若彰顯上過,將猶如袁紹謀士田豐一般,必遭殺身之禍。

司馬懿深諳為臣之道,在是否進諫獻策的問題上,時時拿捏掂量,唯恐引起曹丕的反感。司馬懿能夠得到曹丕的信任,除了他是太子四友之外,也因他很懂得揣摩上意。每當他的意見與主上不一致時,他從來不會直言上諫,而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根據史書記載,從曹丕登基的黃初元年到曹丕駕崩的黃初七年,司馬懿沒有一次史有明文的精彩獻策,但到曹丕臨終時,託孤重臣的名單中有司馬懿,而獻奇而屢屢不被採納的侍中劉燁卻不在其中。總的來說,司馬懿越是做事低調,越是沉默寡言,官升得越是快。

在平定孟達的叛亂中,司馬懿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智慧。李世民讚揚了司馬懿「兵動若神,謀無再計」。這並無誇飾,透過分析,我們可以將其用兵謀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司馬懿洞若觀火,有知人之明,他早就看出「孟達言行輕巧,不可任,」也就是洞察到孟達的反复無常,極有可能再次反叛,故司馬懿在宛城操練兵馬,預作準備。

第二:用書信迷惑孟達,孟達欲反,但一直猶豫不決,為了穩住孟達,為自己調動軍馬爭取時間,司馬懿親自寫信給孟達,給孟達灌迷魂湯,這一招受到奇效,使孟達放鬆了警惕,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第三:司馬懿深知兵貴神速的用兵之道,一旦得知孟達謀反,司馬懿當機立斷,不去請示魏明帝曹叡,而是星夜起兵,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趕赴上庸,結果只花了八天的時間就到達西城。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上庸,僅用了十六天的時間就攻克了上庸,斬了孟達,取得了完勝。司馬懿的用兵方略可以稱之為“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第四:隨機應變,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司馬懿從宛城出發,千里奔襲上庸,因兵貴神速,故所帶軍糧不足,必須以最短的時間攻克上庸,絕不給孟達有任何喘息的機會。多年後,司馬懿大軍徵討遼東公孫淵,其採取的用兵之法卻與攻孟達截然不同。 《孫子兵法》虛實篇雲:「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司馬懿不僅熟讀兵書,且能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戰場情勢,氣像地理等​​面向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知此知彼,揚長避短,處變不亂,故在諦滅孟達與公孫淵之戰中克敵制勝,與之相反,蜀漢的馬諦等輩只會死背兵書,而不知臨近應變,正好與司馬懿的用兵之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第五:思慮縝密,部署周到。司馬懿用兵有大局觀念,他估計到吳蜀可能派兵來支援孟達,故早有準備。在圍攻上庸城之前,就派出部隊駐守木蘭寨和西城安橋,結果堵住了吳蜀的援軍,為全殲上庸孟達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六:在擒斬孟達軍同時,司馬懿為不留後患,將申儀抓至洛陽。司馬懿此舉不僅徹底剷除了上庸、西城地區的割據勢力,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曹魏在東三郡地區的統治,使得諸葛亮兵分兩路北伐曹魏的圖謀成為泡影。司馬懿從自己的後半生才開始親歷戎機,指揮魏軍南徵北戰,其面臨的對手雖然不少,但主要軍事對手只有三人:即孟達、諸葛亮和公孫淵。

司馬懿對上諸葛亮,常常落於下風,毫無勝算,但是對孟達和公孫淵,卻取得了完勝。司馬懿平定孟達之戰堪稱其軍旅生涯的傑作。此戰的勝利,奠定了司馬懿在曹魏軍界中的地位,使其在曹魏軍界中樹立起一定的威望,日後將和曹真並立,同​​為曹魏後期最善於用兵的軍事將領之一。司馬懿用兵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知己知彼,量敵論將,通權達變。對上孟達,司馬懿無論是自己的軍事才能還是手中的兵力都是佔有絕對的優勢。故他敢於大膽進攻,速戰速決,因諸葛亮才智超群,故司馬懿對諸葛亮確實心存忌憚,如同諸葛亮用兵謹慎,不肯弄險一樣,司馬懿對諸葛亮交兵,也同樣一分持重,不敢輕敵。

司馬懿曾經提出滅吳當先取夏口,赤壁之戰,曹操之所以在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敵孫劉聯軍,抑或有諸多的因素,但曹操忽視夏口的戰略地位,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司馬懿為何如此重視夏口,認為夏口是孫吳的「心喉」之一。本人認為他很可能是汲取了曹操赤壁之戰失利的經驗教訓。夏口作為荊、揚二州戰略要地,既是江漢平原順流東出的大門,也是東南揚州溯江西進必奪之要塞。赤壁之戰曹操若於孫劉聯盟之前佔據夏口,便可沿江直下,直接威脅江東六郡。即使在夏口以東為東吳水師擊敗,亦可退守夏口,轉攻為守,仍可保全整個荊州。若佔有荊州,則可西攻劉璋,東脅孫權,曹操仍有統一全國的資本。可見曹操在赤壁之戰中錯失攻佔夏口要地,由此就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時機。在曹魏諸臣中,首先意識到夏口戰略地位重要的是司馬懿。司馬懿之所以善於用兵,除了其胸懷韜略之外和其註重三國時期的實戰之例有關。在司馬懿之後,越來越多的才智之士都體認到夏口是江東的門戶,欲滅吳必先取夏口。

而在內政方面鄧艾向司馬師建議:「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強,上午設爵之勸,則下無財畜之功,今使考績之賞,在於積粟富民則交遊之路絕,浮華之原塞矣。可能做到的。司馬懿認為不僅要發展民屯和軍屯,還要在吳魏邊境地區廣開河渠,興修水利。在司馬懿的主持之下,曹魏的水利工程開展的有聲有色。曹魏的軍屯的發展和推廣以及配套的水利設施的興建,既有利於富國強兵,也減輕了民眾的負擔。自此三國鼎立的平衡格局逐漸被打破,戰略優勢開始倒向曹魏。司馬懿開創的興屯田和修水利的經濟措施為三國最後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說實話,由於出仕時間比較晚,因此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的戲份明顯比劉關張們要少,而他的生平也沒有被編入《三國志》,而是作為晉朝的宣帝放在了《晉書》裡。

在三國時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司馬懿是一個集大成者,文韜武略都算得上佼佼者,武功方面他把諸葛亮這樣的三國時代神一般的存在堵得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收拾遼東像公孫淵這樣的曹魏老大難的問題基本上也都是手到。在謀略方面,他熬死了曹魏三代君王不說,在基本上毫無勝算的情況下,最終在高平陵之變一舉翻盤拿下曹爽,奠定了晉朝基業的基礎。

我們首先必須承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司馬懿都無疑是一個成功者,似乎一生中的坎坷,他都能夠有驚無險地跨過,而且每次涉險跨過一道坎坷,他人生的境遇都會有一種極大的提升和開拓。

首先司馬懿他就是能活,他得享高壽,是司馬氏能取曹氏而代之的重要因素。曹丕享年四十歲,曹叡只活了三十六歲。父子相加七十六歲,差不多是司馬懿一人壽數。如果曹丕父子能夠活得久一點,不用太多都活到四十五歲,那司馬懿將死於君權集中的曹叡之前,這樣一來司馬氏取代曹氏的政治變化或許全化為泡影,歷史將改寫。

司馬懿的第二個特質當然是他極度隱忍的處事風格。成年後的司馬懿是個城府極深,思慮極遠的人。在人才輩出、將星如雲的三國時代,能擊敗眾多對手,成為將才和帥才的集大成者,為晉朝奠定了基礎的原因也在於此。在為曹家賣命效忠的四十多年裡,他一直兢兢業業,毫無怨言,成為了幾代曹魏君主最為倚重的國之棟梁。唯一讓人詬病的是他誅殺曹爽黨羽的行為,但這也是司馬懿被曹爽逼迫得無路可退之後的反擊。無可厚非,普通人大抵也會如此的。高平陵之變發生後,司馬懿成為曹魏真正的主人,掌控國家大權,但依然謙遜低調,對於丞相、九錫、郡公等,一生都堅辭不受。

司馬懿第三種特質,我們可以認為是他的順勢而為的人生信條。曹魏帝國面對蜀、吳、遼東等敵國或地方割據勢力的鬥爭,司馬懿幾乎全部參與。在曹丕時代,司馬懿以尚書僕射主持尚書台,作為曹丕最為倚重的心腹大臣,在曹丕引大軍臨江觀兵徵吳時,他負責主持後方軍政大事及前後勤補給。曹丕以「蕭何」讚譽其功。後來在魏明帝的時代,他剷除了孟達集團,並阻擋了諸葛亮的北伐攻勢,年逾六十還興兵遠徵遼東,鏟除了割據東北為患多年的割據勢力。之後他又兩度擊退東吳大軍,令敵國統治者孫權都對其讚譽有加。

在《晉書》對於司馬懿一生的總結中,最為精準和提綱挈領的就是:「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和光,就是混合各種光彩,同塵,就是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用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也有比喻隨波逐流和同流合污。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方法的體現。在此是說司馬懿隱忍退避,詐病退官,伺機而動,以圖後勢,寥寥數語,即成為司馬懿謀略和性格的真實體現。而至於所謂的「鷹視狼顧」之相,個人以為是後世古人對司馬懿過多反面的刻畫,在三道老師心目中司馬懿是一個三國時期心機深沉的權謀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由於在曹爽連續的打壓之下,司馬懿一直忍辱負重,訓練三千死士,最終發動高平陵之變,一擊必中,剷除了曹爽一族,最終直接導致了司馬氏取代曹魏政權的歷史進程,三馬食槽,最終司馬氏統一了中華大地。

近二十年的權謀研究,近五年時間的潛心寫作,總結出4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鑄就了《權謀真經》一書,此書涵蓋了職場、官場、人生難題的方方面面,人生智慧的各個層次,這本書全面涵蓋了權謀200多個要點。提煉總結官場、職場原創九大招法,外加近200篇案例解析(包含但不限於資治通鑑的材料,觸角拓展到諸子百家和文學經典),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1、韜晦術——-詳細講解韜晦的方式方法,案例解析,話術解讀。

2、媚上術——-詳細講解如何媚上,面對不同型領導該如何做。

3、結黨術——-告訴你如何與同事進行利益勾兌,形成黨派。

4、誣陷術--面對競爭者,或潛在競爭者,如何除掉他們。

5.政變術--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正確的政變步驟,奪權上位。

6.飾賢術--上位後如何展現自己,包裝自己的形象。

7.識人術--用人如器,如何去識人的手段,方式。

8.施恩術--如何收穫人心,讓下屬死心塌地跟著你幹。

9.固權術--有位置不一定有權利,如何長久的鞏固自己權利。

以上只是《權謀真經》的冰山一角,《權謀真經》不僅全方位立體化地給大家展示權術的獲取、使用、鞏固,更重要的是此書還會指導大家如何一步一步從底層走向權力的巔峰! ! !只要透過一遍一遍的閱讀,就能夠提升演算法,使自己變得更有城府,更有心機,對自己的人生和社會更加通透,事事有判斷,招招有想法,處處有能耐。人生走向康莊大道了!

《權謀真經》這本書,屬於內部資料,不可能公開發行,數量不多,因為此書內涵深厚,破壞力極強,請獨自閱讀,請勿外傳,用來研究、收藏和保存著傳給下一代來看,都有著巨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