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王凱以《瑯琊榜》和《偽裝者》兩部劇的成功而紅遍娛樂圈,戲約絡繹不絕。那段時光,他頻繁出演了11部影視作品,堪稱事業巔峰。
然而,自2017年起,王凱的作品逐漸減少,2017年僅拍攝了一部劇和一部電影,2018年也是如此。 2019年更是空白一片。近兩年雖然有新作問世,但產量遠不如之前。
究竟是什麼讓王凱在事業巔峰時選擇放慢腳步呢?答案或許隱藏在他的個人經驗中。
王凱,1982年生於武漢,成長在一個與藝術毫不相關的家庭。然而,儘管如此,他從小對演員這個職業有著莫名的嚮往。國中畢業時,他曾想上武漢藝術學校,但因家庭反對而放棄。然而,在高中幾年裡,他一直無法拋棄自己的演員夢想,多次提出報考電影學院,卻遭到父母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是異想天開。
這種情況讓王凱懷疑自己,最後放棄了夢想,成為普通書店店員。但這份工作讓他感到內心的空虛和浪費時間的痛苦。一晚上,他獨自在書店工作,不停地搬運15噸的書籍,疲憊不堪。這段經驗讓他開始反思:為什麼年輕的自己要為了不喜歡的工作浪費時間和精力?
於是,王凱決定尋找自己的夢想。他在業餘時間參加模特兒班和訓練班,豐富自己的舞台知識,並參加當地的選秀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機會改變了他的命運。
因為他的外表出眾,開始有人邀請他拍廣告。在一次廣告拍攝中,導演對他的表現讚不絕口,甚至認為他是藝術院校的學生。王凱坦誠回答說自己只是書店員工,導演感到驚訝,建議他考藝術院校。
王凱毅然辭去工作,前往北京,尋找藝術夢想。他充滿熱情,雖然不知道中戲的位置,但最終找到了,並成功考入。父母的反對態度也逐漸轉變,默許了他的選擇。
在大學期間,王凱努力學習,條件出眾,吸引了華誼兄弟的注意,成為旗下簽約藝人。然而,他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快走上事業巔峰。簽約後的半年,他沒有戲拍,沒有收入,只好向朋友借錢。
經濟上的困境令他心力交瘁,而一次尷尬的經歷更加打擊了他。他看到蘇有朋引來歡呼,而自己卻走紅毯時無人搭理。這種尷尬讓他很多年難忘。
王凱曾考慮放棄事業,但意識到學了四年的表演不能白費。於是,他堅持下來,並在一部劇中出演一個與自己形象相差甚遠的女性化角色,這成為他事業的轉捩點。
然而,他開始擔心被固定在這種類型的角色中,因此拒絕了一些劇本,再次陷入無戲可拍的境地。直到2010年,導演張新建發現了他,給了他參與《知青》的機會,使他的事業逐漸步入正軌。
五年後,憑藉《瑯琊榜》和《偽裝者》的成功,王凱成為備受矚目的明星。然而,這一切來得並不容易。簽約後半年無戲拍,他幾乎沒有收入,只好向朋友借錢。他的父母曾長期催促他結婚,但卻未曾真正了解他工作的忙碌程度,直到有一次他們親自同行。
王凱的父母跟著他生活了半個月,終於明白了兒子的辛苦。離開前,他們改變了態度,只希望他健康快樂。這讓王凱深感愧疚,因為多年來,他的夢想讓他無法多陪伴父母。
2016年,父親被診斷出肺癌,王凱在父親生命最後的時光錶演在央視春晚。父親過世後,王凱
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選擇。他意識到,將全部精力都投入事業,是否真的明智。一次健康體檢後,他更加緊張地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畢竟,他的父親是因為肺癌離世的,他自己也發現肺部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次的體檢結果讓他感到害怕,他深知健康是一切的基礎。
經過一次手術後,他逐漸康復,但這段患病的經歷讓他深刻領悟到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他決定放慢匆匆忙忙的腳步,追求更舒適的生活。如今,已經40歲的王凱依然單身,但他學會了享受宅在家中的寧靜時光,追溯內心的平靜。他會挑選自己喜歡的電影,和好友聚會,陪伴家人,努力找到生活的平衡。
王凱認為,雖然事業紅透了一時是這個行業的夢想,但人生中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即使工作減少,他仍然堅持參與高品質的作品,如《大江大河》、《山海情》和《我們這十年》,都收穫了觀眾的高度評價。
在王凱看來,他已經懂得了一些道理,例如親情的珍貴、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追求內心平和的價值。儘管他之前經歷了坎坷,但他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保持健康快樂,為觀眾帶來更多出色的作品。
王凱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也不能忽視家庭和健康。生活中有許多比名利更珍貴的東西,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平衡,珍惜親情,關注健康,追求內心的寧靜。正如王凱所言,健康是1,其他都是0,失去了1,其他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因此,讓我們都學習王凱,珍惜生活,追求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