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的墨子,據說原姓墨胎,省略成墨,叫墨翟。在諸子百家中,他是唯一一個使用自己的名號來稱呼自己學派的人,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我們從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名稱中,可以很快的獲取這些學派的理念和責任,而墨家學派,墨即黑,黑色可能就是墨家的中心思想。
墨子固守黑色,有學者認為他是想說明自己作為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立場,甚至是包括比底層勞工更低的奴役囚徒。 "墨"在古代代表刑罰,錢穆先生說他更是代表「苦似刑徒的賤民階層」。因為黑色的緣故,有人認為墨子是印度人。
圖片來源網絡 若侵權聯繫刪除
有些故事很能體現墨家的學派理念,其一,有次墨家的一百多名弟子受人委託去守城,後來此人因獲罪受國君追究而逃走,墨家所擔任的守城之託難以為繼,超過一百名弟子全數自殺。在自殺前,墨家首領派出兩位弟子受命離城任命新的首領,兩位弟子完成使命後竟然再次回城自殺。究其原因,就一個「義」字,即答應了別人的委託或請求,就要一擲千金、有始有終,一旦失約,寧肯以生命為代價維護信譽。其二,《貴義》篇中有言,一位齊國朋友對墨子說,普天之下沒人願意行義,只有你自己還在樂此不疲,何苦呢?停止吧!墨子回應說:一個家庭有十個兒子,其中九個都很懶惰,不願耕種,剩下的那一個就只有更加努力的勞動,否則這個家庭怎麼能活得下去。墨子的行義、仁愛之心是堅韌的,即使一直在受到別人的誹謗,仍然是一往無前,此志不渝。
司馬遷曾說的“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的精神,就是從墨家傳播至社會的。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就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可見墨家學在當時的社會地位。
在華夏的近現代遭遇了屈辱、磨難,甚至覆亡的風險之時,一大批急於挽救中國的革命家、改革家就認為,舊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統治民間太久了,必須做出改變,而那些數千年來植入民間社會的精神活力則該重新拾掇起來。這時大家又把目光投向墨子了。民國先驅孫中山先生在《民報》創刊號中,不屑於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而獨獨把墨子推崇為平等、博愛的宗師。他曾有言: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中更是斷言:今欲救亡,厥惟學墨。
墨子,墨家,墨學,黑色的珍珠,在黑夜卻能發出黑色的光亮。在古代、現代,甚至以後的漫長時光裡,是什麼能夠開啟一種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是什麼能夠使人民推崇一種仁愛思想,是什麼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理政之念。我想可能就是那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的八個字---兼愛、非攻、尚賢、尚同。